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逐漸長大,想法也會越來越多,父母教育不調整很難得到反饋

2019-11-07   話梅的媽媽

文|話梅的媽媽(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孩子們也有愛美之心,對於新鮮事物也會有一定的好奇心理,所以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們常常有一些父母們所不能理解的行為。比如說誇張的妝容,父母們看起來覺得很搞笑,但是孩子們卻一本正經的覺得很美。其實這不僅是審美心理的發展,也是孩子自我意識的顯現。面對孩子越來越明顯的自我意識發展,父母們應該怎樣應對呢?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家庭錄像,錄像中五歲的女兒表示自己想要紋身。當爸爸詢問是否確定後女兒的態度很肯定,於是爸爸耐心地和女兒解釋,「紋身是不能夠輕易洗去的,如果不喜歡再想要去除的話就會很疼,比打針還疼。而且紋身的時候也是用針一點一點畫上去的,過程也很痛苦。」孩子聽後有點兒動搖了。父親接著說,他可以給孩子買來貼的紋身貼,這樣也可以達到紋身的效果還不疼,最重要的是不喜歡了還可以更換。孩子聽後很高興的同意了。

後來爸爸當真給孩子買來了紋身貼,並且按照說明耐心的給孩子貼了一個紋身,孩子看到文身出現的那一刻開心極了,大聲地說「我愛爸爸!」

網友評價視頻中的父親真的是好有耐心,對於孩子的教導也是有理有據,確實值得學習。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父母在教育引導的時候常常會碰釘子,孩子變得不那麼聽話,那麼這時家長們要怎樣和孩子溝通呢?

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會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這就導致了父母們無法理解孩子的想法,不能夠從孩子願意接受的角度進行方法的選擇,所以還是常常會表示拒絕。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更加能夠找到教育的切入點。

適當的讓孩子做決定。很多家長願意為孩子代勞,即便是需要做決定的時候,也會做好選擇讓孩子去執行,但是其實如果家長轉換一個思路讓孩子去做決定,那麼得到的效果反而會更好。當然這不是說父母要順著孩子的想法,父母們可以採用選擇式的提問讓孩子做出最終的決定。

耐心的講道理比批評斥責更重要。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會表現出缺乏耐心,更加願意指責或者是說教而不願意對孩子講道理,但是其實懂得和孩子講道理的父母更加能夠收穫更為長期的教育成效。

當孩子逐漸長大,想法也越來越多,父母們的教育方式沒有隨之調整的話,很容易得不到孩子的回饋和反應,所以掌握必要的和孩子溝通的方法很重要。

大家對於孩子想要紋身的視頻有怎樣的看法呢?對於爸爸的做法是否支持呢?

------------------------------

關注、轉發、分享【話梅的媽媽】文章,話梅擅長嬰幼兒成長知識、兒童教育注意事項、幼兒成長過程中棘手問題等所有的育兒問題都會在這裡為您解答,給您最專業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