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西安的男孩天天持續引發關注,天天父母離異,媽媽20多歲,每當心情不好就拿電線刀具去打他。天天經治療後暫住在兒童村,他的媽媽已被警方拘捕。在救助站里天天和記者有一番如下的對話:
記者:你想上學嗎?
天天:想,我還挺想同學的。雖然我媽打我,但是我還是想待在她身邊。
記者:她打你,你也願意?
天天:打就打唄,要不然我就沒有媽媽了。
在這段新聞視頻中,7歲的小男孩指了一下身上的傷痕,用輕鬆的語氣說「這個都是舊傷,是媽媽用刀割的」。此時他也還在為媽媽辯解:「我媽不是故意的,她是用刀打我不小心劃到的,都快疼死我了」。
許多人都感到疑惑和不解,為什麼親媽如此虐待孩子,孩子卻還要為她辯解,並不願離開呢?一方面孩子出於對父母的依戀本能,另一方面天天對媽媽的不合理做法,絲毫不感到委屈和不公,全盤接受了媽媽的做法,在心理學上這叫做「斯德哥爾摩效應」。
不止在成年人身上,年幼的孩子也可能會發生「斯德哥爾摩效應」,而且它一旦產生,就會對孩子將來的性格和家庭關係產生一定影響。
孩子的「斯德哥爾摩」為哪般?
斯德哥爾摩的來源
斯德哥爾摩是瑞士著名的旅遊勝地,也是著名心理學效應的發源地,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人質綜合症,是指人質對犯罪者產生情感,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緒。
這種情感造成人質對犯罪者產生好感和依賴,甚至協助加害人。人質之所以會對犯罪者產生心理上的依賴感,是因為他們的生死操控在犯罪者手裡。犯罪者讓他們活了下來,他們便心存感激,產生了與犯罪者同呼吸共命運的想法,把犯罪者的安危當成了自己的安危。
孩子的「斯德哥爾摩效應」
在生活中一些人習慣於某種虐待,也可以稱為「斯德哥爾摩效應」。對年幼的孩子而言,他們的生存全依賴於父母,如果父母不撫養他們,會讓他們遭遇巨大的生存危機,就為斯德哥爾摩提供了先決條件。
所以當父母有意或無意地摧殘他們的身體或心靈時,他們會選擇扭曲或無視父母的這種行為,全盤接受或認同父母的做法。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自己沒有獨立生存能力時,讓父母和自身都得到最大的舒適感。
林林的爸爸經常出差,通常情況下只有媽媽照顧林林。最近媽媽懷上了二胎,不僅沒有人照顧她,她還要照料林林。為此,媽媽心中很是煩躁,當林林犯錯誤或不聽話的時候,媽媽就會打林林,每天少則一兩次,多則六七次。林林從來不反抗,每次都求著媽媽說:「媽媽我錯了,下次再也不敢了。」
親戚朋友看到林林媽媽這樣對待林林,忍不住上前勸說。林林媽媽說:「她自己做錯了事情,我打她也是為她好,她自己也知道,不相信你們自己問她。」一旁的林林邊哭邊說:「我錯了,媽媽說得對,我以後一定改。」
林林的媽媽因為心情不好,沒有宣洩的出口,而林林的小錯誤恰好給了她生氣的理由,於是她不知不覺把林林當成了出氣筒。通常,對於孩子犯的小錯誤,只需要言語上的教導即可。打孩子顯然是不合理,且沒有必要的,林林的媽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更令人擔憂的是,林林全然接受了媽媽的不合理做法,絲毫不感到不公平和委屈。這一切都是出於一個孩子的本能,因為她必須在這個環境中生存下去,如果林林反抗,那麼媽媽可能會變本加厲地對待她。所以,林林只能麻痹自己認同媽媽,這樣儘可能地使媽媽打得輕些,自己的日子也好過些。
「斯德哥摩爾效應」對孩子的影響
被壓抑的痛苦仍然存在
明星陳喬恩小時候也經常被媽媽打,說起媽媽,她眼裡滿滿的痛苦。她曾坦言:「自己整日生活在恐懼里,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打!」有時候在錄製節目時說起媽媽,她還是會下意識地回頭確認媽媽是否在旁邊。雖然陳喬恩已經成為明星,她的媽媽已經不會再打她,但是幼年的恐懼仍留在心底。
幼年時,對孩子的壓制、摧殘和不公平待遇,是會在她心上留下痕跡的。當孩子長大,步入青年、成年,她可能會意識到自己曾經受到的家庭教育的缺陷。這時候,她就會從麻痹自己的狀態中脫出,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曾經遭受的不公,從而感到憤怒和痛苦。
對婚姻家庭關係造成影響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小時候為了得到爸爸的愛,總是扮鬼臉逗爸爸開心,把扮鬼臉變成下意識的本能動作,努力按照爸爸的要求去讀書。長大後,她又討好自己的男朋友,即使遭到對方的暴力毆打也還在心裡堅定地愛著對方。
松子年幼時不受家裡人喜歡,大家都更喜歡臥病在床的妹妹,長期對松子進行冷暴力。年幼時被「摧殘」過的小孩,成年以後會多多少少延續上一代的處事方式,而這種延續是不自知的,他不知不覺中就會以父母對待他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朋友、愛人和寶寶。比較好的情況是,他能夠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要將傷害延續到下一代;或者在做出錯誤行為之後,儘可能地對下一代進行一些彌補。
如何預防孩子的「斯德哥爾摩」?
