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產品力之痛 | 潘永堂

2019-07-24     地產總裁內參

老潘提醒:房企產品做得好,未必有「產品力」!

文|潘永堂 地產隨筆

孫宏斌說,我最討厭情懷!

今天談談產品情懷,聊一個《批判房企過重產品情懷》的觀點。

觀點稍微犀利,不是針對哪家房企,純粹就事論事。

做為一個企業,做好產品肯定是對的,但——過度產品思維,產品情懷,對企業而言,未必是好事!

同時也提醒,房企產品做得好,並不代表他有產品力,因為這是有前提的!

1,牛者宋衛平,悲者宋衛平

牛者宋衛平,悲者宋衛平!

某天老潘看到宋老師退出綠城董事會,退出綠城中國管理層,離開自己一手打造的好比親兒子作品——「綠城」,不禁為之惋惜,老潘朋友圈也寫下了這20個字。

其一,應該說做產品,綠城品質,可謂名譽天下,曾經,浙江人都以一輩子能買一套綠城的房子為人生成功標誌之一。

其二,從企業而言,綠城走到今天,成也宋衛平,敗也宋衛平。過重的產品情懷、產品思維、產品投入,也讓綠城在其他方面的業務模塊讓步,失衡最終累計成整個企業的「風險」。

道理很簡單,房企要持續生長,除了好產品,還要有靠譜的現金流和利潤。

什麼是好產品?這個問題,很多消費者甚至是房企的認知,有些狹隘!

首先做對的產品比好的產品更重要。產品雖好,品質過硬,但不是當地市場所需要的,是曲高和寡的,這些,都不是好產品。但老潘今天要說的好產品,是從另外一個維度來說。

「超高的成本投放,5年磨一劍的產品打磨、老闆一生就做一個產品的老闆級資源投入」……費了這麼多資源投入、時間投入、老闆投入、成本投入,這樣的好產品,往往被消費者譽為絕世好作品,認為這個項目是藝術品,是作品,是孤品,是對得起這片土地、十年不落伍的好作品……可老潘不客氣的說,這不是企業的好產品。

原因很簡單,他投入超載了,這樣的好產品,你勝之不武!

以房地產的專業術語來講,目標成本失控了,計劃節點延遲了,項目利潤失控了,即使做出了消費者認為的好產品,其實對企業而言,實質是失敗的。

以綠城為例,是否同類品質下成本標準、項目周期、團隊投入,綠城是否能做出驚艷的產品?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2,何為產品力?

什麼是房企的好產品?或者好的產品力,究竟牛在什麼地方?

老潘的答案是房企一流的產品力體現在兩點:

  • 其一,做對產品的能力;

  • 其二,在滿足第一條前提下,在資源有限情況下,把產品做好的能力。

展開來講。

首先當然是做對的產品的能力,因為這個錯了,是產品方向的錯誤,不可饒恕。

道理很簡單,方向錯了,產品研發再努力,也是白搭。對此,萬科產品研發就一直強調,做產品,就是在合適的土地上,為合適的客戶,提供合適的產品。萬科的關注點,不是區分產品高端還是低端,核心是「匹配合適」,把產品做對是第一重要的。

其次,做好產品。產品定位對了後做出好產品的功力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老潘認為是——依靠合理的時間、合理的投入、合理的成本、專業的產品研發下做出高性價比、良好功能、品質和體驗的好房子,這才是房企真正的「產品力」!

老潘提醒的是,單純依靠資源投入帶來的產品力,不是真正的產品力

又或者5年磨一劍的「蝸牛式」作品,對行業的示範意義,其實並沒多大。

開玩笑的說,那樣的資源投入,那樣的時間投入,那樣的老闆「眼中釘」……你的好房子,也太「高能耗了」吧?

一句話,最貴的,最好的,並非就是產品力!

另外還有一個行業誤解,就是這些年,很多地產人強調產品第一、匠心第一,很多網友也留言吐槽很多房企品質太差太差,動不動就說你看綠城房子的品質,老潘覺得這可以理解,但又有點過了。

簡單來說,產品品質,不一定個個都要像綠城品質,仁恆品質。任何市場產品都有高、中、低之分,企業產品選擇高端、中端還是民生剛需,只是一種產品策略,本身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其次,很多消費者買了三四線類似碧桂園8000、9000多元\\平米的房子,你非要跟一二線的樓盤品質、去跟二線城市售價2萬\\平米,3萬\\平米去比較,這種比較對象本來就錯了。這就好比你把比亞迪,哈弗與奔馳品質、外觀、設計、細節去比較,那就是無理取鬧。

