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石龜廟死魂靈,殺手不是太平軍,專家誤導要澄清!(原創首發)

2019-11-08     用戶公孫奴

(水石龜廟中龜形墳墓之頂,經撿測是水泥澆鑄加油漆而成。明顯是後人所為,最初的樣子已經無據可考。)

位於漳州市區南太武巷的水石龜廟,近幾年來風頭不小。專家接踵,遊客頻動,日漸聲隆。蓋因為文史專家、雲霄縣博物湯館長定性道:「由於太平軍是殘部,軍紀不嚴,加之入漳時,受到較大的抵抗,所以其最後破城後,就開始屠殺百姓」,「但像水石龜廟一樣,專門建一座廟紀念則是僅有的。」由此,一段水石龜廟埋葬著太平軍屠殺的老百姓骸骨傳聞,居然重複日久成真,連主流媒體都給予報道。

以訛傳訛始於南太武社的《郭氏家譜》,有人故意曲解其中記載:「郭家始祖柳娘和兒子郭言,於1856年後從漳浦杜潯林口村遷來這裡居住,1864年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率部攻打漳州,郭言家窮,曾受僱晚上守城門,城破跑回家。"《家譜》還記載,「社裡水石龜廟是與眾不同的廟宇,廟裡地上砌成龜背,龜頭如同墳墓前嵌著的石碑,鐫刻眾魂大墓」。

(眾魂大墓,就是眾多無名屍骨,金斗收骨,慢慢集合起來之大墳墓,這在閩南各處皆有。正午攝)

據漳州侍王府文保組成員實地走訪了解,郭家先祖1856年來此地後,是率領家人在南太武社一帶無主之地開荒種植。開荒時也確實挖到過死人骨骸,按當地習俗集中到瓷缸陶罐中,裝成"金斗"置放廟裡。郭家開荒八年後,已經春種秋收幾回,再無金斗可收了,太平軍才進漳州。之後,這裡龍眼林下水稻連片,別無傳說。顯然,說此地是屠城之屍骨論,牛頭不對馬嘴。因此,《郭氏家譜》反而證明了水石龜廟的骸骨,與所謂的"長毛反、長毛亂"事件,毫無關係。

(廟中嘉慶年間香爐,距太平軍進漳早五十多年。文革時期埋於龍眼樹地下,從而倖存。正午攝)

採信者就憑一廂情願,以此移花接木,把這裡埋的集群屍骨大眾爺,全部硬說成是太平軍刀下之鬼,何憑何據?實在是太草率和想當然,因此漏洞百出。大眾爺,是漳州民間對集體無主墳墓的稱呼。如果是單具無主女屍葬後,叫有應媽。單具無主男屍埋畢稱有應公。若是一男一女合葬,則叫有應公媽。村社按屬地,都有義務收拾這些死魂靈。有條件的村埋後會立陰廟,祭拜於鬼節,信仰其有求必應。那麼,水石龜廟建立於何時呢?漳州侍王府文保組專家已有實物證據確認:水石龜廟大眾爺最遲建於清朝嘉慶年間,比太平軍進漳早了半個世紀以上。《郭氏家譜》記載始於1856年,而廟至少已存世五十多年了。有水石龜廟石香爐為證,無憑無據之說,宣布破產。

(香爐拓片:主題"水石龜大眾爺「,時間是"嘉慶丁卯年",落款是「弟子"云云。正午攝)

為了證實香爐物證來歷,文保組於去年七月,在水石龜廟管委會,走訪了年過花甲的郭振明,作了筆錄。按郭口述:「關於水石龜香爐來源,據回憶,文革前後,我伯郭友仁(已故)將水石龜的石香爐收起來,埋在龍眼園裡。文革後恢復祭祀活動,才挖出來放在水石龜廟裡。現在這個石香爐已交廟管會保管。"由此可見,半世紀前,已經存在的水石龜廟無主大眾爺墳墓,與太平軍侍王李世賢進漳、原本風牛馬不相及。可是,為何突然有人硬讓墳墓中人戶口身份改換門庭、硬說是太平軍屠城時的百姓之骨呢?想必就是苦於太平軍殺人證據不足而為。先主觀認定太平軍屠城,再來找例證說明,這顯然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觀,根本無法服人。

