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南水溝村。
記者 王曉明 王兵 趙博文
4月20日,抵達沂源縣南魯山鎮南水溝村時已是午後,這個位於沂源縣與臨朐縣交界處的小山村,正值一天中光線最柔和的時間。和煦陽光下,青石路上的車轍,舊村口的兄弟槐訴說著昔日往事,讓前來探訪的心境在山水小景中流連忘返。
淄博市遴選村黨組織書記、沂源縣南魯山鎮南水溝村黨支部書記劉國文來自沂源縣融媒體中心,20年前曾在悅莊鎮葛家莊駐村的他,見證著鄉村的今昔對比,也正將新的發展元素帶到這個村裡來,與劉國文書記在村裡轉下一圈來,不難看出去年年底剛來村裡的這位「遴選書記」,對村裡的情況已是十分了解。
青石板路是以前進村的舊路。
青石板路上壓出的車痕。
村裡硬化後的小路。
村裡的孩子騎著自行車穿過鄉間小路。
村裡進行環境整治後,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青石小路印車轍
南水溝村位於沂源縣南魯山鎮政府駐地東北19.5千米。全村262戶,756口人。以李,陶,黃姓居多,清康熙年間陶氏祖先遷此建村。據相關史料記載,陶氏人家從臨朐陶家窪南山而來,距今已700多年。
陶家先人選擇北崖定居,是一個背風向陽的窪掌,距山頂只有幾十米的半山腰,神奇的是挖一米多就有水。沂源山區就是這樣,有水的地方就有人居住,至今依然有幾口井大家在取水吃。
進村的小路如今使用不多,人車通行多走村裡進行硬化後的水泥路,但當年的青石舊路依然留存。這條路位於村子的西南,兩側是村裡的耕地和民居,經過多年的使用,路中被壓出了一道深深的車轍,與來來往往的車輪和腳步相比,石頭的硬度不必多言,由此可見歲月留痕已不知多久,也讓人感嘆一份水滴可穿石的堅韌。
「再向前走走,就是我們村裡的兄弟槐,這裡也是電影《南征北戰》的拍攝地。」劉國文介紹說。解放戰爭時期,沂蒙山山區有兩場聞名的戰役:臨朐戰役和南麻戰役,當時的指揮部便是選在了沂源、臨朐和淄川三區縣交界的玉泉山上,後來為紀念英雄部隊浴血奮戰,改名為「鳳凰山」,站在南水溝村,向西看去,便能望見鳳凰山山體。而村裡的南橫嶺,當時也是電影的拍攝地之一。
兄弟槐。
村裡的千年古槐。
村民們修復被颱風沖塌的堰牆。
村居上貼著的春聯。
村居里掛著的籃子。
石門藥谷兄弟槐
青石路盡頭不遠便是兄弟槐的所在位置,這裡也是之前進村的老路口,兩株國槐相應而生,如同駐守在村口的兩員「大將」。既然叫做「兄弟槐」,自然背後有個傳說故事,在兄弟槐下石碑後,便記載著這一內容。
從石碑上的文字可以得知,南水溝村石門藥谷在山腳下有一巨型石門,風水大師預測玄機,認定石門裡面是一個寶庫,如打開石門上的巨型石鎖,須有異性兄弟十人從進村口用青石鋪路到石門下,這條路會變成一把鑰匙,石門才會打開。
嘉慶初年,十個異姓兄弟開始劈山鋪路,數月後,有八個兄弟受不了這苦活,悄然離去了,沒走的司、張兩兄弟繼續鋪路。當青石路鋪到沙嶺路段時,繁重的勞動使二人吐血而死。村人為懷念二人的奉獻精神,在沙嶺立碑一座,栽植上國槐兩棵以示紀念。
石門是否打開?裡面又有什麼寶物?故事的結尾沒有答案,只有蔥蔥鬱郁的國槐生長至今,200多年的時間裡繁茂的山林植被,又何嘗不是今日的一座「金山銀山」?
村民陶富孝在大槐樹下介紹樹枝斷裂時的情況。
村民陶富孝記錄的日記。
頗有時代特色的標語。
村裡的小水庫。
村裡的石碾和古井。
土爐子用來生火做飯。
牆上的木棒用來曬玉米。
村民正在用石碾壓花生。
村裡的石牆。
古槐大院今安在
「村裡還有一處陶家大院,屬於比較老的民房了。」
陶家大院是典型的四合院構造,院內的石槽、陶器散落擺放,應該是有段時間無人來打理過了。有意思的一點是,在房屋上插著不少的木桿,據村民介紹說這是用來曬玉米使用。房門前的春聯依然顏色鮮艷:「竹報平安」「花開富貴」訴說著鄉村間最質樸的美好願望,門樑上的落門錢,在年前的風風雨雨中卻已經褪色破損,如同一份鄉愁記憶,在城市化的鋼鐵水泥中,堅守著著一份亟待留存的回憶。
離開陶家大院,繼續向村裡年歲最長的一株古槐走去,這也是村裡的「立村槐」,佇立700年的槐樹一人難以環抱,有一枝粗壯的樹幹落在地上,這麼粗的枝幹怎麼斷的?就在記者一行對這個問題疑惑時,沒想到馬上有了答案:
槐樹東邊是村民陶富孝的家,今年68歲的他是個「文字愛好者」,用日記記錄下了這株枝幹的斷裂時間,「2019年7月15日,星期一,昨天晚上下了一場中雨,早晨起來一看,非常震驚,因為千年古樹國槐朝西南方向一枝,有兩抱多粗的大樹枝掉在地上,奇怪的是我連一點聲響都沒有聽到……」
或許是700年的風風雨雨,或許是樹枝自重太大,樹枝斷裂時的一份安靜,像極這個掩藏山間的小山村的氣質——安寧和田園。
4月19日,沂源縣融媒體中心、沂源縣農商銀行、沂源縣榜書協會、沂源縣宏仁堂大藥店共同走進南水溝村,開展助力「扶貧攻堅,我們在行動」活動,為鄉村帶來了發展的新活力,鄉村振興的畫卷正在這裡徐徐展開。
「現在村裡正準備建設一處農產品交易市場,這裡是沂源和臨朐的交界處,前往淄川、博山都很便利,周邊還有不少的風景區,先將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起來,再通過項目帶動發展,讓南水溝的村民們走上致富道路。」談及未來發展,劉國文信心滿滿。
千年古村,歲月留痕。探訪時,70歲的村民李玉海在地里忙著收穫丹參,或許正如他口中的一句話,能講述出對土地長久以來的感情:「雖然不掙什麼錢,家裡孩子也都在縣城工作,但是種了一輩子地,離不開這裡了。」
70歲的村民李玉海在地里收穫的丹參。
70歲的村民李玉海(右一)在地里收穫的丹參。
地里收穫的丹參。
村居里懸掛的一份榮譽。
村民大棚里培育的地瓜苗。
大棚白天用陽光大棚採暖,晚上燒點柴禾保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9n243EBnkjnB-0znoH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