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男神!

2020-03-22     戶外視界

來源:民宿頭條,ID:minsutoutiao

2015年11月15日

木心美術館開館

那一天的烏鎮有點涼

已經快入冬了

美術館在西柵

烏鎮分東柵和西柵

西柵是遊客最多的地方

烏鎮大劇院也在這裡

比美術館早幾年建成

烏鎮大劇院

那天的開館儀式在下午

整個美術館坐滿了人

黃昏將至

陳丹青作為美術館館長

最後一個出場

這位出生在上海的少爺自稱是烏鎮人

他站在講台後面,台上燈光刺眼

他試圖辨認台下的嘉賓

介紹每一位木心的恩人和往事

這之前4年的7月

美術館還是一塊草灘

烏鎮大老闆陳向宏帶著84歲的木心到過這裡

那時,老人的身體已經很弱

4個月後,木心被送往醫院

在病床上看到自己的美術館圖紙

當時,他已神志不清

看著圖紙,只說了句「風啊,水啊,一頂橋」

但沒人能夠真正確定

離世前,先生是否清楚自己有一座美術館

同年9月,美術館開始籌備

那時的木心還沒住院

紐約兩位建築師林兵和岡本博到烏鎮拜訪他

他們想為美術館的設計方向找一些線索

兩位建築師都曾在大師貝聿銘的工作室任職多年

當時他們已在紐約成立了OLI建築設計事務所

OLI建築設計事務所合伙人 林兵

OLI建築設計事務所合伙人 岡本博

那時的木心已不太見陌生人

他一生喜歡和講得來的人交往

那時他的日常由兩個男孩和一個廚師照顧

那一晚

陳丹青陪著兩位建築師到了先生的宅院「晚晴小築」

這是陳向宏在先生家原址為他新蓋的宅院

四人在客廳聊了一晚上

晚年陪護木心的兩位年輕人小楊和小代

木心對外人有一種戒心

文革的經歷顛覆了他的天真

這後來成為了他的本能

也是為了保護自己

聊天中,木心逐漸信任林兵和岡本博

他把客人帶到書房

把自己的作品鋪在地上

請兩位感受他的創作

木心的繪畫作品之一

木心的繪畫作品之一

岡本博沒想到木心的畫竟這麼小

卻仍然包含了巨幅的風景

這也是木心的複雜和難懂之處

那晚臨走時,木心對兩位建築師說

「我們一起犯個錯誤」

木心和陳丹青在紐約

美術館2012年開始動工

清水混凝土結構

三年時間,工地上只看見鋼架和一面牆

完全看不出外形

兩位建築師和室內設計師全部駐守烏鎮

室內設計師是法國人法比安

他乾脆在烏鎮住下

三年里還學會了中文

遊刃有餘地與當地的包工頭周旋

木心美術館室內設計師 法比安

美術館完工的那天

所有人都鬆了口氣

建築迎風而立

遠看,像是漂浮在烏鎮的元寶湖邊

「風啊,水啊,一頂橋」

陳丹青覺得可以給師尊一個交代了

和烏鎮大劇院相比

木心美術館不是大體量的建築

它由幾個單體組成

不同的空間形成一種經歷,一種線路

像是木心所經歷的人生

木紋的清水混凝土

代表木心的木

也應和烏鎮的水鄉

自然光進入展廳空間

抬起頭就能直晃晃看見天空

天晴時,藍天白雲

陰天或下雨,室內恆溫恆濕

身體和靈魂同時感覺舒適

木心美術館的一樓和二樓

分為五個展區

展示木心先生的大量繪畫與文學作品

圖書館區域

大大的落地窗減弱了室內與室外的隔閡

一側都是木心曾經在作品中提及的著作

當然也有他自己的作品

坐在台階上讀詩想像

木心一生所經歷的劫難和孤獨都在這裡得以平靜

木心原名孫璞

本是烏鎮的富家少爺

他的家在東柵財神灣186號

今天已重新修繕,成為對外開放的木心故居

先生生前最後五年就生活在這裡

木心曾經的家

是三開間的高屋

正廳懸堂名匾

廳後有左右退堂

廚房三間

樓上樓下,臥室十間

一切都雕樑畫棟

是上個世紀的奢華

1946年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的木心(左一)

文革沒來之前

木心左耳戴著金環

吃飯用的是越窯的餐具

家族周年時跟著母親上山做佛事

傭人前呼後擁

平常理髮也有專人伺候

全家福 父親孫德潤(左一)、木心(左二)

母親沈珍(右二)和兩位姐姐

文革之後,家破人亡

他自己三次被囚

1971到1972年

被關在一個廢棄的地下防空壕里

防空壕全是髒水

他在裡面呆了18個月,不見天日

但他在獄中手繪了黑白琴鍵

沒事時,摸著紙面琴鍵的位置

無聲「彈奏」 莫扎特與巴赫

用關押處給他寫自白書的紙

密密麻麻地開始寫作

每天寫10個小時

最後共寫了65萬字,整理成《獄中筆記》

出獄時,他把筆記藏在衣角里後縫起來

這些手稿才得以倖存

文革結束後,他已無家可歸

母親已去世

祖產的宅子被迫交給政府

後來被當地的煉鋼廠占用

到1995年左右才收回來

木心一直在上海生活

55歲那年,他隻身去了紐約

重新開始繪畫和寫作

1989年,也就是在紐約的第七年

他開始給一群年輕人講世界文學史

當時並沒有固定場所

大家在逼仄的空間裡席地而坐

聽一位老人借著世界講自己

木心在紐約時住的公寓

木心很會講笑話

講課時常手舞足蹈

完全不像一個在羞恥、自卑和驚恐中活過來的人

文字和繪畫拯救了他的孤獨

20多年後

他的書在國內出版

當年的講課筆記成為厚厚的兩本《文學回憶錄》

談論木心,成為一種時尚

他的詩《從前慢》被譜成曲

紅遍各大音樂節目

文藝青年都搶著唱

木心的大半生顛沛流離

但最終在美術館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人生的大悲或大喜

來勢洶湧

但最終都將歸於平靜


(來源:民宿頭條,ID:minsutoutiao,僅限於非商業性信息傳遞之用。如有侵犯您正當權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刪除,並致以歉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pB5AXEBiuFnsJQVGBvV.html


什麼是成都?

2020-06-19





















遇見奇蹟!

20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