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夫·聖羅蘭站在倫敦Dior門店前
不能藏匿的靈感火焰
1950年巴黎,午後陽光緩緩,街邊酒吧坐著三五閒聊的人們。一位優雅女士正翻閱最新一期Vogue雜誌,封面女郎穿著Dior剛剛發布的新款時裝。女士早已對克里斯汀·迪奧這個名字出現在封面習以為常,這個設計師近年風頭正盛,完美勾勒巴黎優雅的「New Look」成為時尚圈人人追捧的設計潮流。
Suzy Parker穿著Dior套裝登上Vogue封面
Vogue雜誌中的Dior服飾
裙長不再曳地,迪奧重新定義了女性的優雅
此時遠在法屬阿爾及利亞,一個名為奧蘭的城市中,十四歲的伊夫·聖羅蘭也打開了這本雜誌。似乎是找到了中意的款式,他竟開始動手沿著模特輪廓細心將其剪下。接著,伊夫開始畫些什麼。仔細一看,他正為紙片模特們創作各式各樣的服裝:禮服、長褲、連衣裙……
紙偶Bettina與伊夫為她設計的服裝
伊夫的母親給他送來甜點,半真半假地抱怨道:「你三歲的時候,就會因為我裙子不好看大哭。」伊夫靦腆地笑著,繼續手中的動作。家中的女性成員幾乎都收到過他做的裙子,做工還有些粗糙,但如果講到設計,她們會驕傲地說,說不定可以比得上迪奧先生的作品呢。
製作紙偶的伊夫
紛飛的靈感降落成無數紙偶,填滿伊夫的房間。伊夫沒有全然相信姐妹們的誇獎,但也隱隱期待著,或許有一天,他的名字也可以與大師們一般,出現在時尚雜誌的封面。
1953年,巴黎國際羊毛秘書處宣布舉辦設計大賽,評委正是如今時裝設計界的兩位大師,迪奧與紀梵希。年輕的伊夫迫不及待將自己最得意的作品送往參賽,而他的才華第一次得到了家人之外的肯定:他獲得了裙裝設計組第三名。
伊夫與獲獎作品手稿
伊夫激動地踏上前往巴黎領獎的火車。而就在他拿到獎盃、躊躇滿志,恨不得立即踏進時裝行業的這天,父親帶他去見了一個人——巴黎Vogue雜誌的主編米歇爾。
頗具才華的伊夫帶上了平日的手稿
伊夫以紀梵希等大牌為靈感進行設計的草圖
米歇爾見過太多這樣對時裝設計抱有熱忱的年輕人,但又有多少人能一騎絕塵,不被潮流甩向塵土中?他看向伊夫難掩興奮的目光,淡然卻認真道:「你至少需要先完成你的高中學業。」彼時還心有不平的伊夫,後來不得不承認,是米歇爾的告誡讓他走得更久、更遠。
與巴黎相遇
一年後,完成學業的伊夫再次踏上這片他夢想的土地。巴黎還是老樣子,時尚氣息如金粉鋪在街頭巷尾,仿佛僅僅是行走便能帶出流光溢彩之感。Pereire大街209號的一個小小房間,是伊夫在巴黎暫時的居所。這次他會在巴黎停留,於巴黎服裝工會學院繼續攻讀設計。
伊夫定居巴黎,依舊堅持設計
每日清晨,伊夫背著碩大的材料包一步步走向離夢想殿堂更近的地方。他常常會特意繞道來到芳登廣場,看那些鼎鼎大名的時尚品牌在這裡迎來送往一波波名流貴客。或許有一天,這裡會有一家新店開張,上面寫著:伊夫·聖羅蘭-芳登廣場店,他偷偷想。
彼時在芳登廣場,
隨處可見貴夫人們穿著迪奧的New Look套裝
或許某一天,
伊夫的設計也會成為流行趨勢
兩公里外的蒙田大道同樣也是潮流聚集地,迪奧正坐在他的工作室中,審核著設計大賽參賽選手的作品。在6000餘份匿名作品中挑出優勝者並不是易事,但他依然發現了一些甚至能令他激動不已的設計。在揭開名字時,他驚愕地發現,裙裝組被評定為第一、三名的設計屬於同一位設計師,且正是去年的第三名得主:伊夫·聖羅蘭。
