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擔憂的糧食產量
我們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先進的一個標準,便是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因為城市化水平越高,意味著這個國家的工人數量越多,工業化水平也就越高,但在此消彼長之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所占比例也就越低。
而在農業反哺工業的情況下,農場工人工資待遇遠不如城市裡的工,這導致成為工人是每一個農村下一代的夢想,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不但擁有城市,鄉村人淪為老年人的居所,農業生產率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前蘇聯的糧食產量也逐年遞減,這正是赫魯雪夫上台時的歷史背景。
很多人無法想像,在整個20世紀前蘇聯的時間是糧食產量高峰是在1913年,自此以後糧食產量便一路下滑,最初的表現是,前蘇聯對外出口的糧食越來越少,由此換取用來補貼公寓的外匯數量也越來越少,工業發展受到了限制,咱這還不是最嚴重的。
糧食產量的減少,讓前蘇聯不得不從國際上購買大批糧食,才能養活逐漸增多的城市人口,原本捉襟見肘的外匯節餘和黃金儲備就雪上加霜了。
治標不治本,進口糧食開啟了噩夢
對此前蘇聯也並非毫無解決辦法,其實只需要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匱乏的問題,但這無疑是承認之前的集體化經濟防範是錯誤,進而否定蘇聯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道路,這是赫魯雪夫不想看到的。於是他想到了前蘇聯廣袤的土地儲備,於是另闢蹊徑,開始鼓勵農民進行大規模開荒。
在最初的幾年,這一政策的確產生了一些作用,前蘇聯的糧食產量有所增加,但緊接著便停滯不前了。這是指的蘇聯開始嘗試另一種方法,但是大規模引進現代化農業機械,如聯合收割機,牽引機等農業大型機械,所以到了上世紀70年代,蘇聯的糧食產量小有提高,在以快速增速的消耗量相比,就不值得一提了。
於是前蘇聯終於在1963年做出一個驚人決定,開始終止向東歐附屬國出口糧食,正是這一次決策,讓很多附屬國家失去了對前蘇聯的信任,為後來的前蘇聯解體埋下了伏筆。但單純的節流已經難以挽回國家缺糧的局面,就在在同一年中,蘇聯動用了1/3黃金儲備,從國際上購買糧食,那他主要購買的對象便是他的競爭對手美國。
到了80年代,蘇聯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遙想20世紀初,蘇聯一度是國際上糧食出口最多的國家,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當時蘇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是這個危機既非美國的航母境界,也不是遙遠的核威懾,而是關乎老百姓吃飯問題的糧食。
糧食危機中的解體
由於集體經濟體制的僵化,蘇聯生產的商品,已經全線落後於國際水平,這意味著他很難將自己本國生產的商品在國際上推銷,想要購買糧食,只能依賴真金白銀。不過好在俄羅斯豐富的天然氣和石油資源,加上70年代的高油價,緩解了前蘇聯面臨的糧食困境。
但當時的前蘇聯領導,錯判了國際油價的形式,沒有趁這段時間積極儲備外匯,反而花費大量資金用于軍備競賽,所以當上世紀80年代油價下跌時,前蘇聯之前面臨的糧食窘境,變本加厲的襲來,而1989年至1990年,又是全世界糧食歉收的一年,國際糧價大幅上漲,此時的前蘇聯已經沒有錢再從國際上購買糧食了。
為了突破這一困境,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允許農場以市場價格自由銷售糧食,通過利潤激勵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從而從整體上提高輕鬆人的糧食產量。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蘇聯解體了。
這或許就是為何,在世人眼中蘇聯解體有些匪夷所思,執政者並未做出激烈的反抗,運動的發起者就顯得那麼義正言辭。人民沒有意願去維持一個讓自己總是餓肚子的政府,即使要餓肚子,他們也寧肯選擇另一種方式,由此可見,前蘇聯的百姓的積怨有多麼深。
民以食為天,當這邊天漸漸塌了下來,強大如蘇聯,也變得脆弱不堪,核武器也好,航空母艦也好,此時此刻都失去了作用,這便是一粒小小糧食的神奇之處。
參考資料:
《蘇聯工業化:歷史、經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