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春:梅花創投創始合伙人
超級天使投資人,投資大掌門創造1500倍回報,投資趣店獲得超過1000倍回報,被稱為「最懂創業者」的天使投資人。代表案例有大掌門、趣店、唱吧、蜜芽、福佑卡車、車和家、小牛電動、51社保、花點時間、科比特無人機等。
1.不要刻意追求千倍回報
投資是一個風險極大、收益曲線非常陡峭的生意,特別是早期投資。媒體報道中那些百倍、千倍,甚至萬倍回報的案例是非常罕見的。這裡面有著極大的運氣成分。對於天使投資人來說,可以期待幾十倍的回報,但不要去刻意追求千倍回報。那些超高回報率的投資案例都是不可複製的,比如說龔虹嘉投海康威視。
2.酷訊將我帶入良性循環
如果說投資房地產是找地段的話,那麼天使投資就是找人,只要你能找到特別優秀的人,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大半。你先要看身邊的圈子是不是足夠牛,在很多領域裡,只要差一點就很難做到頭部,也就不可能被併購或者上市退出,所以,差一點就是差很多。
迄今為止,我投了300多個項目,今年就有三家公司上市(小牛電動、小贏科技、蘑菇街)。另外我們還投了大掌門、唱吧、蜜芽、像福佑卡車、車和家、51社保、科比特。我算是從創業轉型做投資的人裡面比較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酷訊。這也是我投資生涯的起點,儘管這個項目最終被併購了,但從酷訊出來的那批人成為了我做天使投資之初主要的項目來源,以此為起點,我的投資半徑逐漸延展開來。所以大掌門的一戰成名,將我帶入了一個良性循環:名氣越大,募資越容易,項目質量就越好。所以,想靠做天使投資賺錢,你就要融入一個有優質人才的圈子,這才是關鍵。
3.投資的三個趨勢
現在的天使投資有三個明顯的趨勢:頭部化、網格化、機構化。
目前個人投資者越來越少,大都是機構投資,而且好的創業者資源、資金資源都在往頭部機構集中,這是頭部化;網格化,是指不同機構裡面的投資人越來越連成網,形成了一個大網,每個人都是一個結點;投後管理、投後服務,這些複雜的工作必須靠機構來完成,很多環節靠個人是很難完成的,這就是機構化。
4.我的三個投資案例
有人說我投的項目非常雜,看不出有什麼投資邏輯或者側重哪些領域。其實對我們來說確實沒有領域的限制,既可以投很土的項目,也能投很高大上的領域。以下我將會通過三個案例來分享我的投資邏輯。
案例一:大掌門
這是我投資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案例。沒有大掌門,我就不會去做投資,更不會創立梅花天使。
2009年的冬天,一個創業團隊找到了我,他們的項目是社交遊戲,當時這個領域很火,包括Facebook、人人網在內的很多社交平台都對遊戲開放了接口,類似開心農場的這些遊戲也都賺到了錢。
實際上我是不玩遊戲的,而且見面的時候他們也沒有演示PPT。但聊了20分鐘,我就決定要投他們了。並不是因為遊戲有多吸引人,而是他們所描述的社交遊戲賺錢的景象打動了我。
當時並沒有考慮很多,只是出於扶持年輕人的想法。那時候我也從百度上套現了一些錢,所以就拿出來支持他一下,就這麼簡單。
