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l 投資家(ID:touzijias)
作者 l 檸檬
他生時清末,去時已是二十一世紀,白雲蒼狗,變化之劇有如穿越,足足橫跨一個世紀。
作家馬伯庸如是評價他的一生。
壽終時,他已是107歲高齡。
而直到104歲,他還仍在工作,是世界上最長壽、在任時間最長的上市公司CEO。
不止年齡,他的百年人生更是一個傳奇!
他見證了清朝、北洋政府、民國、新中國四個時代的風雲變幻,並周旋其中,成就一世鴻業。他白手起家,拍了1000多部影響兩岸三地的電影、電視劇,捧紅了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劉嘉玲等一眾巨星,一手締造了影響香港、內地、乃至全球華人的影視帝國,堪稱中國「娛樂之王」。
伴隨著巨大的成功,爭議也如影隨形。
他常常被指責,對員工格外「吝嗇」,發放的薪水低到可憐,甚至連給劇組人員買20塊錢的早餐都要計較。
然而,另一面,他卻是偉大的慈善家,30多年來累計為內地捐建3萬座樓,捐款總額高達47億港幣(約40億人民幣)。去世後,他沒有留一分錢給子女,而是悉數將自己的財產留給了信託基金,繼續支持教育慈善事業。
與他接觸過的電影人曾透露,晚年,他將不再接受媒體採訪,是非功過留給後人評說。
而至於他為何「吝嗇」與「大善」的矛盾的兩面個性,也伴隨著他那幾乎從不示人的內心永遠成謎。
他就是,一代傳奇邵逸夫。
1907年,已是晚清。
浙江寧波鎮海一大戶人家的家裡,迎來了第6個孩子,他就是後來一手締造了香港邵氏電影帝國的邵逸夫,因為家裡排行,他也常常被人親切的喚作「六叔」。
邵逸夫本名邵仁楞,逸夫是後來給自己取的別號,他希望自己能夠「一生安逸」。
邵家世代經商,屬江南望族,邵逸夫的父親主做顏料生意。邵玉軒思想開放、很有商業頭腦,當時電影作為新物種剛進入中國不久,他去影院看電影,看完便決定要投資電影。這也是邵氏家族與電影的緣起,邵玉軒有5子,但他們卻無一想要繼承父親的顏料生意,兄弟幾人大都進入了電影圈發展。
1924年,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攜兄弟幾人創辦了上海天一影片公司,這是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前身。彼時,邵逸夫還在上海青年會英文中學念書,但他在業餘協助公司做外埠發行業務。1926年,因為說得一口好英語,剛剛中學畢業的邵逸夫應三哥之邀一起南下新加坡開拓南洋市場業務,兄弟二人常常每天扛著一架破舊的無聲放映機,帶著天一影片到新加坡的各個鄉村巡迴放映,很是辛苦。
兄弟齊心之下,天一影片公司創業初期發展迅速,很快崛起為還在草創期的中國電影行業的一股新銳力量。
但槍打出頭鳥,天一的崛起觸犯了當時傳統的電影公司的利益,一場有計劃的「合縱之戰」隨即打響,1927年,「明星」公司聯合其他5家電影公司成立了「六合影業」,他們與國內及南洋的影片發行商簽訂合約,不能再播放天一的影片。
在「六合」的多方圍剿之下,天一影業大受打擊,但邵氏兄弟沒有泄氣,他們決定走「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去往南洋偏僻的鄉鎮開闢新的根據地。
經過兩三年的對抗,這場「戰役」最終以天一影業勝出,「六合」影業在內部多方利益的掣肘之下大傷元氣,敗下陣來。
1930年,邵逸夫與三哥邵仁枚一起成立了邵氏兄弟。頗具前瞻性眼光的邵逸夫敏銳的洞見到,無聲電影最終將被有聲電影所取代。於是,在一邊繼續無聲電影的拍攝之外,他開始探索有聲電影業務。