左三為伊夫,右邊兩位模特穿著他設計的服裝;左一為後來鼎鼎大名的老佛爺
此時兩度得獎的伊夫方才18歲,一個青黃不接的年紀,臉上依然帶著靦腆的笑意。他看向評委席,他知道,自己與大師們的距離將越來越近。
奪得魁首的黑紗酒會裙
在紀梵希工作室中製作
加入Dior吧
伊夫在巴黎的學習生活極為忙碌,但從未中斷與Vogue主編米歇爾的信件交流。1955年夏天,伊夫再次與米歇爾碰面。這一次,伊夫帶來了五十多幅設計手稿。米歇爾仔細翻閱,面上的表情越來越謹慎,他終於可以確定,面前的年輕人不是個空有一腔熱情的愣頭青,他同時還具有天賦與堅持這兩樣最重要的品格。
以迪奧A字型線條為靈感的禮服裙
米歇爾發現,伊夫的手稿中有許多靈感細節與迪奧驚人地合拍,愛才之心讓他立即收集這些手稿發給迪奧。於是伊夫做夢都不敢想像的機會擺在了他的面前:迪奧早已對這個年輕設計師印象深刻,決定當面與他聊一聊。
工作室中的迪奧
6月20日,初夏的陽光安撫著伊夫英俊的側臉,然而這個年輕人的心依舊被緊張與興奮的情緒占領——他即將與心中殿堂級的大師迪奧會面,他十分清楚,這將會是他走上服裝設計這條道路後最重要的一刻。
二人於蒙田大街30號會面,Dior工作室
一個小時後,對談話十分滿意的迪奧邀請道:「你願意來Dior做我的助手嗎?」伊夫心中有個小錘重重敲下,他知道,時尚圈的大門正在向他打開。
迪奧大師的邀請
意味著伊夫正式踏入了時裝設計領域
與大師共事的歲月
伊夫開始了夢寐以求的、與迪奧共同工作的日子。每日,伊夫一大早便來到工作室,接下來的一天跟在迪奧身邊學習。他們通常各做各的,很少說話。每當伊夫有一個新的點子,他會立刻畫下來,再向迪奧展示草圖。
工作室中伊夫正畫著草圖
工作中的迪奧通常是沉默而專注的
近距離接觸這位大師,伊夫才發現,迪奧與普通人沒什麼不同。他偶爾也會開些無傷大雅的玩笑,並親自指導他設計中的不足。但毋庸置疑的是,迪奧是個具有無窮想像力的人,同時才華無限、自信滿滿。
迪奧與伊夫
迪奧放手讓伊夫做的事越來越多,他開始參與店鋪的裝飾工作,接著加入到高定服裝的製作中,原本羞澀內向的伊夫開始醞釀出遊刃有餘、獨當一面的氣場。
認真工作的伊夫
伊夫·聖羅蘭還年輕,但已經展現出極佳的才華。在我上一個設計系列中,180個設計款式里,他至少是34個設計的作者。我覺得是時候將它們發表到報刊中了。
—— 克里斯汀·迪奧
就在這靜謐的氛圍中,靈感與靈感相互碰撞,伊夫在Dior的第一件作品誕生了。
繪製草圖
黑色露肩黑裙,勾勒出女性肩頸線條;白色綢緞點綴,又是另一種優雅的美。
伊夫在稍顯單調的黑裙上,以白綢點綴
攝影師Richard Avedon的照片
讓這條裙子成為永恆經典
「他教給我的是最本質的東西,」後來伊夫這樣提到在迪奧身邊工作的歲月:「這顆種子讓我可以表現自己、充盈自己、充滿幹勁,最後幫助我創造出了自己的世界。」
巴黎失去了迪奧,迎來了聖羅蘭
兩年時光倏然而逝,伊夫在迪奧身邊觸摸著時尚這團光芒的邊緣,如今的他,滿腹才華、充滿自信,只等待著厚積薄發的一天。
伊夫在迪奧初期的設計手稿