當然,無論何種房子,安全、質量、健康,這是前提,沒有任何藉口。

什麼是真正的好產品?不要認為豪宅就是好房子,剛需也可以做出「好產品」,也要體現「產品力」,這可能是房企產品力修煉一個重要提醒。

3,一味的強調產品情懷,要不得,還要敬畏市場

房地產這個行業,從起步期就有人強調要做好產品,但事實上,一個行業,從他的起步期、發展期、高速發展期、成熟期、蕭條期,從頭到尾強調產品思維,而不管市場、不管行業階段、不管企業戰略,其實就是一種「狹隘的產品觀」。

這裡老潘強調3個觀點。

其一,產品任何時候要做好是對的,但做好的程度,要進行調整。

對房企而言,產品思維永遠是第二、企業思維才是第一的。這個最樸素的常識,很多地產人忘記了。企業家的第一責任是站在企業可持續發展、做大做強的目標下去做關鍵戰略的投入,規模為王對企業最重要,就去做規模,利潤對企業最重要就去強調利潤,投資最重要的時候就更多精力做好投資力,當然產品成為決勝關鍵時,就做產品。

所以,如果一家房企一味產品求90分,一味的匠心情懷,其實這是一個極端思維,有可能會傷害企業。

退一萬步講,房地產真正的匠心,在於更高維的布局,比如住宅產業化、工業化。一個非產業工人,一個非製造業,都是50歲以上年老農名工的建築工地,你還大談特談「匠心」品質,其實就是意淫。這種匠心提法,最多改變局部小環境,改變不了中國樓盤的品質刻度的大格局。

其二、但凡一個房企產品做到90分,其實不是一個產品研發和工程的事,而是背後一整套體系、全公司都在支撐、傾斜,是全部門協同的結果。所以大多產品思維過重的企業,往往企業會陷入成本、營銷、運營、利潤的失守,最終企業的發展都會受到巨大影響。當然,行業能做到產品、工期、成本、利潤、運營均衡者,也有,但鳳毛麟角。

所以產品力做得到70分、80分、90分,核心是一種選擇!

企業沒必要犯完美主義,過剩品質也是一種錯誤!

其三、是否選擇「產品為王」?還得看你所在的行業,看行業階段,看市場格局,看供需關係,看行業集中度,看「限價」。

比如對過去房地產而言,過去20年的樓市風口,行業還不是產品第一、而是規模第一、周轉第一,拿地、融資、周轉更為關鍵。其實產品做到80分就足夠了,沒必要做到95分。那個時候房企過度做產品的,基本企業到現在都沒有做大。

20年的地產江湖,的確出現一些令人深思的「怪異現象」。

一般一個行業,產品做得最好的企業,往往規模和利潤都是做得最好最大的,比如手機領域的蘋果手機產品好,對應銷量也全球第一,而且凈利潤率超30%,比如空調領域是微利行業,結果好空調的格力,凈利率一度高達13%、15%……但在房地產行業

  • 其一、產品、服務做得有口皆碑的,企業卻做得不怎麼樣,快退出100強外了,你看星河灣、仁恆、包括綠城,他們的產品、服務都是行業領先的,但企業卻沒有進入第一甚至第二梯隊。當然,有人說他們也不稀罕。


  • 其二、房企規模做得最大、利潤最高、企業做得最成功的,未必卻是產品品質、服務口碑做得最好的。對此,你可能會問,難道類似萬科、碧桂園、恆大做不出綠城、仁恆的品質嗎?或者他們沒這個能力嗎?答案肯定是NO。老潘提醒,如果在同樣成本投入,同樣工期約束,同樣團隊配置,同樣的產能下,綠城能否比萬科產品力做得更好?這是答案值得深思!

事實上,作為巨頭房企更強調規模、利潤、產品、服務、運營、投資的均衡,他們更在乎的是企業的成功,而不單單是產品維度的成功。

事實上,企業的成功,本身意味著巨大的跨頭與肌肉,意味進入世界500強之列,意味著巨大的稅收貢獻,巨大的就業,意味著對中國主流群眾的人居品質快速改善,意味著對中國城市面貌、氣質的快速改善。

誠然,綠城、仁恆、星河灣的房子是好,但問題是他只是解決了富人的生活品質,但富人畢竟是少數,他們的樓盤數量也相當有限啊。

所以,無論哪種房企,其實都得辯證多元去看,單獨看一個維度,會有失偏頗的。

小結

無論何種產品策略,無論產品如何選擇,安全、健康、建築質量合格、銷售與交付言行一致,儘可能的舒適……這是房企做產品的基礎和常識!

END

專注地產50強之變

地產總裁內參

努力為地產總裁提供「有嚼頭」的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vWMI2wBmyVoG_1Z2vu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