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智慧屏入場,索尼們「說好不哭」

2019-09-20     Alter聊IT


「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

無關這句話的真偽,曾經在智慧型手機市場發生的一幕,似乎要在電視市場再度上演。

起因在於華為智慧屏的發布,有別於網際網路電視拼價格、造概念的一貫作風,AI慧眼、智慧跨屏、智慧音響系統以及量子點螢幕、鴻鵠智慧晶片,華為智慧屏務實而開創性的創新,正在重新定義「電視」的屬性。

當一場屬於整個行業的變革發生時,哪怕是三星、索尼等傳統巨頭,也早已失去了坐吃紅利的空間。

01 陣地連連失守

傳統意義上的電視,正在處於一個尷尬的階段。如此這般的論調聽起來並不新鮮,作為客廳里的大螢幕,電視一直是網際網路玩家們覬覦的對象。

早在2013年的時候,樂視、小米就先後推出了自家的「網際網路電視」,並成功嘗到了第一口紅利。隨後微鯨、暴風、風行、PPTV、聯想等相繼入局,缺少技術門檻的網際網路電視,逐漸形成了各路玩家混戰的局面。

儘管在2017年的行業低谷後,樂視、暴風等逐漸退出了市場,微鯨、風行等跟隨者陷入了經營困境,卻也成功將傳統電視市場的玩家們拖入了「泥潭」。比如創維、海信、康佳、長虹等國內知名的白電巨頭,要麼拆分子品牌的形式進軍網際網路電視,要麼在內容、渠道、營銷上吸納了網際網路電視的玩法。

可翻看這些電視品牌的上半年財報,海信、長虹、康佳分別虧損8622萬元、4599.8萬元、6.23億元,其中長虹、康佳、海信的凈利率分別為0.6%、1.84%、0.74%,遠低於美的、格力等家電品牌10%的凈利率水平。或許海信、康佳等憑藉供應鏈、品牌、渠道優勢等拖垮了網際網路領域的挑戰者,陣地的失守又是不爭的事實。

一個典型的例子,向來扮演價格屠夫角色的拼多多,不久前聯合JVC推出了1999元的65寸智能電視,再次擊穿了電商市場的價格底線,也再次掀起了電視市場的價格戰。

可以參考家電行業觀察家劉步塵的觀點:「很多時候國內品牌都是在做微創新,而這種微創新是不足以支撐價格上漲的。在產品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價格戰也就成為必然。」

有些意外的是,此起彼伏的價格戰讓國內電視市場亂成一團,三星、索尼、LG為代表的國際家電巨頭,似乎並未被牽連其中。

一種原因是憑藉螢幕技術上的優勢,索尼們牢牢占據了高端電視市場,在國內電視品牌自相殘殺時延續了不敗神話;同時也折射了網際網路電視玩家們的局限性,缺少核心的技術革新,僅僅依靠價格戰作為武器,可以攪亂電視市場,但始終無法改變這個行業。

以「智慧屏」切入市場的華為,儼然意識到了這一點。

02 華為逆流而上

價格戰的潮水泛濫,暴露的不僅是電視市場微創新導致的同質化,還有電視行業徹底告別增量市場的既定事實。

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切入電視市場的華為,到底會為電視行業帶來什麼樣的長遠影響還無法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華為所掀起的絕不是另一輪價格戰,而是一場以創新為主基調的重新洗牌。

僅以剛剛發布的華為智慧屏為例,精準擊中了電視行業的兩大痛點。

首先是在技術創新上,具體表現在智慧音響系統和量子點畫質兩個方面。前者通過定向發聲、人聲增強、智能降噪等功能性創新,以手機廠商擅長的用戶思維在高音、低音、人聲等傳統的音響效果外進一步提升優化;後者則以鴻鵠智慧顯示晶片配合綺光異彩畫質引擎的方式,對量子點螢幕的顯示效果進一步提升,挺進了索尼們賴以生存的核心地帶。

除此之外,AI慧眼在滿足1080P高清通話的同時,還針對AI健身、AIKids等應用進行了個性化創新,進一步刻畫了華為智慧屏的外在形象:絕非是以價格為矛的攪局者,而是深耕技術創新的賦能者。

其次是在場景進化上,電視行業走出存量困境的前提是開闢一個新的品類。比如華為智慧屏主打的「智慧跨屏」,只需要手機碰一碰遙控器,即可將內容投射到大螢幕上;再比如智能家居控制功能,所有支持華為HiLink協議的智能家居設備均可通過華為智慧屏進行控制,不僅是色彩和音響表現出色的內容終端,也是可以通過遙控器、語音、手機等進行交互的智能家居控制中心。