然而一切故事都有一個盛大且讓人猝不及防的轉折,而在伊夫的人生故事中,它發生在1957年10月24日——時裝設計領域當之無愧的大師、Dior品牌創始人克里斯汀·迪奧,因心臟隱疾去世。而作為迪奧屬意的接班人,剛踏入Dior兩年的伊夫臨危受命,繼任成為首席設計師。
迪奧葬禮,眾多名流前來弔唁
巧合的是,伊夫與他未來的愛人皮爾·博格
都出現在這張照片中
伊夫從未想過亦師亦友的迪奧會倏然離開。他被命運的大手推至台前,他手忙腳亂,甚至可以稱得上驚慌失措,但他必須要在浪尖穩穩站著,讓大潮帶他去更高的地方,觸摸他夢想的長袍。這一年,伊夫21歲。
迪奧葬禮上站在角落的伊夫,
被深切的悲傷與孤獨縈繞著
或許是迪奧生前兩人最後一張合影,
伊夫未察覺迪奧經過,
二人擦肩,還未來得及說聲「再見」
此時整個巴黎還沉浸在迪奧逝世帶來的傷痛中,伊夫卻面臨著準備Dior新一季春夏系列的重責。這是他接手Dior後的第一場時裝亮相,他不敢辜負迪奧的信任與心血,但留給他的,只有幾個月時間。
21歲的伊夫,
尚來不及將悲傷沉澱便肩負重任
迪奧去世後,媒體們採訪新任首席設計師
他還這麼年輕,能夠擔得起這樣的重責嗎?
人們的質疑淹沒了伊夫
伊夫連夜飛回奧蘭的家中,似乎這個熟悉的角落能帶給他安全感與無限靈感。他坐在房中不停歇地畫著草圖,迪奧信任的目光、外界的議論紛紛在他腦中交錯閃現。壓力反倒讓這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迸發出強烈的激情,他的筆尖下,一個新穎世界漸漸成型。僅僅14天,伊夫繪製了600餘幅草圖。
頂著壓力繪製草圖
屬於伊夫的幻想世界正在成型
十二月初,伊夫返回巴黎。在他的第一個手提箱中裝滿了手稿,也裝著他的忐忑與期許。很快,他將迎來最鍾愛的事業對他的檢驗。
他是掌握Dior方向的人
1958年1月30日,早上十點,伊夫準時來到會場。這裡即將舉辦他接手Dior後的第一場時裝發布會,所有人都迫不及待想看這位年輕人的成果,而伊夫自己此時的焦灼與期待已快溢出喉嚨。
進行最後的準備
終於,發布會開始。模特走上舞台,閃光燈未曾停歇,一切正按伊夫想像的發生著。
發布會上走秀的模特
伊夫勾勒出了
Dior希望給巴黎女性帶來的優雅
伊夫設計Dior1958春夏系列「Trapezé Line」
在迪奧定下的簡潔、幹練的基調上
增添了蝴蝶結、玫瑰等女性化元素
柔和、輕盈、雅致
身著新款連衣裙「Bonne Conduite」的模特
一個小時後,巨大的喝彩聲在會場響起。不出幾個小時,新刊報紙會在街頭巷尾傳閱,記者們將極盡其能讚美這個「時尚圈小王子」極為驚人的第一步,甚至有欽慕著伊夫的女孩們喜極而泣。
伊夫與模特們
發布會後,伊夫在Dior工作室的陽台上, 無數鏡頭對準這個剛剛獲得巨大成功的年輕人
穿著伊夫設計新款時裝「Refrain」的模特 登上雜誌
此時的伊夫,卻只是握緊拳頭,深深吸了一口氣。他知道,他打了一場勝仗,但在不久的將來,還會有大大小小的戰役等待著他。他不再只是伊夫·聖羅蘭,他還握著Dior的方向舵,帶它航行在浪潮最前端。
伊夫似乎永遠是羞澀的,
但他心中已經立下了對自己、對Dior的誓言
伊夫又在心底悄悄問那個已經離開的人,這是我獻給Dior的第一份作品,你看到了嗎?你會滿意嗎?
