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古田的黃媽今年68歲,剛剛退休在家。從兩個月前她就開始腹瀉,每天大便三、四次,有時還伴著腹脹腹痛,體格也很消瘦。
她的老伴擔心她胃腸道有病變,就帶她到武漢國醫堂做胃腸鏡檢查,但是黃大媽本人對胃腸鏡檢查很牴觸。她覺得自己能吃能喝的,不用做什麼胃腸鏡檢查。後來在醫生的建議下,黃大媽想到自己都到醫院來了,就還是踏入了內鏡中心。
一切準備就緒後,內鏡專家熊正芳主任開始了腸鏡檢查,剛剛進鏡一會,一個龐然大物就出現在面前。腸鏡下看到一個直徑為2cm大小的亞蒂息肉樣增生物,中央潰爛附白苔,部分充血、糜爛。
熊主任解釋說:這麼大的息肉應該是個絨毛管狀腺瘤,低級別的可能性大,但不能完全排除部分已經有變化,具體情況應該取活檢送病理確定。
經過與患者家屬解釋溝通後,熊主任決定內鏡下給予高頻電凝切除術。由於準備充分,措施得當,後面整個手術過程幾乎沒有出血。
熊主任特意囑咐內鏡室的同事,一定要關注病理結果,因為這個息肉太大了,一般情況下直徑超過2cm的,一半以上會發生癌變,還有在病理申請單上一定要強調注意息肉蒂部,如果蒂部沒有病變,醫生就是給患者根除了。
後面病理結果和熊主任當初的判斷高度一致,並且蒂部沒有病變。現在這名患者已經康復出院了,對於醫生要求的定期複查,他很痛快的就答應啦。
熊主任表示:腺瘤性腸息肉很容易惡化為腸癌,是大家公認的癌前病變,所以應積極處理。從腺瘤性息肉發展到癌的時間一般為5~15年。由於個體差異較大個別人3-5年就癌變了,當然還有部分人一輩子也不會癌變。
而大腸癌是為數不多最容易預防和治癒的癌症,前提就是要及時發現並切除腺瘤性息肉。它生長極其緩慢,我們只要在它癌變前找到並切除它,就萬事大吉了。
現在篩查非常簡單,在40歲前做一次腸鏡檢查,高危人群可以提前5年,甚至10年;一旦發現息肉,及時切除,並遵醫囑定期複查。
現在治療息肉也很簡單輕鬆,甚至不需要住院;往往在鏡下就能治療;數目多、直徑大的,或者病理證實已經是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的,要手術治療。
熊主任提醒大家: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複查!因為諸多因素,一次腸鏡沒發現息肉,並不表示沒有;所以最好兩次腸鏡確定。因為息肉,尤其是腺瘤,復發的幾率很大,達30%-60%。而且,術後第一年復發的危險性要比同齡正常人高16倍。所以,切除後還要定期複查。
腸道息肉就像一個"潛伏者",冷靜而嗜血,靜靜的潛伏在我們的腸道內,默不作聲,悄悄的積蓄著力量,三年、五年、十年,待到時機成熟,就會露出獠牙,吞噬我們鮮活的生命。
熊主任最後提醒我們:揪出這些"潛伏者",我們要有健康查體的意識,定期進行內鏡檢查,把病變消滅於萌芽狀態,不給其長期潛伏的機會,為腸治久安提供有力保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K31le3MBd4Bm1__YuZU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