湯館長著有《南國殘陽一一太平軍南方餘部烽煙紀實》一書。據說成書多年,從三萬字初稿擴充到三十萬餘字。可見史實材料尋覓不足,有拼湊嫌疑。考證認定過程艱辛,但不能似是而非。拜讀後的感覺,作者成書是先立觀點後尋證據,引文太多。這樣先入為主不是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反之,必須材料證據在先結論在後。紀實不是寫小說,可以合理演繹,虛構情節,憑此展開。

史實是客觀存在,不是由人妝扮的女孩。吃不準的東西,應當擱置待證,不必急於下結論。湯館長在書中明明寫道,太平軍進漳是智取而不是強攻。既然是從混進漳州城西門開始,進而占據全城,所以大規模屠城顯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湯館長在文中,居然大量引用的一位鄉紳詩句當佐證。這顯然是一面之詞,僅僅是想自圓其說而已。而且,詩作屬於文學創作,會有大量形容誇張比喻和賦比興。比如以李白之"桃花潭水深千尺",用來證明桃花潭確有千尺之深,豈不讓人笑掉大牙?

附文《海峽導報》為證:

《漳州南太武水石龜廟 可作太平天國史跡保護》

2013年4月2日08:35台海網-海峽導報

追往事廟裡祭奠亡於太平天國殘部入漳戰亂中的百姓

據了解,南太武巷周邊一帶,都叫南太武社,因龍海市的南太武山而得名。

「水石龜廟裡祭的無主屍魂,其實就是死於太平天國殘部入漳戰亂中的普通老百姓。」漳州二中退休老校長郭錦飆從小就居住在南太武社,所以他對這個廟有些了解。

郭錦飆說,南太武社的《郭氏家譜》記載:郭家始祖柳娘和兒子郭言於1856年後從漳浦杜潯林口村遷來這裡居住,1864年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率部攻打漳州,郭言家窮,曾受僱晚上守城門,城破跑回家。

《家譜》還記載,社裡水石龜廟是與眾不同的廟宇,廟裡地上砌成龜背,龜頭如同墳墓前嵌著的石碑,鐫刻「眾魂大墓」,放著「金斗」(裝骸骨罐子)和幾個骷髏,其實是死於「長毛反」(指太平天國殘部)百姓的遺骸,「眾魂」就是沒人敬祀的孤魂。

「《郭氏家譜》當時記載的還是較可信的。」許初鳴說,他還曾在多年前有幸讀過漳州市區謝氏的一本家譜,家譜裡面也曾記載當時太平軍殘部殺入漳州時,造成許許多多無辜老百姓家破人亡。

許初鳴說,在漳州的許多地方史志中,均有明確記載,當年太平軍殘部流竄入漳州時,確實殺了許多老百姓,所以漳州百姓很痛恨太平軍,在石碑、家譜里,都稱之為「長毛反」。

聽建議

可作太平天國史跡保護

湯毓賢是雲霄縣博物館館長,多年來對太平軍入漳歷史有專門的研究,其曾利用多年的時間,寫成《南國殘陽》一書,首次全面揭示「長毛反」給漳州民眾帶來的深重苦難,兩年前此書問世時,在史學界引起較大反響。

另據漳州史料記載,清同治三年(1864年)農曆六月十三天京失陷前夕,侍王李世賢、康王汪海洋率部分太平軍經蘇浙突圍出走,轉戰於贛、閩、粵三省。農曆九月連克永定、龍岩、平和、南靖。14日占領漳州府城,隨後又克雲霄、長泰、漳浦、詔安等縣城,數十萬漳州老百姓死於這場戰亂。

「由於太平軍是殘部,軍紀不嚴,加之入漳時,受到較大的抵抗,所以其最後破城後,就開始屠殺百姓。」湯毓賢說,據他研究,全漳州,包括天寶、詔安、雲霄等地,共有七八處集中埋葬當時死於戰亂的老百姓的公墓。

「但像水石龜廟一樣,專門建一座廟紀念則是僅有的。」湯毓賢說,他最近就想專門給有關部門寫一份報告,建議專門保護太平軍入漳的各種史跡,還原歷史的真相,水石龜廟也可以列入考慮。(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蕭鎮平 白志強 文/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9KQhG4BMH2_cNUgAp1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