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尿褲不透氣、把尿最好?育兒的三大謠言,別被騙了

2019-10-02   陽媽育兒大作戰

1、紙尿褲不透氣?把尿最好?

經常聽到年輕媽媽們為了給孩子用尿不濕還是把尿和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們爭執不休,媽媽們覺得尿不濕更方便,把尿有危害,而老一輩卻說尿不濕不透氣、紅屁股、寶寶容易O型腿,把尿還可以幫寶寶養成好的排便習慣,究竟什麼才是真相呢?

真相1:尿不濕也有優點,合理選擇更重要

尿不濕並不像老一輩說的那麼不堪,相反可以幫助媽媽們從洗尿片的工作里解放出來。我們來看看老一輩眼裡尿不濕不好的三個關鍵詞:不透氣、紅屁股、O型腿。我們來逐一分析一下:

1. 不透氣

尿不濕透氣與否與尿不濕的結構和材質息息相關,現在尿不濕的結構主要包含表麵包覆層、吸收芯層和底布。

穿紙尿褲的小寶寶

表麵包覆層採用透氣無紡布,這個部分的設計主要就是為了排出紙尿褲內部的濕氣和熱氣,提高透氣性,保持尿褲表層乾爽。中間的吸收芯層,主要材料是木漿纖維+高吸水性樹脂這部分的功能是通過快速吸收來分散和儲存尿液,木漿和樹脂具有很強的吸水和保水能力,可以保證尿不濕的乾爽。底布部分絕大部分是使用PE透氣底膜和底層無紡布構成,PE透氣底膜是為了防止漏尿,底層無紡布是保證透氣性的同時儘可能提高舒適度。決定透氣性好壞的主要在於透氣底膜的透氣孔數目和製作工藝。

所以尿不濕是否透氣與尿不濕所採用的材質息息相關,選擇口碑好,正規廠家的尿不濕,則可以儘可能的規避這個問題。

紙尿褲的合理選擇

2. 紅屁股

寶寶出現紅屁股,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寶寶的皮膚比較嬌嫩,如果長期處在潮濕、悶熱、尿便刺激和物理摩擦的作用下就有可能出現紅屁股。

在這裡總結一下寶寶發生紅屁股的主要誘因及對應的解決辦法:

a. 尿不濕更換不及時

小寶寶排便後,家長不及時更換,尿不濕囤尿過多,導致寶寶的小屁屁長時間浸泡在潮濕的環境中增加對寶寶皮膚的刺激,更容易出現紅屁股。

解決辦法:一般一片尿不濕最多兜2~3次尿就需要及時給寶寶更換,絕大多數的尿不濕都有顯色條。爸爸媽媽可以根據顯色條顏色的變化和尿不濕觸感及時判斷寶寶尿量情況,幫寶寶及時更換。

及時給小寶寶更換尿不濕

b. 便後清洗不及時

有些家長在寶寶排便後,只是給寶寶更換了尿不濕,並沒有給寶寶清洗小屁股。或者有些家長只是拉粑粑後幫寶寶清洗,多次小便後不清洗,這些情況就容易因為尿漬殘留造成寶寶紅屁股。

解決辦法:寶寶便後爸爸媽媽要及時幫寶寶清洗小屁股,擦乾後塗護臀膏可以很好的幫助寶寶預防和治療紅屁股。當然如果小寶寶已經有了紅屁股,爸爸媽媽可以幫助寶寶塗屁屁樂、紫草油等來幫助寶寶緩解不適。嚴重的需要及時就醫。

c. 尿不濕質地硬、粗糙、吸水性差、不透氣

有些尿不濕會存在質地不柔軟,表層比較粗糙,吸水性不好,透氣性差的情況。這跟尿不濕的材質和質量有直接關係。如果選擇了質量不過關,或者材質不透氣、不舒適的尿不濕就有可能造成寶寶紅屁股。

解決辦法:為寶寶選擇尿不濕時,最好選用大品牌,最開始可以使用試用裝或者買小包裝試一試寶寶是否會過敏或者紅屁股,如果舒適度低,寶寶容易紅屁股,爸爸媽媽們就要及時為寶寶更換合適的品牌。

紙尿褲材質問題造成寶寶紅屁股

d. 與皮膚過度摩擦

當尿不濕型號不合適,寶寶尿不濕穿的方式不對,或者綁的太緊,都有可能因為尿不濕和皮膚的過度接觸而引起寶寶紅屁股

解決辦法:爸爸媽媽需要按照寶寶的體重和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尿不濕,給寶寶穿尿不濕也要按照寶寶實際情況貼在合適的位置,左右標籤貼對稱。綁好尿不濕側方位以手指可以在兩腿畫弧為宜。綁的過緊或者過松,都會給寶寶帶來不好的體驗。

