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了解歷史,除了能從相關書籍中獲知,影視作品也是可以體現的。喜歡看古裝戲的小夥伴可以經常看見,古代想要抓捕犯人,通常都是當地衙門派人手在大街上通過張貼罪犯"畫像"找人,這就是所謂的"通緝令"。據記載,史上對此的記錄也只有兩次。
從通緝名單上的東西開始。一般來說,在中國古代,如果你想抓住一個人,你通常會詳細描述他的面部特徵和一些日常生活細節,而畫像充其量只是一個參考,就像現在畫的紅燒牛肉麵里沒有牛肉一樣,都是以黑白為主。雖然在中國古代,老百姓的識字率只有5%,但在旁觀者中,總有一兩個學者會讀書。從圖文結合來看,通緝犯很難混入人群,不被老百姓發現。
但通緝令的作用是肯定的。否則,政府不會花很多錢和物力到處張貼。有時,它會派專門的船長按通緝令向老百姓解釋。通緝令的作用是什麼?
一是讓人們知道這個地方有逃犯,讓父母和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有空的時候都能站崗,關注那些以前沒見過的陌生人。我們應該知道,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們都處在"日出工作,日落休息"的農業社會。人們的生活單調而有規律,社會流動性很低。
根據《明代黃婉傳》史書記載,《通緝令》首次出現在大同市山西的兵變中,第二次出現於清代。同一個地方有兩次是逃犯頭像。不同的是,清代通緝令除了頭像外,還有一些文字說明。
但是大家都知道,在當時用來繪畫的主要工具無非就是毛筆,同時繪畫的手法也是很簡單粗糙,所以觀眾都對影視劇中總能通過畫像找到犯人表示有點不相信。但事實上,古代真的能用這種"畫像"抓到逃犯,因為其中藏著這樣一個秘密。
最後一句話是最重要的一句話,也就是獎勵,一般從幾百到幾千兩不等。這個獎勵一般是給內部人員和抓到人的人。對古人來說,這筆錢相當於瞬間的財富。對於唐代一個普通的九級官員來說,年薪只有15兩。這些銀器等於它們的壽命。對於普通人來說,這甚至是天文數字。你可以想像它有多誘人。
此外,在古代,有一種"坐在一起"的制度,即一人犯罪,全家一起受罰。如果你抓錯了嫌疑犯,你的家人一定比法庭更擔心找到嫌疑犯。因此,按照"通緝令"逮捕的嫌疑人基本上沒有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ifBtm8B8wMrh2LiiLv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