大偉在學校,被老師稱為「問題兒童」,經常不寫作業、和同學打架、甚至逃學,這也經常會難到父母,每次大偉在學校出了問題,父母才會急急忙忙趕到學校去見老師,回家又會一起教育孩子,可是大偉的問題不僅沒有變少,還越來越多了。
看到這裡,你可能覺得這篇文章和你沒什麼關係,這可能是一篇講如何教育「問題兒童」的文章,那你就錯了!
你家是否有過這樣的場景,夫妻倆總會因為瑣事爭吵,但是孩子哭了、病了、出現任何問題了,夫妻倆又會統一戰線去照顧孩子。好像孩子的「問題」一出現,夫妻關係就看似和諧了許多。如果你家也有類似情況,這篇文章興許會對你有幫助!
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的行為似乎就統一了
孩子出現問題,絕不可能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很有可能是整體家庭環境的影響使孩子出現了問題,也就是說整個家庭中每個成員或成員與成員之間出了問題。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更應該去深究問題背後的原因,而不是淺淺的看到問題的表面。
換言之,孩子出現問題,你只去責罰孩子或者去解決孩子的問題,很有可能治標不治本!
舉個例子來說,母親跟孩子說話,孩子卻無動於衷,也不知道是沒聽到還是不想行動,母親很生氣,教訓孩子:「我跟你說話,你沒聽到嗎?」父親看到了,也連忙說道:「你媽喊你做事,你怎麼一點反應都沒有。」孩子很生氣,起來就摔門而出,走了。這個時候父親又開始責怪母親:「都是你教的,你看你把孩子管成什麼樣了。」,母親也很生氣說道:「你還好意思說我,你管過孩子嗎?」
夫妻倆一度陷入爭吵,彼此責怪,而問題並沒有解決。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可能很常見,但是問題更本質的原因是夫妻雙方都認為孩子才是最有問題的那一個,卻忽視了問題本身,也就是夫妻關係不和其實才是導致孩子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
夫妻的不和諧因素會影響到孩子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親看似幫著母親教育孩子,但是內心深處卻並不認同母親。當出現問題後,母親便成為第一個被指責的人,而孩子在這場失衡的家庭關係中,充當了一個替罪羊。父母公認的把孩子的問題擺在明處,卻閉口不談自己的問題,才是讓孩子問題越來越多的根本原因!其實每一個叛逆的孩子背後肯定存在不恰當的家庭關係,也就是家庭環境會影響孩子出現這種現象!
《熱鍋上的家庭》一書中曾提到:很多困擾往往是一家人共同醞釀出來的。家庭猶如一個小型生態系統,家人之間的作用力此消彼長,每個人都在使勁,每個人都有份。
每個家庭中出現矛盾時,看似讓矛盾激化的那個人有可能並不是問題的關鍵,很有可能他只是充當了問題的導火索!
孩子的問題可能只是家庭問題的衍生品
生活中我們常見的夫妻關係導致孩子成為替罪羊的情況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夫妻關係不和,平日裡大小矛盾不斷,但是孩子哭了、病了、不舒服了夫妻倆又會統一戰線來照顧孩子!
另一種是夫妻關係不和,夫妻倆吵架後誰也不想理誰,而孩子在這個時候很有可能會成為夫妻倆的出氣筒,父母會突然把怒氣轉嫁給孩子。
遇到問題時不能只看表面,需深層次看待問題
第一種情況,孩子看似充當了夫妻關係的「和解者」,其實是充當了夫妻之間情感問題的替罪羊,夫妻之間總有這樣那樣的矛盾,但是夫妻倆並沒有積極對待情感的裂縫,沒有及時去想拯救夫妻關係的對策,而是被動等待。只有當孩子出現問題了,夫妻才會「統一戰線」,可是卻無法意識到孩子的問題可能就是夫妻矛盾的直接衍生品。換言之,更大的問題可能是家庭關係、夫妻之間的問題,而不是孩子的問題!
而父母希望拿孩子的問題做擋箭牌,也是因為不願直面自己的情感問題,害怕面臨情感的危機,隱藏彼此真實的感受,既不想失去,又怕無力修復,夫妻情感的裂紋越來越深,卻在孩子出現問題時尋找到一絲彼此統一的溫暖,殊不知最後傷害的還是孩子!
看似「行為統一」的父母卻不一定真的統一
第二種情況,比較典型的就是怒氣轉移或者將孩子陷入兩難!