第一次我投了40萬。八個月後,他們告訴我,社交遊戲過去了,決定轉型做頁游,於是我又借給他們50萬。又過了一年,他們告訴我決定轉型做手游,所以又策劃了一款很有前途的遊戲,於是我又借給他們100萬。過了八個月,他們打電話告訴我:大掌門上線後賺大錢了,當月的流水就300多萬,第二個月1000多萬,成為現象級的一個手游。隨後他們把借款還給了我。我也沒有再要求增加股份,因為作為一個投資人,20%已經足夠了,沒必要再跟對方索要更多。
這反映出一個什麼道理呢?如果你特別看好某個創業者,你就要儘量投資他,直到跑出來為止。因為前面已經給他交了學費,如果中間停下來的話,那麼他可能就被別人收割了。
案例二:趣店
2013年初,羅敏去唱吧應聘做VP,陳華(唱吧創始人)就讓我來面試。接觸之後,羅敏給我的印象是非常不安分,因為他的履歷顯示,他在每一家公司大概都不超過六個月,我不相信他會在唱吧超過一年。所以我跟陳華說:這人不能用,但可以投,他更適合創業。
羅敏,一個從江西師大出來、沒有任何背景、連續創業失敗的人,基本上是拿不到任何人的投資的,除了像我這種「傻子」。趣店不到4年的時間,就登陸紐交所,當時最高的時候衝到120億美金的市值。三年半的時間,從零到百億美金的市值,在紐交所是史無前列的。
不管是我介紹藍馳創投、曹毅、周亞輝,還是我自己管理的那個基金一把給它投了17億,趣店後面的每一輪融資都與我有關。最後這家公司成為了國內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也算是最賺錢的公司之一。
從做汽車團購到做校園分期。我一直在持續投他。為什麼? 因為覺得他還是很有創業者那股狠勁。另外我也不希望自己前期的投入一無所獲,最後讓別人把成果收割了。我認為持續下注很重要,既然已經交了學費,如果他還有投資潛力的話,一定要持續投資,這是我學到的很重要的一課。
案例三:小牛電動
20年前,我讀大學的時候,李一男就是我的偶像。他做小牛電動,我連續投了天使輪、A輪、A+輪、Pre-A輪。現在,他成為了我的合伙人。對我來說這很奇妙,二十年前一個與你很難有交集的人,突然之間成為了你的合伙人。
像小牛電動這種歷經了這麼多磨難,還能夠活下來的公司並不多。當時產品剛發布CEO就進去了,倉庫還失火,第一批出去的輪轂也裂開了,必須召回,所以A+輪的投資機構基本上就放棄這個公司了。當時我不僅要幫公司找到新的錢,還要為公司找到新的代理CEO。
這些對小牛電動來講確實是一個坎,但都挺過去了,對公司來說也是一種財富。就像人一樣,經歷過磨難並安然度過後,這個人就會變得更加有戰鬥力。小牛電動最終走到了紐交所敲鐘台,這一路我經歷的東西特別多,並非像外界想像得那麼簡單。
就這幾個案例來看,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心得:
一、看準了就要堅持多次下注,不管多難;
二、做投資,相當於跟創業者結了一次婚,你要一路扶持他,在他困難的時候給他支持、安慰、鼓勵,在他順利的時候幫他對接資源,給他做FA。
對於一家投資機構來說,你只有真心去幫助創業者,才有機會在行業里贏得口碑;你只有找到最聰明的年輕人,你才能投出好的項目。
創業是一個成功率非常低的事情,能讓你投到的企業,可能是一塊沒有被擦亮的金子,沒有被打磨過的璞玉。那種背景特別好創業者,會去找IDG或紅杉這種最頭部的機構。
投了一筆錢進去,後面什麼都不管,突然間告訴你1000倍回報了。這樣的好事也許會掉到紅杉頭上,但絕對不會掉到一個新興的機構身上。所以,我們賺的錢都不是容易的錢。
5.投資新經濟,重倉年輕人