迪奧的照片還掛在牆上
工作室中如往常一般安靜
卻只留下伊夫一人
迪奧的優雅?聖羅蘭的優雅?
其後三年,伊夫為Dior設計了六個時裝系列,無不讓Dior成為每個季度人人追捧的時尚風向標。
伊夫設計手稿: 左圖為1959年春夏「美麗的心」套裝 右圖為1959年秋冬「城堡生活」晚禮服
1958年秋冬禮服裙 女人的可愛、優雅與性感 可以在同一條裙子上體現
1959年秋冬褲裝,時尚幹練
1959年設計「特里亞農宮之夜」
然而,伊夫在摸索與前進中漸漸展現出了更多屬於少年的銳氣。他想為女性設計一款獨特的服飾,逃離50年代資產階級所謂的「優雅」。
伊夫設計1959年秋冬短款晚禮服「Armide」 精緻、閃耀,也俏皮活潑
奧黛麗·赫本身著「Armide」拍攝大片
奧黛麗·赫本身著伊夫設計的Dior服飾 拍攝時尚芭莎大片
在伊夫後來的系列中, 已經可以看出大膽的用色
伊夫獨出心裁,在華麗的禮服裙下, 藏著一條幹練、舒適的褲裝
1960年,Dior新一季秋冬系列發布。這個被伊夫命名為「靈活,輕盈,生活」的高定系列,一改Dior的傳統優雅,反而充斥著大量黑暗元素,大膽前衛的風格暴露了伊夫的野心。
「芝加哥」,黑色鱷魚皮外套, 點綴以黑色水貂皮,狂野不羈
伊夫從街頭服飾中尋找靈感, 而此時,他的靈感或許正來自「垮掉的一代」
依然很美, 卻有種不懼他人目光的叛逆
伊夫的設計第一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攻訐與反對,Dior的保守支持者們不能接受設計中的叛逆與幻想,他們認為伊夫不再能代表Dior的獨特風格。不再優雅的Dior,還能稱為Dior嗎?
左為深紫色塔夫綢短款晚禮服,獨特的冶艷
右圖短款晚禮服採用淺粉色絲綢,
以絲線、亮片加以點綴
1960秋冬高定短款晚禮服 伊夫或許也沒有想到, 這是他為Dior設計的最後一個系列
伊夫也在不斷問自己,Dior需要什麼?如果迪奧還在,我做的是他想看到的嗎?但他最終堅定:他要做的從不是迎合潮流,他只做自己心中的優雅。而這,才是伊夫·聖羅蘭走到今天的原因。
尾聲
1960年的阿爾及利亞戰爭,伊夫被征入伍。他在軍營中因遭受虐待而患上精神疾病,被送往醫院。在灰暗的日子中,他被Dior辭退的消息突然傳來,曾經意氣風發的伊夫陡然消沉,鮮花掌聲都凋零為午夜夢回的破碎片段。
不再是Dior的伊夫, 他只是伊夫·聖羅蘭
慶幸的是,他還有一束光,也是他此後一生的愛人,皮爾·博格。伊夫被這束光引領著、支撐著,走向下一個充滿奇遇的未來。
伊夫與皮爾·博格
1961年,塞納河左岸多了一家名為「Saint Laurent Paris(聖羅蘭·巴黎)」的成品服飾店,這個品牌在不久後成為潮流的引領者,它的主人也迎來了光輝十年。
伊夫站在自己的門店前
而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