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長假「雲過節」了解一下

2020-05-05     視聽文山

節前,多地調低應急響應級別,機票漲價,景區開放…..五一當天堵車大賞就在朋友圈上演。「人從眾」又出現在了各大熱門景區,往日的熱鬧好像又回來了…..

2020和2019熱門景點對比。圖片來源:央視網

不過,就算是「人從眾」,與往年同期相比,擁擠程度還是有距離的。

「宅」家「雲過節」的人並不在少數。

雲生活模式有哪些?虛擬網絡和現實世界的邊界在哪裡?雲生活是否會成為未來生活的新常態?本期思客問答,帶你走進「雲上的日子」。

從疫情初期的「雲監工」打卡雷火雙神山建設,到「雲學習」「雲辦公」「雲買菜」保障正常生活,綜藝節目「雲錄製」,「線上會議」隨時開,再到直播帶貨打開網購新模式,「雲看展」「雲過節」「雲演唱會」……可以說「萬物皆可雲」。

雲旅遊

最近一段時間,不少景區紛紛在各大網際網路平台舉辦直播活動。「雲旅遊」、「在家雲旅遊」等話題在部分平台的收看量高達數千萬甚至上億。

你可以跟著專業講解員一起探索故宮、布達拉宮,也可以動動滑鼠從廈門鼓浪嶼到敦煌月牙泉,甚至是攀登珠峰也能安排上。足不出戶,便能「雲遊四方」。

雲消費

近期,直播帶貨更是大火。前有薇婭直播賣火箭,後有董明珠直播做「品宣「,各類直播助農更是眼花繚亂,潛江小龍蝦,柞水黑木耳…….買買買停不下來。

直播帶火了「雲消費」。與傳統網購和電視購物相比,直播購物更直觀、更真切,對商品的展示也更加立體,有效降低試錯率;有了專業人士的線上講解,引導力也更強,時間成本降低;而直播間內的紅包雨、購物券、秒殺滿減……價格優惠吸引眼球。

雲辦公

疫情之前,「遠程辦公「對大多數人而言都是一個相對遙遠的辦公模式。疫情之下,「線上辦公」走入了很多人的生活。共享文檔、定位打卡、視頻會議……「雲」上辦公玩出新花樣。

「遠程辦公」的英文是Telecommuting或者Telework,這個名詞於1973年誕生在美國,它通過網際網路或者電話聯繫工作夥伴。這種工作方式,能讓雇員享有靈活的工作時間和地點,並且部門管理者也更加注重於工作結果而非過程。

「遠程辦公之父」傑克·尼爾斯(Jack Nilles)

除了這些傳統的「雲生活」模式,還有「雲養娃」「雲養寵」等小眾「雲操作」,現實生活中不能擁有的,「雲上生活」都能滿足你。

虛擬和現實,邊界在哪裡?

切掉網絡,「雲生活」便不在繼續。而「雲生活」同樣也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花樣百出的「雲生活」,讓人們可以通過電子螢幕延伸到現實生活以外,極大豐富和滿足了精神世界。但另一方面,也容易讓人沉浸於虛幻的滿足感中,缺乏在現實中行動的動力。

3月20日,在「teamLab無界上海」展覽現場,年輕人利用網絡平台進行直播逛展。圖片來源:半月談

以「雲學習」為例,不少網友認為,線上資源相對便宜,特別是看到身邊人都在學習時,自己很容易就衝動下單。保存資源的那一刻,真心想提升自我,心裡也獲得了「囤貨」的滿足感,但由於這種「預支」的學習往往缺乏計劃性,或是自身缺乏自律性,最後只能眼睜睜看著課程過期。

益農哥陳志強用平台直播推銷準備上市的青梅。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浮雲遮望眼,雲上生活縱然浪漫美好,但背後往往是商家費勁心思,利用信息技術打造的「眼球經濟」和「注意力經濟」,用戶在虛擬世界中獲得的體驗實際上也屬於「商品」。

「雲生活」不過是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便利的新選項,選項自身並無對錯好壞,所能發揮的效用究竟正面占優還是負面居多,關鍵還取決於使用者能否用好。

釐清虛擬與現實邊界的能力,是在越來越先進的網絡社會中,每一個網民都需要具備和學習的能力。

「雲生活」是否會持續?

幾個月的居家生活,使人們充分體驗了「雲化」生活。疫情之後,這些雲體驗是曇花一現,還是能持續發展?

實際上,所謂的「雲生活」,並不是新產物。線上經濟在疫情發生前就已經頗具規模。如我國在線教育近年來需求量持續增加,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2.32億,較2018年底增長3122萬。

全民宅家期間,是危機中的機遇,讓更多人接受和習慣了線上消費模式,從而促進了線上經濟的發展。例如疫情期間的「停課不停學」,讓雲學習、雲課堂從之前的眾多選擇之一,變成了最合適的選擇,甚至成為了唯一的選擇。

內蒙古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拓俊傑也表示,「本次疫情可能讓更多人接受和習慣在線學習、在線辦公、在線問診和在線娛樂等在線服務。「目前雲生活仍處於量的拓展階段,要實現質的飛躍,還須充分考慮行業發展規律和網際網路生態,尋找契合點深度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YFe5HEBfwtFQPkdH5c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