3. O型腿

實際上基本所有新生兒的腿部都是偏O形的,並非異常。寶寶在出生前,都是蜷縮在媽媽狹小的子宮內,絕大多數寶寶在出生後數月還會保持類似「O型腿」的情況。而當寶寶開始學習走路,有部分寶寶又可能會出現「X型腿」,隨著寶寶繼續長大,腿部力量增強,雙腿就會慢慢變直,寶寶的腿部一般要在6-7歲以後逐漸恢復為正常腿型,所以寶媽寶爸不要過於擔心,這是寶寶腿型發展的一個正常過程。

小寶寶腿部彎曲是正常情況

如何判斷寶寶的腿部是否真的有變形呢?

讓小寶寶平躺或者保持雙腿自然垂直狀態,然後輕輕拉直小寶寶的雙腿,向中間靠攏。

正常情況下,小寶寶的 踝關節能夠觸碰在一起,而膝關節觸碰不到,且小寶寶兩腿之間的距離小於8厘米。這種情況寶寶屬於生理狀態下的自然彎曲,寶媽們不必過於擔心,隨著寶寶逐漸長大腿就會慢慢變直。

同樣的方法,如果小寶寶的兩腿之間的距離超過了8厘米,那就可能存在異常情況,這種情況下寶寶有可能存在維生素D的缺乏症或者其他疾病導致的腿部變形。家長需要及時帶寶寶就醫,配合醫生矯正腿型。

檢查寶寶是否存在O型腿

真相2: 把尿存在危害

1. 對寶寶的脊椎不好

尤其是不足三個月的寶寶,脊柱發育還沒有發育好,經常給娃把尿容易損傷寶寶的脊柱,影響寶寶身體健康。

2. 不尊重寶寶的原始意願

小寶寶雖然小,但也有自己想做和不想做的事,也就是有自己的意願。小寶寶原本可能玩的正開心或者正在咿咿呀呀學說話,突然就被家長打斷去把尿,並不尊重寶寶,容易影響寶寶心理健康。

不尊重寶寶的意願

3. 影響寶寶睡眠質量

寶寶的睡眠有淺睡眠和深睡眠,有時候寶寶只是睜開眼卻還沒睡醒,這個時候只要正常結覺寶寶就可以睡個好覺,卻因為強行被把尿而不得不清醒過來。有些家長甚至夜晚也給寶寶把尿,不僅影響寶寶睡眠質量,也容易擾亂寶寶的睡眠規律。

4. 容易引發痔瘡和脫肛

這種情況比較常見於抱娃姿勢不正確或者把尿時間過長,給娃把尿時把寶寶的腿分的太開,或者把尿時寶寶屁股下墜的很厲害抱娃姿勢不正確等都對寶寶來說是不健康的。而長時間的把尿也會有可能在以後引起寶寶痔瘡或者脫肛。

排便的小寶寶

把尿能達到訓練孩子控制排便的目的嗎?

其實並不能,與其說家長訓練孩子定時排尿,不如說是家長找到了孩子比較容易排尿的時間以及固定的姿勢給寶寶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

寶寶的尿道括約肌和肛門附近的括約肌,要在3歲左右時才會完全發育成熟。在這之前,寶寶並不具備完全控制排便排尿的生理基礎。

把尿的家長,可能會在孩子一歲以後,就會表現出強烈的讓孩子自己去排便的慾望。孩子尿床,或者尿褲子,就往往會迎來家長強烈的不滿。這不僅會沒有尊重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也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了陰影。

強迫寶寶自主排便

美國兒科專家布萊澤頓醫生認為,當父母不願等待,過早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孩子可能會感覺被侵犯,甚至會在馬桶前尖聲哭叫,或是躲進角落悄悄地大便,用眼角餘光瞥視他的父母 。這可能導致親子關係失衡。

給孩子把尿,試圖讓孩子自己去控制排尿排便,超出了孩子原本的能力範圍,這可能會給孩子帶來負擔,甚至會造成童年的陰影。

國外研究表明,18 個月以後是開始如廁訓練的較好時機。

美國兒科學會(AAP)關於大小便訓練的指導也建議在 18 個月後開始如廁訓練 。

當然,孩子的如廁訓練,要根據孩子對排便這件事的感興趣程度來判斷,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差別,根據每個孩子的發展規律來引導孩子自主排便,不能一概而論。

綜合起來,尿不濕並沒有老一輩描述的那麼不堪,只要選擇質地柔軟,透氣性好,適合寶寶的尿不濕,用正確的方式去使用尿不濕就可以避免不透氣、紅屁股等問題。而把尿也存在很多的危害,所以要儘量選擇科學的育兒方式,尊重寶寶的發展規律。

穿尿不濕的小寶寶

2、寒從腳底生?寶寶不能光著腳?

