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藍的天,清清的河水,清清的河水中水草茂盛,水草、石頭下邊一群群遊動的水鄉河魚,清亮鮮活……我的腦海中一直留刻著,童年(十歲左右)釣魚時的美好記憶。
人不大,釣魚的路,跑得遠,到處是河江水面,有水的地方都有魚,到處可釣魚。水鄉的水塘邊、小河石塊底下、水草下面,古纖道、石壩堤岸水下面,都留下過我們釣魚摸蝦的身影,正驗了那句民諺:
正月塘鱧肉頭細,二月鱖魚長得肥,三月菜花甲魚補,四月昂刺鮮無比,五月銀魚要炒蛋,六月蒔里白魚肥,七月夏鯉鮮滋滋,八月湖鰻醬油燜,九月鱸魚肥篤篤,十月大頭鰱魚湯,十一月青魚要吃尾,十二月鯽魚要塞肉。
蘇州人特重塘鱧魚,初春來時,油菜花盛開,塘鱧魚體肥有籽,蘇州人認為此時的塘鱧魚最鮮美,叫菜花塘鱧魚。江南春天的「菜花塘鱧」,鮮美正當時,家常做法無論汆湯、紅燜或是燉蛋都很驚艷,魚臉頰兩側,比指甲蓋還小的「豆瓣肉」幾十條魚,就做了一小碟,春的韭苗遇上春的鮮魚,味蕾上頓時春意盎然了。這道菜有一個別名叫「長輩的愛」。近些年越來越貴了,得一百多一斤。
塘鱧魚,江南的人家土稱叫做土步魚的,渾身紫褐色,有細碎黑斑,頭大而多骨,鰭如蝶翅。此魚質沉,常附土而行,不似其他魚類浮水淺游,故名:土步魚,土婆魚,塘鱧魚,虎頭鯊或虎頭呆子的。是江南這個季節最鮮嫩的味道表達。惟對水質的要求較高,二級水質能勉強維持生存,三級水質中基本絕跡。
小時候釣塘鱧魚很簡單,釣餌就是挖一些蚯蚓,釣竿是用兩人高的苦竹竿,有的在杆梢上綁上一根米把長的毛竹支梢頭,增加釣竿的彈性和靈敏。釣魚線是當時低檔的尼龍線,魚鉤先是自己用大的縫衣針火燒後彎成的,後來先進了點了,到紹興的打鐵店中買來的黑色的魚鉤。是「國產紹興土牌」的。浮漂是用在大白鵝上拔來的羽毛、剪好做成星標,十粒一串。這種釣組很靈敏。
時值盛春,菜花正旺,塘鱧魚十分貪食。塘鱧游不快,游距也不長,幾乎是擦底游幾厘米就不動了,靜待魚蝦游過,突起搶而食之。 所以,釣者手持釣竿,仔細察看水底沙石間,一旦發現塘鱧,將魚鉤裝上蚯蚓放在它前面5~10厘米處,白色的羽毛星標浮子在水中點動了,拉下去、黑標了,提竿上來,一條活跳的塘鱧魚釣上來了,沒有網兜,釣起的魚就用鞋底線從其鰓部穿過後養在腳下河裡。
時過境遷,轉眼我已花甲。真想再回到童年的水橋頭,毫不費力又有樂趣地釣上幾條塘鱧魚,紅燒或放湯均可,放點暴腌過的雪裡蕻,味道鮮得掉眉毛……嘖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mlw8m4BMH2_cNUghKu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