一年後,邵逸夫坐上了前往美國的郵輪,他要去購買有聲電影的器材,回來開拍一部有聲電影。十分驚險的是,途中,邵逸夫差點喪命,他乘坐的輪船因觸礁沉沒了,還好邵逸夫會游泳,也許是老天眷顧,他抱著一小塊木舢板在大海上漂了一晚上後,終於等來了救援人員。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1932年,邵逸夫自己擔任製片人和導演,他重金請來了粵劇名伶薛覺生擔任主演,帶著從美國買回來的「講話機器」,拍攝出了中國第一部粵語有聲電影《白金龍》。
出乎意料,《白金龍》大獲成功!一時間引發國內外轟動。期間,還發生了不少趣聞,某次,在泰國放映時,一泰國觀眾很是激動,他硬是要把留聲機砸開,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裡面。
擔心設備損壞,邵逸夫只得在每次放電影時派專人照看留聲機。
《白金龍》的成功,讓邵氏兄弟影業聲名具備,奠定了在中國電影行業的地位,而邵逸夫也是名聲大噪,成為中國有聲電影的開山人士。
30年代,是天一影業、邵氏兄弟的巔峰時刻,公司在星馬、印尼、泰國、安南等地擁有139間戲院,此外還有9家遊樂場,先後捧出了吳素馨、電影皇后胡蝶、陳玉梅等家喻戶曉的明星,一時間,風光無兩。
突如其來。
二戰的爆發將邵氏兄弟數年來的心血毀諸一旦,1942年,日軍占領新加坡後,邵氏旗下的影院被迫關門,戲院也被「充公」了。
而邵逸夫本人也迎來了他人生中第二個關乎生死的挑戰。他因為放映抗日紀錄片、散發抗日傳單被日本憲兵隊抓走了。
當時,邵逸夫覺得自己這回是死定了,因此在接受庭審的時候,選擇實話實說,「我是放抗日電影,但那都是真實的紀錄片,他們說發了10萬傳單,我說豈止10萬,是50萬!」
當時日本憲兵隊在當地徵收的士兵有很多原是邵家遊樂場的安保警察,他們聯合保證邵逸夫無罪,這才逃過一劫。
抗戰勝利後,邵氏兄弟謀划著東山再起。復出計劃在新加坡、香港兩地陸續展開,邵逸夫坐鎮新加坡,二哥邵仁棣在香港創辦了「邵氏父子」。
新加坡市場很快恢復元氣,但在香港卻遲遲沒有打開局面,香港電影市場競爭激烈,前有「電懋」,後有「長城」,加之邵仁棣性格保守,畏懼風險,邵氏影業在港經營困難。
「目前家族影業處境維艱,已無心戀戰,冀家中弟兄能有一人,來港主持邵氏影業。」二哥一封家書寄到南洋,不久,邵逸夫來港主持大局,1957年,邵逸夫在港創辦了邵氏兄弟影視公司。是年,邵逸夫已經到了知天命之年,他不知道,前面等待他的,將是一個更加巔峰的人生。
邵逸夫很快開始了激進的擴張。他先是從競爭對手電懋手裡以高2倍的薪酬挖來了當時香港最紅的女明星林黛,並為她量身打造了一部黃梅調《貂蟬》。
一出擊便勝利!《貂蟬》上映後很快紅遍全港,不但票房給力,還一舉拿下了第五屆亞洲影展的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最佳剪輯、最佳音樂5項大獎。
《貂蟬》之後,邵逸夫又主持拍攝了林黛主演的《江山美人》、《後門》等佳作,同樣,這兩部影片均在亞洲影展幾乎囊括了所有大獎。
憑藉這「三板斧」,邵逸夫和邵氏兄弟快速在香港打響了名氣,令業界側目。1960年,香港十大賣座影片中,邵氏出品的就占了6部,足可見實力,巔峰時,每天有100多萬觀眾光顧他的影院,邵氏影城也被外媒譽為「東方的好萊塢」,邵氏在全球連鎖戲院設有230多家連鎖影院。
邵逸夫的電影帝國日漸崛起。
邵氏兄弟在電影行業的成功主要有得益於邵逸夫的三大策略:
1、不斷培養新人,包括演員,導演。邵逸夫善於造星,且十分注意培養新人,繼林黛及導演李翰祥之後,他又培養了凌波、丁紅、杜娟、范麗等大批明星,挖來了岳楓、陶秦、嚴俊、「新武俠電影」的旗手張徹、鄒文懷等名導演,這些人才保證了邵氏電影源源不斷的產出。