比如,夫妻倆吵架後,孩子突然跑過來對媽媽說:「媽媽你幫我檢查一下作業。」媽媽很生氣,對孩子說:「去找你爸吧。」再比如,夫妻倆吵架後本來都心情不好,看到兒子還在看電視,丈夫氣不打一處來,指著孩子罵:「你一天到晚都不知道寫作業是吧!」這都是典型的把氣撒向孩子的案例。
除了把氣撒向孩子,把孩子陷入兩難也是一樣,孩子想要吃糖,媽媽說:「不許吃,吃糖對牙齒不好」,爸爸說:「看你吧」,看似只是夫妻意見不合,其實是逼著孩子站隊,這在夫妻關係有問題時也是很常見的現象。彼此都更希望孩子和自己站一隊,來壓一壓對方的氣勢,卻在無形中把這道大人都難解的題目丟給一個孩子。對於孩子而言,一邊是爸爸,另一邊是媽媽,兩個都是他最親的人,怎麼選?都是難!長久在這種壓抑的環境中生長,孩子想不出問題都難。
讓孩子去為父母的行為做選擇,其實是把孩子陷入兩難
遇到問題時最怕裝聾作啞,但是現實生活中人們習慣於把問題隱藏起來,夫妻關係也好,情感問題也罷,大家似乎覺得能晚一天爆發就晚一點,能拖一天就是一天!
最後的結果是矛盾越積越深,問題越來越多,還極大的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夫妻之間彼此並非不愛了,而是因為遇到了問題,彼此都退縮了,既害怕分離,又無力和解,妻子把重心轉移到孩子,丈夫把重心轉移給工作,或者彼此都通過其他方式來逃離現實,總之都選擇了逃避。
逃避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其實夫妻之間遇到問題,並非一兩句話就能捋清,也不可能一時半會就可以解決,但至少有三個方面我們可以嘗試著去改變:
1、坦然面對彼此之間的問題
坦然的面對夫妻之間的問題,遇到問題至少不去逃避,不拿孩子當擋箭牌,不讓孩子做替罪羊。
這是夫妻之間誠實面對彼此的基礎,坦誠的說出彼此的想法,開誠布公的談談為什麼彼此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是從來就不曾愛過,還是當初愛的太匆匆,以至於沒來得及看清對方的樣子就一腳踏入了婚姻,亦或是彼此都在婚姻生活里變了味?
不管是哪種情況,事出必有因,不是你寒了我的心,就是我傷害了你。問題已經出現時,逃避從來都不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相反只會讓問題越積越多。
逃避解決不了問題
如果彼此都對孩子有愛意,不想要傷害孩子,至少要學著去改善夫妻之間的關係,因為夫妻的關係在家庭關係中的影響遠遠超過一個人單方面的愛!不論爸爸和媽媽作為獨立的個體有多麼的愛孩子,都取代不了另一半在孩子心中的分量,這是血緣決定的,與生俱來的,除非這個人也不愛孩子,否則,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愛是難以割捨的!
與其把難題拋給孩子,讓孩子填補彼此的情感問題,不如帶著成年人理性的思維去坦誠看待問題,找到夫妻之間的最優解,試著去坦誠正視問題,找到彼此心病的所在,認真的為將來做一個規劃,為彼此,也是為孩子,更是為了新生的小家!
坦誠正視問題,找到彼此心病的所在
2、直面自己的原生家庭
有這樣一句話,一直讓我印象深刻,就是老公結婚後如果沒有之前體貼,很有可能是原生家庭出了問題!
其實不僅僅是老公,夫妻兩人都是,當婚後的生活遇到大大小小各種問題時,解決問題的方式、態度、方法等多多少少都可以從夫妻倆的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
當你對孩子指責和抱怨時,可能你的原生家庭里也曾充滿指責和抱怨;當你用暴力解決孩子的問題,可能你也曾被父母這樣對待過。你本可能在這樣的原生家庭中被傷害,卻無形中成了曾經最不想成為的樣子,甚至還用自己曾討厭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妻子或者孩子。
婚後夫妻關係出現問題時,帶著理性的眼光冷靜看待自己的原生家庭究竟給自己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切斷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才能更快進入新生活。雖然這並不容易,但是卻很重要,因為這不僅僅影響了你們夫妻的關係,還會影響到新生家庭,影響到孩子,甚至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家庭!
父母養育自己固然重要,但是自己身上遺留的原生家庭的問題,可並不一定有益於未來的生活,懷著對新生活的嚮往之心,嘗試去放下那些不良的習慣和束縛,正確面對新生活。
破除原生家庭的影響
3、生活要想繼續,就要學會放下
夫妻之間的問題,只要還能夠讓你選擇繼續過日子,就應該慢慢學會放下。
學會放下不是軟弱的妥協,而是追求健康生活的一種方式。既然沒有辦法離開,又何必相互折磨,彼此給個機會,認真面對問題,改善問題,不管是生活的習慣也好、原生家庭的問題也好,只要彼此還有意,就還有機會做出改善,放下過去,才能更好的直面未來!
