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困境:孩子凡事都是找媽媽而不是爸爸!如何破?

2019-09-30     幼兒說

你家也有這樣的困境嗎?

一位媽媽說,她的兩個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是第一時間找媽媽。當有一天,她在上班時,孩子因為某事而打電話給她,而不是找當天在家裡休息的爸爸,她覺得有必要與丈夫溝通了。

當時她在開會,同事在桌子的另一端發表建議,但她身在學校的兒子一直撥打她的手機,這幾乎吸引了她所有的注意力。她把電話掛掉後,瞬間陷入擔憂。如果孩子遇到什麼緊急的事情呢?她嘗試更理性地思考——如果孩子遇到嚴重的事情,學校的老師會給她打電話。這樣想著,她嘗試讓自己更專注地開會。




但緊接著,她收到了孩子發的一條簡訊,簡訊的內容是「媽媽請復我電話」。來回收發多條簡訊後,她確認孩子沒發生什麼緊急的事,最後她便簡訊告訴孩子,「媽媽稍後會給你電話」。這時對面的同事似乎覺察到她的分心,但她不想解釋。這樣的困境,讓作為媽媽以及職員的她感覺苦惱——為什麼孩子不是第一時間找爸爸?

開會結束後,她撥打電話與孩子溝通,才發現孩子與同學打了一架。老師批評他,還讓他罰站。孩子覺得不公平,便打電話給媽媽,希望媽媽與老師理論。而此刻,她的丈夫或許正在家裡享受著舒適的沙發和激動人心的電影情節……從小,孩子每次需要大人的關注,或需要獲得幫助,都是喊「媽媽」,即使他的爸爸近在咫尺。這位媽媽有些難過,對孩子來說,「爸爸」似乎在家裡成了實實在在的擺設,而不是一位「爸爸」。




這種情形,在很多家庭普遍存在。

從懷孕開始,媽媽們似乎成了孩子的「主要負責人」:

孕媽媽努力地吃各種營養的食物,讓胎寶寶健康成長,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而不是爸爸的肚子;

臨盆時,也是孕媽媽爬上分娩台,而不是爸爸;

寶寶出生後,抱著寶寶哺喂母乳的,也是媽媽,而不是爸爸;

夜裡,當寶寶啼哭,安撫寶寶的也總是媽媽,不是爸爸;

當寶寶拉粑粑或尿尿了,換尿布的也常常是媽媽,而不是爸爸……

最終,孩子吃飯、穿衣、上廁所、聽故事、讀繪本、玩玩具,也是第一時間找媽媽,而不是爸爸。這種狀況會帶來什麼後果?媽媽們的精力、耐心,甚至是儀容將被消耗殆盡。

有一位媽媽曾經告訴我,當有一次,她的6歲女兒讓她幫忙把自行車搬到樓下時,她突然感覺沮喪。雖然她已經搬了無數次,但此刻孩子的爸爸正在房間裡玩電子遊戲。這位媽媽有些生氣地大聲對女兒說:「你看看你已經是大孩子了,為什麼還要媽媽幫你搬自行車?」聽到媽媽的話,孩子一臉委屈、滿眼淚水。這位媽媽其實惱怒的是自己的丈夫,孩子無辜成了她的發泄桶。




在很多家庭中,雖然有爸爸和媽媽兩人,但很多時候,孩子的大部分事情往往只落在單方父母身上。從查看老師通知,到孩子與其他小朋友鬧矛盾,再到孩子的學習,一方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另一方習慣了忽視或依賴對方。這種育兒狀況會輕易地加重單方的負擔,從而帶來更多的家庭矛盾。有一項美國的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所的研究發現,在這類家庭中,負責照顧孩子的媽媽,往往比單親媽媽還累,她們花在家務上和孩子身上的時間更多,睡眠更少,幾乎難以享受任何休閒時間。對於孩子們來說,誰回應他們更多,他們就習慣向誰尋求更多的幫助。當然,在小部分的家庭里,爸爸是負責照顧孩子的那個角色,媽媽習慣忽視孩子。

如果你家也有這種孩子單方依賴的狀況,建議該馬上做調整

記得幾年前的某天,兒子阿瓜在客廳看繪本,我在房間。他突然拿著繪本衝進房間,問我有關冥王星的事情。這時他的爸爸正在客廳的沙發上。我說:「爸爸對宇宙認識得更多,去問爸爸,說不定他會告訴你更多有趣的宇宙故事!」結果,孩子的爸爸不僅解答了他的問題,兩人還在網上找了很多有趣的資料和視頻。所以,擺脫孩子對爸爸或媽媽的單獨依賴,方法就是:丈夫或妻子要告訴配偶,你希望對方如何做。




很多媽媽或爸爸經常因為孩子的過多依賴而陷入情緒崩潰和憤怒中,可他們始終沒有向對方袒露心聲,以至於矛盾的鴻溝越變越大。家是你們的,婚姻也將很長,一時的將就不會帶來長久的幸福。嘗試著以平靜的語氣,告訴對方有關你的期望,相信情況會有所改變。

一個幸福的家,是每個人都該對家庭和孩子付出,相互信任、相互依賴,而不是有所隱瞞,更不是相互抱怨。幸福的環境,是窗兒明凈,一點快樂的明燈,就能照亮整個房子……


關鍵字:育兒角色、養育環境、親子情感、育兒方法、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RZxh20BMH2_cNUg-r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