2、量產快速、質檢嚴格。邵逸夫似乎信奉「唯快不破」的原則,他拍電影極講究效率,制在最巔峰時的60-80年代,邵氏片場每天24小時運轉,每個星期都有一部影片產出,每年有超過40-50部影片產出。
邵氏兄弟一貫如此看重效率,早年在天一影業時,邵氏在滬經營12年,共拍攝了101部故事片,製片速度平均50天一部。
儘管快,但邵逸夫對質量絲毫不含糊,如果質量不符合要求,他會要求馬上重拍補救,實在太爛的,他情願燒掉,他曾說,「在早期,我成日燒片,沒有好的戲,我寧願燒,燒掉好多部。觀眾看了劣片一定好不開心,看多了,就會對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燒。」
「邵氏出品,必屬精品」成為用戶對於邵氏電影最大的肯定!
3,邵逸夫的勤奮。勤奮是邵逸夫的一大成功之道,他算是世界上看電影最多的製片人了,早年間,他每天看幾小時地那英,最高紀錄一天看9部,有一年,他創造了一年看900部的記錄,到70歲高齡時,他仍堅持每天工作16個小時。
這三大策略同樣造就了後來香港TVB的輝煌。
1967年,邵逸夫創辦了香港無線電視(TVB),隨後又徹底關閉轉衰的電影業務,全身心鋪在TVB上。
邵逸夫通過開設「港星搖籃」訓練班,培養出了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郭富城、劉嘉玲等一大批明星,他們至今仍是娛樂圈地位不可撼動的巨星。
香港90%的明星,都出身TVB。這種說法並不誇張。
邵氏出品,必屬精品的策略仍然延續。《上海灘》、《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鹿鼎記》等一眾優秀的電視劇作品相繼誕生,每每播出時,都是盛況空前,幾乎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這些劇目如今仍是影響了兩岸三地的經典之作,此後的數十年里,內地常有翻拍作品問世,但終難超越經典。
巔峰時期,TVB成為世界第一大粵語和華語商營電視台。2006年,邵逸夫所持TVB股權市值超過100億,加上其他資產,其身價超200億港幣。
很難有一種事物能成為永恆。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更加創新的競爭者的崛起,TVB也難免衰敗的命運。
2011年3月,因年事已高且一直未能找到接班人的邵逸夫,將手中所持的所有TVB股份悉數出售。至此,TVB逾40年的邵逸夫時代落幕。
暫且拋開邵逸夫在影視行業取得的巨大成就,這位傳奇人物本身也有一些較大的爭議。
其中令外界深感疑惑地是,擁有偌大影視帝國的邵逸夫並不缺錢,卻是出了名的小氣、吝嗇,但說他吝嗇吧,他又是大慈善家,30多年來累計為內地6013個教育項目捐款,捐款總額高達47億港幣。
邵逸夫的兩面「性格」似乎是一種天然的矛盾,但這種矛盾至今無解。
邵逸夫是個典型的商人,精明有餘,做起生意來,十分精打細算。早年在創業階段發生的一個小細節可以看出邵逸夫的「吝嗇」。一次劇務向邵申請到外面買100個饅頭當早餐,僅需20塊錢,但邵並沒有批准,他覺得,公司自家食堂的饅頭才1毛錢一個,便宜一半。結果,工作人員因為沒吃上早餐而罷工了,邵逸夫因此損失了上萬元,這擱誰看,都是太不值得計較的事情,很多人並不理解邵老闆為何如此小氣。
「我很紅,但我特別窮」。
這是邵氏旗下的明星們內心的真實寫照。
邵逸夫捧紅了大批明星、名導演,但他們日常的生活卻並不似在大螢屏上那般光鮮亮麗,他們只是邵氏電影公司一名普通的員工而已,每月拿著微薄的薪水,做著高強度的工作,即便是特別大牌的明星也要按月領工資。