「幫助聰明的年輕人成為偉大的企業家」,這是我們梅花創投的Slogan。從創立第一天開始我們就把這句話作為一個宗旨。這來源於當年的酷訊,如果我和陳華背後有一個超級天使投資人給予指導及孵化的話,就能避免一些錯誤。因此,我創立梅花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幫助這些年輕的創業者們少走一些彎路。在羅敏看來,每個關鍵階段里,不管是一個電話,還是一個拉群,抑或是一個朋友圈的鼓勵,對他們來說都是非常大的支持。
我們的投資邏輯叫「投資新經濟、重倉年輕人」。新經濟給了那些有夢想、有野心的年輕人逆襲的機會。
目前雖然經濟下行明顯,但我對中國的經濟還抱以樂觀,因為中國經濟體量很大,而且年輕人創新的動力非常旺盛,很多年輕人渴望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自己的階層。而創業給了年輕人提供了打破階層固化、去向上攀升的通道。我們聽過這樣一句話:「創業是這個時代的科舉,是年輕人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一個公平的社會財富應該是被勤奮和聰明的年輕人創造和再分配。對我們來說每一個年輕、聰明的大腦都是一個富礦,在年輕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幫助他不僅能帶來財務方面的回報,還能成就一輩子的關係。
以產業升級為代表的新經濟給中國年輕人提供了很大的機會。
1999年到2008年里,網際網路可以把中國幾乎所有的行業都做一遍,2009年到2018年,移動網際網路又可以把中國所有的行業重做一遍。從2018年開始的5到10年里,智能製造、人工智慧、微信、生態網際網路,又可以把中國所有行業重做一遍。未來十年是中國創業黃金時期。
第一,智能製造、生物技術、人工智慧。在深圳及長三角地區,很多工廠進行無人化、智能化改造過程中存在很大的機會。
第二,微信生態網際網路。這已經成為了新的流量來源,並且構建了全新的體系,小程序和公眾號使得現在的創業成本極大地降低。
第三,中國的創業模式可以複製到全世界,像抖音、直播、支付、頭條、唱吧等都開始向海外複製,這就是出海的機會。
第四,中國是個分層的結構,從一線城市到六線城市。所以,一線城市的模式可以在下沉到三到六線城市重做一遍,比如拼多多、趣頭條。
6.早期的創業者越獨裁越好
新經濟的核心是有優秀的企業家,一個企業只能在企業家的思維空間裡成長,團隊的天花板就是創始人的學習和認知能力。
評估一個項目,商業模式、經濟模型、用戶數據、財務數據都是可以被計算被造假的,唯一不可以被計算的是創始人的成長潛力,而這恰恰是最有投資價值的。
創始人的成長潛力,大部分時候都被低估。
我們有個公式:
一流團隊 + 三流方向 = 二流以上
三流團隊 + 一流方向 = 四流結果
所以,一個企業的價值90%在團隊身上,一個團隊的價值80%在創始人身上,創始人是公司的靈魂。因此股權結構一定要合理,至少是721,也就是CEO要拿大部分股份。早期的創業者越獨裁越好,一個人拿走70%、80%都是合理的,但後面要用股權分配去吸引別人進來。
我們基本上不投那種平均股權的團隊。因為對於那些沒有主人的公司,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大家都是30%,誰來拍板?誰來承擔後果?誰從自己口袋裡掏錢給公司?
