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項羽,真的放火燒了阿房宮麼?專家:地基剛建好沒法燒

2020-03-21     船夫聊歷史

時間猶如一塊試金石,可以驗出事物的真偽。換個角度,時間也好似一捧細沙,隨著不斷累積,可以掩蓋許多不為人知的真相。——船夫

阿房宮其實是座爛尾樓

按照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包括阿房宮在內的秦朝宮殿都被項羽一把火燒了,文中還形象的描述這場大火延續了整整三個月,但事實真的如此麼?

其實阿房宮壓根就沒來得及建好,至多也就是個爛尾樓,之所以這麼說,首先是因為時間上來不及。

公元前259年,千古一帝秦始皇誕生了,接著便是他開掛般的傳奇一生。同樣是年輕人,當很多人還在為老婆房子發愁的時,29歲的秦始皇已經開始一統六國了!(沒對比就沒有傷害……)

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僅用了十年的時間便完成了天下的一統。在這期間,秦國軍隊南征北戰,秦國的老百姓也都忙於部隊的後勤支援,換言之,截止到公元前221年,秦國想必是沒多少時間去搞什麼土木工程的。

大一統的同時秦始皇便稱帝了,之後又開始忙於改革國家制度,主導經濟建設,期間還完成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諸多影響深遠的改革。此外,秦國還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了萬里長城和直道等大工程。以上每一項都是十分耗時間的事情,而命運女神留給秦始皇只不過是短短10年而已。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公元前212年,在完成修築直道的工程後,秦朝徵發了70萬人去修建阿房宮和秦始皇陵。兩年後,也就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於邢台沙丘……皇帝死了,陵墓的重要性成為第一位,於是修建阿房宮的工匠統統被調集去趕工秦始皇陵。好不容易趕工完,可以一起回去修阿房宮了,又爆發了農民起義,幾十萬工匠全都放下了工具,拿起了武器,跟著章邯去平亂了。

由此可知,歷史中留給秦朝修建的阿房宮的時間大致僅有兩年左右,而在這樣短的時間,去修建一個規模龐大的宮殿建築群是非常不現實的。根據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的描述:

……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可見阿房宮規模之宏偉,要知道歷史上但凡規模大一點的宮殿修建時間可都至少兩位數起步,就連規模遠不及阿房宮的北京紫禁城,還是明朝傾全國之力修了足足14年(1406年-1420年),而彼時不論從技術和是經驗,以及可以調動的民夫勞動力,都要比秦朝時期進步不少。所以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猜想,從秦朝建立到滅亡,阿房宮建不起來。

考古發現找到證據

如果說上面提到的猜想,因為缺少事實依據,所以不足為信,那麼接下來的的考古發現就從客觀上驗證了這個猜測。

秦朝阿房宮的遺址,位於現如今的陝西省西安市以西13公里處,作為黃河重要支流的渭河在此流過,隔開了阿房宮與秦朝的首都咸陽。誰能想像這處如今稍顯荒涼的地方,兩千多年前曾是華夏帝國的政治中心呢?

在這處近20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中,考古工作人員並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焦土痕跡,只發現了幾處帶有燒土的遺蹟。而根據前文我們知道,如果真的像司馬遷描述的那樣,大火燒了整整三個月,那大火遺留下的焦土數量將會很大,後世不可能連大規模的痕跡都找不到。

與此同時,專家們在阿房宮遺址周圍發現了不少古代城牆的痕跡,至於宮殿建築所特有的明柱、廊道和排水設施都沒有被發現,尤其是沒有找到宮殿屋頂特有且數量較多的瓦當。

據此專家推斷,在秦朝滅亡之前,阿房宮只來得及建造宮殿的地基和四周高大的圍牆,至於後來文人所描述的規模宏偉的宮殿,大概只存在於秦朝官方阿房宮的設計圖紙中……

歷史的真相是怎樣的?

在後世的史書中,秦始皇和秦二世往往都被描述城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的代表。關於這點,其實很難經得起推敲,正如上文所說,秦始皇大半生都在忙於一統六國,稱帝以後又活了十年,這十年間幾乎乾了後世帝王幾代人都幹不了的大事。

做成這件事,需要的勞動力固然多,但時間都很短,也並不是可這一波人往死里用,比如按照《史記》中的描述,公元前212年,在修完直道以後這批勞動力就被遣散掉了,去修阿房宮和秦始皇陵的是另一批待罪的犯人或徵發的勞役。由此可見,後世流傳的孟姜女哭長征,以及修建長城一輩子都沒返家的故事,大都是文學創作,因為勞動時間才幾年而已!悶頭乾了幾年,一抬頭秦朝都沒了……

除了秦始皇,秦二世也明顯是躺槍,因為人家剛當上皇帝沒幾天,就爆發了農民起義,緊接著就被趙高幹掉了。滿打滿算也就是兩年多的時間(前210年-公元前207年),除去為秦始皇守靈,和趙高勾心鬥角的日子,兩年時間就所剩無幾了,就算是秦二世有「犯罪」的計劃,也要給出足夠的犯案時間不是?

怪只怪唐朝的杜牧太有才,他在《阿房宮賦》中用華美的詞句,將阿房宮描繪成了一個美輪美奐的人間宮殿,但事實上卻是一座空中樓閣。但後世人往往不會去關心真正的史書記載,他們更願意相信那些傳播性更強的文章,這頗有點像現如今的微博大V,隨便發個博文,影響力甚至蓋過了官媒報道。

歷史雖然真相難覓,但卻不妨礙我們冷靜思考。

參考資料:

《史記》司馬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96UAXEBfwtFQPkd6R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