邵逸夫常常和員工就薪水問題討價還價,因主演《梁山伯與祝英台》而爆紅的凌波曾向他要求加薪,他操著一口上海話回答,「凌波啊,儂看我嘸麼銅鈿啊(你看我沒有錢啊)」;港星惠英紅曾在接受採訪時透漏,「當時我每個月只有600元,在別的公司可能有1200元,但在邵氏待一年,一年後就是10000元和1200元的區別」。
此外,這些明星對邵氏的歸屬感不是太強,他們日常工作強度大,且基本無自由空間,上面讓拍什麼就拍什麼。這主要是因為邵逸夫的電影工廠主要借鑑好萊塢模式,他認為演員只是工廠里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哪裡需要哪裡釘。
不少邵逸夫一手提拔起來明星大多因為薪酬原因,在自己能獨當一面後紛紛出走。
邵逸夫的摳門也讓他錯失了與李小龍的合作。1970年,李小龍回國發展,他給一些來談合作的香港電影公司開出了幾個條件,片酬1萬美金,拍攝周期不能超過60天,劇本必須讓本人滿意。
據說,邵逸夫因為嫌棄要價太高,而放棄了和李小龍的合作。結果,李小龍轉而和邵逸夫的老部下也是他後來的強勁競爭對手鄒文懷的嘉禾公司簽約了。不久,李小龍主演的《唐山大兄》上映後大紅,初創的嘉禾公司亦因該影片躋身頭部。
明星、名導演出走,錯失李小龍等人才,一向被外界認為是邵氏影視業走下坡路的標誌之一。而究其根本,是因為老闆邵逸夫的「吝嗇」。
與這種「吝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熱衷慈善、是一位大慈善家。
自1985年以來,邵逸夫捐建的「逸夫樓」已經遍布全國31個省份,在谷歌地圖上搜索「逸夫樓」,標識為逸夫樓的紅色坐標點密密麻麻地分散在中國地圖上,相當壯觀,多達3萬座。
但邵逸夫卻十分低調,內地的不少大學生只知有逸夫樓,卻少有人知道捐贈者邵逸夫是何許人也。
除捐建「逸夫樓」外,邵逸夫還設立獎學金,資助中國學生攻讀歐美名校。他還設立「邵逸夫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領域有卓越成就的科學家,頒授100萬美元獎金。
有媒體統計,截止到2012年,邵逸夫通過旗下基金、並與教育部合作,累計向內地捐建各種教育項目6013個,總計捐獻金額高達47.5億港幣。教育部副部長郝平曾評價:「邵逸夫基金教育贈款項目是當前海內外愛國人士通過中國教育部實施的持續時間最長、贈款金額最大、建設項目最多的教育贈款項目。」。
每當內地發生大的自然災害時,邵逸夫每回都捐款。2005年,長江流域水災,他捐了118座小學。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了1億港幣。2013年,雅安地震,他又捐了一億港幣。
值得一提的是,邵逸夫去世後,他的財產全部交給了信託基金,沒留一分給子女。臨終時,他生活已不能自理,但他向孩子表明,自己80%的財產要投向教育行業。
企業家最高境界是慈善家。
邵逸夫曾如是坦露自己熱衷慈善的原因。
企業家們好,我司聯合國內上百家天使和風投機構尋找項目股權投融資合作。
1:農業(種植、養殖、養老)重點關注。 2: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
3:連鎖餐飲、商貿、化妝品業。 4:網際網路、物聯網、APP行業。
5:醫療設備、生物醫藥、健康行業。 6:文化、教育產業。
7:商業、旅遊、礦產、地產 8:創新型傳統行業。
9:汽車產業鏈。 10:高利潤、高成長性及國家支持等
有需要做股權融資,對接投資人請點擊左下角連結填寫項目信息!會有專業人員聯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