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劉燁主演的電影《那山那人那狗》,已經是很多年前。
時至今日,我腦海里浮現出的與它相關的每一幀畫面,都美得像是一幅鄉村油畫。
電影講述的故事很簡單:即將退休的老鄉村郵遞員帶著接班的兒子,最後走了一趟自己走了二三十年的郵路。
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那一老一少的父子形象,構成了我對偏遠鄉村郵遞員的固有印象。
電影上映時間是1999年,一直到2020年,重溫過這部電影的網友還是會感慨:
「湘西的山山水水,濕漉漉的溜光小道,全靠鄉郵員的腳步丈量著長度。」
郵遞員工作的父子傳承關係,在現實生活里也不少見。
比如在黑龍江省嘉蔭縣青山鄉大砬子村,張振超就繼承了父親鄉郵員的工作。
他既是 青山鄉郵政支局的支局長,同時也是 唯一的郵遞員和營業員。
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郵遞員工作的方式已經變得稍有不同。
別說走路了,長時間騎著自行車送報紙和包裹也太過辛苦。小張最大的心愿,就是 換一輛不用腳蹬的車。
看見一輛後窗上貼著「賣車」字條的麵包車,他就走不動道了。
知道售價是一萬八九,他一面念叨著「真貴」,一面又不停地夸「你這車挺好」。
周末陪兒子玩好回家的路上,又被路邊嶄新的小三輪勾走了魂兒。
他拉著兒子的手,眼睛直溜溜地盯著新車,問道:「兒子,你覺得管姥爺借錢買車,他能給咱不?」
回家後,和父親在屋外聊天,他又故作不經意地提起在外打工的大明,過幾天要開著別克回來。
老張卻提醒他:「人的一生,錢多少都無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當鄉郵員受到老百姓歡迎)你活得多有尊嚴。」
在換車願望還沒達成的日子裡,小張最喜歡的是每年的5-10月。
這段時節,天氣不冷也不熱。騎著郵局派發的自行車出門送報紙和包裹,沿途都是好風景。
小張所在的嘉蔭縣,位於我國東北邊陲地區,和俄羅斯僅一江之隔。
由於交通不便和地廣人稀,除了郵政,其他快遞公司很少將業務拓展到這裡。
因此, 對能送貨上門的鄉郵員,村民們總是格外熱情。
小張給一位大爺家送包裹,還沒騎到院子裡,就能看到大爺和家裡人早就在門口等他了。
雖然是在村裡工作,但小張的工作流程相當嚴謹。
即使大家都是老相識了,收包裹時小張還是一定要看收件人的身份證。
不過這沒什麼打緊的,在一旁幹活的大媽還是一如既往地感嘆:「真好!你們這服務到家」
去給木耳種植戶家送報紙,小張會稍微歇一腳,不是坐下喝茶,而是一邊嘮嗑一邊幫對方整理木耳。
老人心疼小張冬天也騎自行車,這幾句話肯定說到了他的心坎里。
到了生了重病的人家裡,在等收件人的空檔里,他坐在炕沿上,踢著腳邊調皮的小狗,還不忘開導病人。
別看現在小張和鄉親們有說有笑。 一開始被父親逼著回來接班,他是很不情願的。
當初他在鎮上當泥瓦匠,每個月能賺個3000多塊錢。而鄉郵員的工資,在他接班前後的那幾年都只有1700元。
當時,小張的父親張德義在醫院檢查出得了結腸癌。如果沒人接班的話,青山鄉郵局支局就面臨被撤銷的命運。
沒辦法!小張只能硬著頭皮跟父親走了幾趟。因為感受到鄉親們的熱情和尊重,小張這才鬆了口:「那就干吧!」
在青山鄉,父親張德義的名字,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在20多年的郵遞員生涯中,不管是遇到山洪爆發,還是暴風雪,只要是在他手裡的緊急郵件,准能及時送達。
他還主動擴大自己的投遞範圍、資助村裡失學的孩子、幫村裡的貧困戶收集農業信息·····
甚至於,為了節省經費,老張索性把郵局搬進了大砬子村自己的家中,讓老伴兒也義務成了他的助手。
這些年,他得過無數的徽章和榮譽證書,是公認的勞模和熱心腸。
年紀大了之後生了病,黑龍江郵政局的領導還專門前來看望他。
當時留下的一張合影現在還擺放在家中,至今這都是全家最為感動和自豪的事情。
當鄉郵員的日子久了,小張才發現:自己在骨子裡,和父親是一樣的人。
上門取件、代繳電費,都是老爺子之前留下的規矩。對於村裡行動不便的老人來說,小張保留的這兩項業務給他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周末去縣城的時候,身後是高大的俄式風情建築物,眼前是在黃昏下波光粼粼的江水。小張情不自禁地感嘆道:
「哪個80後不嚮往大城市?縣城還是太小了!不過要是真到了哈爾濱那些大城市,那咱這錢就不夠花了。」
說這些話的時候,他深沉得不像以往那個自己。
不過等他轉過身來,又補了兩句:「但是你也饞城裡那些好吃······所以還是大城市好。」
平時那個愣頭愣腦的小伙子,沉思不到3秒就又回來了。
隨著郵局在小張的手上正常運轉,父與子兩輩人的生活空間也發生了互換。
張德義和老伴兒帶著孫子住進了鎮上的平房裡。房子是小張當泥瓦匠的時候,存錢買下來的。
小張和妻子曉慧則一起住在大砬子村裡。兩個人像20年前的老張夫婦一樣,一起經營著郵局。
(夫妻倆晚上約好和兒子視頻)
窩在村裡的日子苦嗎?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曉慧算不上是郵局的員工,沒有工資。
但 和對的人在一起,即使是在捉襟見肘的日子裡,也能溢出蜜。
小張的投遞範圍,包括了青山鄉的5個村莊。每送一回報紙和包裹,來回騎行的路程超過50公里。
只要是小張出門送包裹的時間,妻子曉慧都會在家替他當營業員。
即使知道他很有可能來不及在午飯前趕回家,曉慧還是會做好飯等他。
為了給兒子多存點錢,小倆口在園子裡面自己種蔬菜,家裡還養了雞鴨,兩頭野豬和兩隻山羊。
這樣一來,兩個人一年的蛋類、肉類和蔬菜基本上都能自給自足了。
對於生活的艱辛,曉慧沒抱怨過一句。倒是小張會自己時不時念叨老婆跟著自己受了委屈:
「小戴家買的化妝品好幾千塊錢。我們就連在兒子身上都得省著點花。」
曉慧一邊打趣著說讓丈夫多疼疼自己,一邊寬慰他:「只要你對我沒二心就行。」
但凡是曉慧早起的時候,她都會幫丈夫接收和發送郵件。這樣,丈夫就能多睡一會兒了。
在紀錄片最後,小張說他沒有放棄做鄉郵員的打算,還如願以償地用2000多塊的價格買下了一輛二手摩托車。
以後除了寒冬,他都能騎著他的摩托車給村民們送報紙、送包裹了。
青山鄉的河水一如既往地向前流淌,小張的摩托也還在路上。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由兩個人組成的郵局,青山鄉5個村莊的信息和物流系統才得以正常運轉。
文章素材來源:
搜狗視頻@《 兩個人的郵局》:
https://v.sogou.com/series/orswyzlqnrqxsxzwgu4tinrxbha33ohwzdf3lrgtzk7nm.html
註:紀錄片於2017年上映,拍攝則在更早之前。
(來源:借宿, ID:jiesu1228,僅限於非商業性信息傳遞之用。如有侵犯您正當權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刪除,並致以歉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VUpnnIBd4Bm1__YmOm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