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35年4月在被迫放棄陝甘寧革命根據地後,紅軍開始長征,同年10月張國燾另立"中央"。在當時"臨時中央"的名單上朱德、劉伯承也都在其中,並逼迫二人公開在報刊上發表反對毛主席和北上的言論。朱、劉不肯照做,兩人拒不合作的態度激怒了張國燾及緊隨他的陳昌浩等人。"老不死"、"冥頑不靈"便是當時陳昌浩對朱德的蔑稱,張國燾更是幾次三番當面威脅劉伯承:"若不是念在當年你是南昌起義的參謀,早已槍斃了你了"。
張國燾
短暫軟禁時期
這之後,朱、劉二人便被嚴加看管起來,形同軟禁一般,對兩人對外接觸也控制的極為嚴苛,並派人帶走兩人的馬匹,對兩人嚴防死守。朱、劉如同身陷囹圄,度日如年。後來劉伯承坦言:"張國燾待我們與俘虜無異",成日來的嚴加看管,造成劉伯承倍感不適,精神恍惚,也是因為如此使得他患了青光眼,僅存的左眼視力也消退許多。
一次劉伯承意外得知外界消息,並對朱德道:"情況不妙,看樣子,外面要準備逮人了,也不知道他(指張國燾)想好了沒。"朱德哭笑不得:"人家有這個能力,不好說啊!"劉伯承突然嚴肅地道"你還剩幾把槍?""一支小型,還有兩把博克。你呢?""五支。"言罷,兩人相視而笑,昔年戰友不需要明言,對方的心思便能猜的差不多了。
撤職下放
歷史上還真有張國燾下屬提槍準備宰掉劉伯承,但被張國燾擋下了。倒不是因為他良心發現,生了惜才之心,在他看來朱、劉兩人活著的價值更高,正是因為兩人都很熟悉四川的情況,川軍中不乏諸多老部下,善用他二人,便能減少許多部隊南下時遇到的不便。
然而死罪可免,活著卻仍要遭受諸多折磨,不久,在張國燾授意下,劉伯承總參謀長一職被罷免,改任紅四方面軍大學校長。這也是劉伯承生平第二次被撤職,加上南昌起義失敗後失去職務之事,算來共有三次。劉伯承不僅十分坦然面對,還樂呵呵的做了總結:"三參總戎幕,一敗兩罷官。"
劉伯承
遭遇「刺頭」
彼時剛剛赴任大學校長之際,劉伯承就碰到了第一個"釘子"——余天雲,作為紅四方面軍中最年輕的軍長,也是張國燾的紅人,年少得志的他作風彪悍,身上有著濃濃的土匪頭子的氣息。
紅1與4方面軍會師後,時任四方面軍團長的周道源見朱德騎的馬瘦小又是風範,便主動將自己的紅毛大騾子送給了朱德。被余天雲得知後,他在幹部會議當眾對周道源大加斥責,周道源過後還因此挨了頓揍。曾經在阿壩開會時批判朱、劉二人時,余天雲做勢要動手打人,在徐向前加以阻攔時才息了心。
余天雲雖然對張國燾唯命是從,但南下行軍之際遇到許多硬坎,難免發泄幾句不平。未曾料想此舉傳到張國燾耳中,便藉機以行軍途中置士兵性命於不顧,派人打周時源之事搬出來,裁撤掉他的軍職,並下放到紅軍大學重新改造。仕途不順又不敢再埋怨張國燾,就拿教員開涮,對於特別是來自紅一方面軍的教員挑三揀四,屢屢生事。
余天雲
一次郭天民上課,余天雲便問道:"教官,今天講什麼?"郭天民答:"防空。"余天雲從鼻子裡哼了一聲:"哪裡還用你教?飛機誰又不認識。我們四軍可不像你們一軍那麼懦弱!"把郭天民氣得揚長而去。
彭紹輝原為紅三方面軍團指揮員,兩軍會合時被派往常駐紅四方面軍任軍參謀長,不久後也被張國燾下放到此處。余天雲便在課上對他出言嘲諷:"一個被撤職的參謀,有什麼資格當講師?老子什麼都不會,也照樣打勝仗!"
彭紹輝知道余天雲是想有意為難,對他的話充耳不聞。不料余天雲蹬鼻子上臉,居然派警衛擾亂課堂秩序。時任校長的劉伯承聞訊趕來並加以制止,余天雲卻也不賣他半分顏面。動怒之餘,命人繳了余天雲和警衛員的武器。
彭紹輝
結語
劉伯承在中央蘇區就曾主持紅校,對課堂秩序和教員的最嚴最為看重。為了扼殺這股邪氣,專門書寫文章加以批判,這些既沒文化又缺少政治頭腦,到處生事的學員進行了嚴厲批評。余天雲自恃作為張國燾的紅人,而劉伯承只是下放的"政治不可靠者",不僅毫不收斂,公然持槍對著劉伯承,並對其大肆謾罵。
被激怒的劉伯承方言:"不處分此人,便不再開課!"由於余天雲的做法已招致眾怒,且使得紅校無法正常運轉,張國燾不得不親自處理此事,勒令余天雲當眾道歉,同時繳械,此後又把他關禁閉反省。余天雲認為自己里子面子都沒了,覺得無顏見人,一怒之下在部隊行軍時投河自殺。不過此後紅校的學習空氣也逐漸濃厚,正氣終將壓倒所有不正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