每次帶著我家寶寶出門,路上的阿姨和奶奶們總會紛紛建議我,孩子不能不穿襪子。大家一致的說法都是:「寒從腳底生」,覺得寶寶不穿襪子就容易感冒。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真相3:穿襪子要看情況,不穿襪子並不會感冒

我們先來聽聽兒科醫生的說法:

寶寶的新陳代謝比較快,相對於成年人來說,寶寶的手腳微涼是正常現象。並不能通過這種方式來判斷孩子的冷熱。

很多時候我們感到寶寶手或者腳微涼時,就會情不自禁的想要去給寶寶添衣服。其實正確的做法並不是摸寶寶的雙手、雙腳來判斷寶寶的冷熱,而是通過摸寶寶的後頸,來確定寶寶的冷熱。

穿襪子的小寶寶

寶寶不穿襪子也有很多的好處:

1. 光腳可以增強體質

光腳有利於增強足部血液循環,提高身體的抵抗力,對預防寶寶感冒和腹瀉等疾病也有積極意義,我們知道國外幼兒園的寶寶甚至有「赤足教育」課程來幫助寶寶提高身體素質。事實證明,經過赤足訓練的寶寶,體質明顯增強,感冒狀況更少。

2. 光腳刺激觸覺感官發育

寶寶通過接觸不同溫度、不同質地、不同觸感、不同軟硬的物體,來豐富寶寶的觸覺神經,提高寶寶的身體協調能力,這可以充分刺激寶寶的感官和大腦發育,可以幫助寶寶認識不同的形狀、大小、質地、增強寶寶的區分和辨別能力,為日後的認知發展打下基礎。

光腳促進寶寶觸覺發育

3. 光腳寶寶會更聰明

醫學研究表明:孩子經常赤腳活動,可刺激並興奮密布於足底的神經末梢感受器,通過中樞神經的反饋作用,發揮調節包括大腦在內的器官功能,從而提高大腦思維的靈敏度和記憶力。

所以光腳會幫助寶寶智力發育,提高寶寶的記憶力,寶寶也會更聰明。

4. 光腳更有利於學走路

光腳可以讓寶寶更好的掌握抓地的感覺,更容易幫助寶寶找到平衡感,這對於寶寶學習走路有著很大的幫助,通過充分的感知地面,寶寶能夠更自由的找到走路的感覺,這可以幫助寶寶更快學會走路。

5. 光腳有利於寶寶雙腳的發育

光腳時,寶寶的小腳可以不受鞋襪的束縛,小腳丫可以自由生長,可以預防寶寶腳部變形,防止寶寶扁平足、腳部內外翻等情況。光腳時,寶寶可以自由的控制腳部動作,可以更好的鍛鍊寶寶腳部的肌肉和韌帶,增加腳踝的靈活性。

光腳促進寶寶腳部發育

當然並不是所有寶寶都適合光腳,也不是所有時間都適合光腳,哪些情況小寶寶需要穿襪子呢?

1. 光腳容易拉肚子的寶寶

有些寶寶光著腳就要拉肚子,即使是在木地板上踩一會,寶寶也會腹瀉,這種類型的寶寶是不適合光腳的,爸爸媽媽可以在平時給寶寶穿上寬鬆的鬆口襪子,小寶寶在地上玩時可以給寶寶鋪上爬爬墊來預防寶寶腹瀉。

2. 寶寶身體素質差不建議光腳

有些寶寶身體素質差,末梢血液供給不足,一受冷就很容易感冒,這類寶寶一般不建議光腳,常見的有:早產兒、超輕兒、常年容易感冒生病、體溫低的寶寶,這類寶寶本身抵抗力較同齡人更差,所以需要給寶寶穿襪子。

3. 室內溫度低於22度時

當天氣寒冷,室內溫度低於22度時,不管是帶寶寶外出,還是在家都應該給寶寶穿上舒適的襪子,幫助寶寶提高足部的溫度,預防寶寶小腳凍瘡以及其他身體不適。

每個寶寶的實際情況不同,穿襪子不必過於較真,一般來說,正常寶寶並不會因為不穿襪子就會感冒,爸爸媽媽不必因為寶寶沒有穿襪子就過於緊張,更不需要在炎熱的夏季還給寶寶穿厚襪子,這些都是不可取的。只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選擇是否給寶寶穿舒適的襪子即可。

特殊情況需要給寶寶穿襪子

3、寶寶不吃鹽吃不下飯還沒力氣?