7.我喜歡這種創業者
我喜歡的創業者,都有四大特質。
特質一:具備高認知的水平。
包括產品認知、商業認知、資本認知三個維度。這也是我最為看重的。
產品認知。就是你要知道這個行業里的標杆是誰?你做的東西能不能比它更好,是否有機會超越它?比如有的創業者說,我要做一個更好的社交軟體去顛覆微信,這就屬於對行業沒有認知。
商業認知。要挖掘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判斷自己準確的行業位置,要知道大錢在什麼地方。建議創業者多去看看500強的財報,你會知道賺大錢的生意是什麼樣子的。
資本認知。要理解資本的風險和成本。創業者一定要成為一個懂資本、並且能夠擁抱資本的人,要能夠跟資本在同一個頻道上去溝通和交流。
特質二:具備合作的格局。
你能夠找到牛人,並且用好牛人。你得知道最合適的人是誰,還得把他吸引到過來,並創造一種利益分配機制,讓他能夠愉快地幹活。像我們投資的蜜芽目前已經成為了中國最大的跨境母嬰電商,總融資6輪超20億元,估值超過11億美元,創始人劉楠組建團隊的能力很強,幾乎把樂淘、京東、好樂買等公司的牛人都挖了一遍。如果一家企業已經做了好幾年了,但沒有一個特彆強的牛人,這意味著創始人的認知格局出現了問題。
特質三:具備開放的心態。
一個創始人一定要心態非常開放。我們最怕的就是創始人固步自封,有點小成就便目空一切,這樣他就很難去接受新事物和新觀點。所以,一個創始人要經常跳出舒適區去學習和鍛鍊,經常跟牛人碰撞你才會知道自己有多渺小,你才能夠在差距里找到自己成長的動力。
心態開放有三個原則。
原則1:不能被傳統的模型所禁錮,最重要的不是制定和執行計劃,而是不斷地學習。
原則2:不要被最初的創業方向所禁錮。像我們剛才提到的大掌門,一開始做社交遊戲,然後去做頁游,發現頁游做不起來就改做手游。
原則3:不要被自己的過往經驗所禁錮。在一個平緩發展的行業里(比如農業時代),但在一個後工業時代里,經驗主義往往是前行的阻力,因為它變化太快,經驗的價值會被稀釋。很多企業家就是太依賴於過往的經驗了。對創業者來說,與時俱進是一條真理。現在知識的疊代速度非常快,每3個月很多知識就會更新一遍,所以在這個時代,經驗主義會成為你的大敵,你可能過去成功的經驗在這個時候不適用了,很多企業家轉不過來,所以需要反經驗。
特徵四:有強大的內心。
創業過程中會經歷各種困難、挫折,我們喜歡那些沒有玻璃心的創業者。很多優秀的創業者一路走得順風順水,但有的時候還是堅持不下來,就是因為他以前沒遇到過什麼挫折,這種人會很容易放棄。在企業成長的每一個時刻,都需要強大的心力去加持,創業者一定要經得起折騰。
大家都說現在是經濟寒冬,但我覺得這正好是去尋找優秀創業者的時機。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候,一些內心脆弱的人可能就放棄了創業。「懦夫從不啟程,弱者死於途中」。那些玻璃心的人也不會出來創業。這樣,你會更容易投到一些優秀的企業。因此,我覺得經濟寒冬期反而不能停止下注。
8.如何提高投資成功率
如何提高投資的成功率?我認為發現好項目只是投資工作的10%,這方面要避免被媒體和同行影響,堅持獨立判斷。而好的投後幫助才是提高項目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前不久有一篇題為《從創業者到投身天使投資,最大的收穫是忙著註銷公司》的文章講到,一個人轉型入行做天使投資,投了幾十家公司,結果可能沒有一家能倖存的。
在創業投資這個領域裡,「贏家通吃」是一個如同魔咒一般的規律。如果你不能投到最頭部的項目,你就顆粒無收。對於你投了的項目,你一定要思考五年後它會不會成為這個領域裡的第一或第二,如果不是,基本上最多到A輪。
9.接下來的投資機會
我用四個詞來概括:「青春」、「白髮」、「出海」、「下鄉」,也就是95後年輕人的需求、老年人的需求、下鄉的需求、出海的需求。
企業家們好,我司聯合國內上百家天使和風投機構尋找項目股權投融資合作。
1:農業(種植、養殖、養老)重點關注。 2: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
3:連鎖餐飲、商貿、化妝品業。 4:網際網路、物聯網、APP行業。
5:醫療設備、生物醫藥、健康行業。 6:文化、教育產業。
7:商業、旅遊、礦產、地產 8:創新型傳統行業。
9:汽車產業鏈。 10:高利潤、高成長性及國家支持等
有需要做股權融資,對接投資人請點擊左下角連結填寫項目信息!會有專業人員聯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