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蓉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究竟怎麼做?

2019-06-30   蝦吃

文/小肥蝦

仗劍俠酒,笑傲江湖。豪氣干雲,壯志豪情。每個人兒時都有一個武俠夢,心中都有一個武俠英雄。

對於我們這一代八零後來說,金庸老先生筆下的令狐沖、段譽、郭靖、喬峰等人,便是我們心目中的武俠英雄。

英雄們有豪情的一面,也有生活化且溫情的一面,最明顯的表現便是武俠小說里的美食。

在金庸的十幾部武俠小說中,雖然對飲食文化的描寫不多,但每一部都有涉及,有的輕描淡寫,幾筆帶過,有的精雕細刻,讓人看了胃口大開。人們在感受小說中各路大俠金戈鐵馬、豪氣干雲的同時,也能體味其中的人生樂趣。正所謂一飲一食之中,最能體現真功夫。

金庸的小說里,對飲食描寫最精彩的莫過於《射鵰英雄傳》。

黃蓉在張家口初遇郭靖,兩人的飲食各有風致。郭靖憨厚直爽,張口就是一斤牛肉,半斤羊肝。相比之下,黃蓉的吃喝之道,飲食藝術之高明,深得其父黃藥師之真傳。

黃蓉來自江南海上的桃花島,那裡到處是竹子、桃花、荷塘,屋宇陳設無不清雅絕俗,道路按著五行八卦建造,簫聲奏出《碧海潮生曲》,茶水顏色碧綠,冷若雪水,入口涼沁心脾。

菜肴也是荷花瓣兒蒸雞、鮮菱荷葉羹之類的婉約派。從黃蓉點的一大桌子菜里可見一斑:

四乾果、四鮮果、兩咸酸、四蜜餞……乾果四樣是荔枝、桂圓、蒸棗、銀杏。鮮果揀時新的。咸酸要砌香櫻桃和薑絲梅兒,蜜餞是玫瑰金橘、香藥葡萄、糖霜桃條、梨肉好郎君。八個酒菜是花炊鵪子、炒鴨掌、雞舌羹、鹿肚釀江瑤、鴛鴦煎牛筋、菊花兔絲、爆獐腿、姜醋金銀蹄子……

英雄豪傑也是人,他們除了武功修為高,有俠意心腸,除暴安良之外,也與普通人一樣,有血有肉,喜怒哀樂之外,也有俗人之嗜好。

《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的洪七公,是一代武學宗師,與一般武林高手相比,是更高一個層次的世外高人,常常神龍見首不見尾。

但是高人並非不食人間煙火,恰恰相反,洪七公是一位道行極深的美食高手,甚至對於吃喝飲食達到了痴迷的程度。為了吃一道宮庭名菜「鴛鴦五珍膾」,洪七公在御廚房的房樑上躲了三個月;上華山與歐陽鋒決鬥前,七公先吃了次炸蜈蚣,將蜈蚣去殼、煮乾淨、下油炸,香脆鮮濃——楊過看了,咋舌不已。

正是如此,黃蓉才能以美食誘惑七公,教授郭靖降龍十八掌等至高武功,使郭靖在武學上受益終身。

接下來的精彩,並非是如何描寫降龍十八掌武功的高深,而是黃蓉烹調手段的絕妙和其家學淵源。黃蓉做菜和洪七公品食,是小說里最富奇思妙想的精彩章節之一。

「玉笛誰家聽落梅」是把肉條擰在一起烤制,工藝複雜,調味豐富;「好逑湯」就是櫻桃斑鳩肉荷葉湯,看著花哨好看,但是真正吃的時候不知道是否能打動七公。

一道「二十四橋明月夜」足見其功底和想像力:

先把整隻金華火腿在三分之一處開蓋,再用電鑽挖出二十四個小洞。用雪糕器具扒出圓形豆腐,先以火腿湯浸數小時,再鑲入火腿之中,鋪上三分之一的蓋。整隻放入大蒸爐中炊之。上桌時掀開,熱騰騰地挖豆腐來吃,十二人每位兩粒。至於火腿,按照書上所講,棄之不食。

正如北大教授孔慶東所說,金庸寫烹飪、寫菜肴的本事,已然超過了《紅樓夢》。《紅樓夢》里是沒有這種境界的,它只不過寫那些菜做得如何豪奢,如何難得,但是,沒有寫出這樣精彩的文化境界。

黃蓉想出來的食譜稀奇古怪,而作者金庸老先生的飲食習慣卻很正常。

好友蔡瀾有記憶,查先生進餐的地方大多數集中在他居住的小島,不太過海來吃。但老字號杭幫菜館「天香樓」是例外。每次去,都叫老夥計、外號「小寧波」的過來點菜。

查先生點菜如數家珍:

馬蘭頭、鴨舌、醬鴨是前菜,接著是煙燻黃魚,或熏田雞腿、炸鱔背、鹹肉塌菜、龍井蝦仁、西湖醋魚、東坡肉、富貴雞、雲吞鴨湯。

一大桌子,全是正統的杭幫菜。

《書劍恩仇錄》寫到陳家洛回到朝思暮想的海寧家裡,也有一段:

「銀盆中兩隻細瓷碗,一碗桂花白木耳百合湯,另一碗是四片糯米嵌糖藕……他用銀匙舀一口湯喝,晴畫已經將他辮子打開,抹上頭油,用梳子梳理。他把糖藕中的糯米球一顆顆用筷子頂出來,自己吃一顆,在睛畫嘴裡塞一顆。」

陳家洛離家十年,日處大漠窮荒之中,這般江南富貴之家的滋味,今日重嘗,恍若隔世。

查老先生寫到這裡,應是也想念家鄉海寧的美食風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