當寶寶開始添加輔食,身邊的七大姑八大姨都會教你給寶寶的輔食里放點鹽,理由就是放點鹽有味道,寶寶才吃得多。還有些甚至會說寶寶不吃鹽就沒有力氣。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真相4:一歲以內的寶寶加鹽反而影響寶寶身體健康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建議,日常飲食(母乳、配方奶、輔食)中鈉和碘的含量已經能夠滿足寶寶的實際需求,所以寶寶1歲以內都不需要額外加鹽,1歲以上也無需刻意加鹽。

寶寶的味蕾很敏感,食物天然的口味就完全可以滿足寶寶味蕾的需要,不需要額外給寶寶添加鹽。

給寶寶吃鹽有危害

至於寶寶不吃鹽就沒有力氣,更是老一輩以訛傳訛的謠言,完全沒有事實依據,相反,過早吃鹽反而會影響寶寶味覺的正常發育,影響寶寶身體健康,最重要的是有以下幾個危害:

1. 加重腎臟負擔

寶寶的腎臟發育還不健全,長期攝入過多的鹽分,容易增加寶寶腎臟負擔。長期多鹽還容易在年長後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給寶寶的身體健康帶來不好的影響。

2. 影響骨胳發育

因為鹽中含有鈉元素,寶寶體內不需要那麼多鈉元素,就需要通過腎臟排出。而腎臟每排出1000毫克的鈉,需要消耗大約26毫克的鈣。如果攝入過多的鹽,就需要消耗額外的鈣來幫助排出納元素,就會影響寶寶正常的骨胳發育。

3. 易出現上呼吸道感染

攝鹽過多還會影響口腔黏膜上皮細胞的繁殖,寶寶口腔內溶菌酶相應減少,影響上呼吸道的正常寄生菌群,這就會給病毒有機可乘,容易讓寶寶出現上呼吸道感染,影響寶寶身體健康。

給寶寶吃鹽影響寶寶身體健康

0-6歲兒童的吃鹽建議:

1. 0-1歲

1歲以內的寶寶每天需要的鈉不足400mg(相當於1g食鹽)。

這一時期寶寶需要的鹽很少,母乳、配方奶和輔食中攝如的鈉完全可以滿足身體的需要,不需要額外給寶寶添加鹽。更不需要給寶寶添加各種調味品,寶寶的食物儘量保證原汁原味即可。

2. 1-3歲

最新版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1-3歲的幼兒每天需要700mg鈉(相當於1.8g食鹽),比一歲之前的嬰兒多350毫克。

我們可以看到1-3歲的寶寶其實也並不需要攝入過多的鹽分,比起一歲以內也只多了350mg。正常情況下,這一時期寶寶可以添加的食物範圍更廣,有奶類、蛋類、肉製品,蔬菜水果以及主食,這些食物也是完全可以滿足寶寶對鹽分的需求,所以這一時期仍然可以給孩子更多原汁原味的食品。如果和大人一起吃飯,也建議儘量給寶寶低鹽飲食,避免讓寶寶攝鹽過多。

3歲前寶寶食物少鹽

3. 4-6歲

4-6歲的孩子每天大約需要900mg的鈉(相當於2.3g食鹽),除了食物本身含有的鈉,必須通過食鹽獲取的鈉含量應該控制在1-2克鹽之間。

這一時期寶寶可以額外添加鹽,但是需要的量也並不是很多建議能夠清淡飲食,避免讓孩子食用過多重口味食物即可。

4. 6歲以上

6歲以上的兒童一天的攝鹽量應控制在3-5克。

這一時期孩子的口味接近成年人,但是也還是比較清淡,營養學家的建議是成人每天攝入5克為宜,一個三口之家一天15克,當然這個鹽分包含了所有食物和調味品中的鹽,家長也要額外注意,並不是只有添加食鹽才會有,醬油、鹹菜、生抽中都含有鹽。飲食還是應該以清淡為主,這不僅對孩子,對成年人也是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寶寶飲食要清淡

育兒路上總會有很多意見的分歧,也會有一些謠言,我們要用正確的態度面對育兒,了解育兒真相,科學育兒,育好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