對於孩子而言,也不會願意整日活在父母對於過去的抱怨聲中。這種反覆而又負能量的生活方式會給孩子帶來更多負能量,長久的積壓就容易導致孩子出現各種問題,自卑、怨聲載道、對父母都不認可等等。
既然夫妻有意改善,不論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彼此,都應該漸漸去放下曾經那些傷害到彼此感情的事,雖不易,但這才有利於新的開始。
放下也是一種修行
我想沒有哪個父母希望是自己的問題影響到孩子,但是事實就是父母關係和家庭環境讓孩子出現了各種問題,如果只解決孩子的問題,就很有可能輕輕點水,停留在問題的表象!
前面說了這麼多,整體家庭環境和家庭關係對孩子的影響其實是巨大的,除了改善家庭氛圍,營造真正有愛的家庭環境,對待孩子,父母也需要改善自己的態度!
1、不把自身壞情緒發泄給孩子
夫妻之間鬧矛盾也好,在外受氣也罷,都不應該把自身的壞情緒發泄給孩子。孩子對於父母而言,是弱勢群體,他們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尚在發育中。對於孩子們而言,父母無厘頭的怒火,不僅會讓孩子們摸不著頭腦,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更是會對孩子們的性格會產生直接的影響。
如果你的孩子叛逆、不聽話,也有可能是因為一直以來你對待孩子的方式出了問題,讓孩子不認可你的方式,所以出現了所謂的叛逆。父母及時反思,改善自身情緒,才有利於孩子問題的改善。
不把壞情緒傳染給孩子
2、不把孩子夾在中間讓孩子左右為難
夫妻之間可以有矛盾,但是有問題,一對一的去解決,不把孩子夾在中間,避免讓孩子做出類似於選爸爸還是選媽媽的兩難題目。
對待教育孩子的問題,夫妻應該統一戰線,不做互懟式夫妻,也不做拆台式夫妻,尤其在孩子面前,避免你一言我一語互相揭穿對方,這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教育,而且會降低父母在孩子眼中的權威性,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社會行為,讓孩子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不讓孩子左右為難
3、對待孩子少抱怨,多請求
父母經常抱怨孩子,會讓孩子無形中覺得自己問題真的很多,其實更多的時候不是孩子們不願意改善,而是父母總是用語言攻擊,激起了孩子們的逆反心理。
舉例子來說,母親想讓孩子把物品整理好,卻總是抱怨孩子:「你真是太懶了!」,無形中強化了懶在孩子心中的概念,甚至會讓孩子覺得我確實是很懶,而良好的習慣沒養成,問題依舊沒解決。
遇到問題時,抱怨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想出合理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才是上策,當母親想讓孩子整理物品時,對孩子說:「我一個人整理這些物品太累了,你可以幫我嗎?」
孩子從一個被批判的對象轉變為一個被請求的對象,換言之,就是孩子覺得自己被需要,而這種被需要的感覺也會激發孩子的內動力,漸漸的幫助孩子消滅不好的習慣!
抱怨改為請求,孩子也會願意和你一起做事
4、多傾聽孩子的聲音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多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遇到問題時,不要著急批判孩子,多去問問孩子為什麼?了解孩子做這件事背後的真正原因,再去解決問題。
比如,當你讓孩子給你買一盒煙,孩子卻給你買了口香糖,很有可能是因為孩子並不想讓香煙傷害你的身體,希望你能健健康康陪在家人身邊。但是如果你不給孩子機會,當孩子做出和你想法不一致的行為時,就指責孩子,你可能不僅會失去一次傾聽孩子聲音的機會,更有可能失去孩子對你真誠的愛。
孩子跟父母溝通時,父母也應該做一個好的傾聽者,不要孩子在認真的說,父母卻不是在做這個就是在做那個,這種行為很不尊重孩子!也會降低孩子願意與父母溝通的慾望。像對待一個朋友一樣尊重孩子和父母的每一次溝通!
認真傾聽每一次孩子與你溝通的聲音
5、多欣賞孩子、常鼓勵
不管是什麼樣的孩子,都會有優點,父母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更應該努力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多去欣賞孩子,從孩子的優勢出發去彌補孩子的劣勢和不足,而不是一味地批評和指責孩子的缺點。
積極心理學家莉·沃特斯曾經說過,我們可以關注孩子的優點,把精力放在發展優勢上,當優點變得強大,它的光芒就會蓋過缺點,讓後者變得無足輕重。
除了多欣賞孩子,父母也要認可孩子的每一次進步,積極的對待孩子的每一次小改變,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和抱怨。
認可孩子的每一次小改變
總體來說,夫妻作為家庭關係中的成年人,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應該去理解家庭這個系統中到底哪裡出了問題,究竟是孩子的問題,還是家庭環境、夫妻關係的影響使孩子出現了問題?只有抓住根本,找到真實的問題所在,才有可能治標又治本!
我是陽媽@陽媽育兒大作戰,喜歡可以點贊關注我,育兒路上為你避坑,也會有兒童心理學和孩子性格發展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