簡而言之,電視已經不再是「電視」,那個僅僅換外觀、改型號就定義新款的時代,業已過渡到新舊品類之爭。只是相較於持續坐收螢幕紅利的索尼們,為電視產業變軌的偏偏是華為這樣的「門外漢」。

如同iPhone在十多年前對手機產業的重塑,在電視行業停止進化、格局板結的當口,逆流而上的華為智慧屏正在扮演類似的角色,跳出「電視」的品類,然後重新對行業賦能。即便是在高端市場風光無二的三星、索尼,也將面臨一場突如其來的降維攻擊。

03 消失的「電視機」

在華為智慧屏的消息曝光之前,知名市場研究機構Zenith就公布了這樣一份數據:2019年起人們每天花在網際網路上的時間,遠超看電視的時間,且差距逐漸拉大。

對於這樣一份數據,恐怕很難讓人感到驚訝,特別是95後、00後的網際網路原住民,有限的碎片化時間早已貢獻給手機、平板等可攜式終端,電視正逐步淪為非必要性選擇。

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電視廠商們也在努力盤活市場,先後完成 3D 化、HDR、4K 和智能化的疊代進階,乃至摺疊、拼接、旋轉等花哨的設計,無外乎都是為了賦予電視機多元化的屬性和定位,避免電視機這個品類的徹底消失。

這大抵就是傳統電視廠商連連失守陣地,最終被拖入價格戰泥潭的主要原因,並非是渠道、營銷、供應鏈等環節的不足,而是思維方式上的守舊。或許在大眾的普遍認知里,電視機仍然是家居場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卻也只是情感上的連接,電視機在功能上的雞肋始終是一塊消不掉的傷疤。

某種程度上說,華為智慧屏的出現為「電視機」的消亡按下了加速鍵,「電視機」的時代行將結束,「智慧屏」的春天才剛剛開始。之所以給出如此的論斷,不難從下面三個維度里找到充足的理由:

1、IoT是電視的最後歸宿。

螢幕技術的疊代仍將繼續,但就產品定位而言,電視的最後歸宿將是IoT生態。華為智慧屏就是最直接的例子,三星、索尼的電視機瞄向的還只是家庭的休閒娛樂中心,華為智慧屏則是無縫互動的家庭智慧入口,承擔了智慧交互、跨屏體驗、IoT控制、影音娛樂合一的中心角色。至少在家庭場景中,休閒娛樂功能不乏手機、智能音箱等替代品,而「家庭智慧入口」有著無可比擬的地位。

2、終端聯動將成為賽點。

確定了未來電視的家庭定位,就不再是孤立的終端,需要與手機、智能音箱以及大大小小的智能設備聯動。與之對應的,華為的HiLink協議已經為華為智慧屏與家庭場景的融合打下了基礎;小米生態鏈的入口也開始嘗試從手機向電視、智能音箱等轉移;哪怕是三星、索尼等傳統電視的代表,都開始宣傳對智能家居的控制……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終端聯動將取代螢幕成為新的賽點。

3、應用場景才是護城河。

可以預見,在華為智慧屏之後,「智慧屏」的理念開始被一些傳統電視廠商效仿,照貓畫虎般推出了強交互性的「智慧屏」產品。需要指出的是,華為在推出「華為智慧屏」的同時,還提出了「1+8+N」的戰略,通過三圈層結構化的產品布局帶給用戶全場景多樣化的體驗。言外之意,「智慧屏」不會步傳統電視機的後塵,既在考驗產品創新能力,也是場景能力集中較量的外在表現。

無論如何,「電視機」正在消失,同時消失的可能還有缺少IoT生態布局、一味固守「螢幕紅利」、在應用場景上缺乏話語權的傳統電視玩家。

04 寫在最後

在電視的百年進化史中,占據了高端市場和產業鏈上游控制權的三星、索尼,無疑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然而所有的紅利都不是一勞永逸的,當電視行業出現新物種時,索尼們的保守和不作為,也可能是與「電視機」一同被淘汰的信號。

正如我們習慣用「巨頭」形容那些產業最頂端的玩家,他們是市場規則的制定者,幾乎每一個動作都將左右整個行業的命運。被忽略的是,所有產業的榮辱興衰無非都是用戶用腳投票的結果,一旦用戶的注意力不再被圈定在「觀影效果」上,三星、索尼們還有轉身的機會嗎?華為智慧屏的入場,何嘗不是一個楔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gG2Ym0BJleJMoPMtUq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