不要靠孩子為自己爭面子
小凱的父母都是成功人士,而小凱從小在人群里不拔尖,為此小凱的媽媽十分地介懷,感到沒有面子。她經常對小凱說:「你怎麼長得這麼難看,一點都不像我」、「我怎麼生了你這個不爭氣的孩子」。甚至帶著小凱走在路上碰到同事,她會說:「這是親戚家的小孩」。對於媽媽的這些行為,小凱雖然感到難過,但他難過的是自己不夠優秀,才讓媽媽生氣。
小凱在沒有犯錯誤的情況下,經常被自己的媽媽嫌棄,甚至在外人面前還要被迫隱瞞與媽媽的親子關係。只是因為小凱的媽媽覺得,小凱無法給自己帶來面子,那是非常不合理的,因為任何人都不希望無端被看低、被貶損。
孩子是上天恩賜的禮物,不是父母的面子。不管父母如何優秀,都沒有理由去嫌棄孩子的普通。如果是因為自己的生活,和伴侶的關係出現了問題,從而導致了對孩子的嫌棄,那請對症下藥,不要寄希望於年幼的孩子替你扳回一局。
不要利用實現孩子自己的目標和夢想
琪琪的爸爸小時候生活艱苦,需要經常幫助大人做家務和照顧弟妹,很少有時間學習。於是,琪琪一上幼兒園,爸爸就給她報了很多興趣班、提高班、學東學西。每當琪琪練會了一首曲子,或者畫了一幅漂亮的畫,爸爸就會感到欣慰;而琪琪不想上小學課程提高班時,爸爸會說:「我小時候哪有你現在這麼好的條件學習,連學習的機會都沒有。你現在有了,還不願意自己學,真是不知好歹。」
琪琪爸爸對琪琪的諸多要求,顯然是在圓他自己的夢,從琪琪身上彌補他小時候的遺憾。每個人都需要實現的目標和無法完成的夢想,但目標和夢想只是自己的,而不應該是孩子的。也許孩子在幫你實現夢想的過程中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但這絕不是最好的方法,因為這可能已經耽誤了他以更好的方式去成長。
教育寶寶之前先調整心態和語氣,不拿孩子當出氣筒或解壓工具
12月5日凌晨三點,上海車站廣場的角落,一個男孩跪在那裡乞討。民警詢問後得知,原來孩子是不寫作業,被爸爸「遺棄」在車站的,走的時候還發了個碗讓孩子「乞討」。
孩子難免會惹大人生氣,但生氣的程度有待仔細考量,並不是每一個錯誤都足以讓家長大發脾氣。當家長覺得自己的壓力被孩子瞬間引爆時,一定要克制自己,理智思考,把心態和語氣都調整到正常範疇,再去跟孩子說話。不要像這位父親這樣,車站廣場魚龍混雜,孩子隨時有被拐賣的危險,而且凌晨三點跪著「乞討」也未免太過嚴苛。這位父親需要的是解決真正帶給他的壓力的問題。
如果孩子已經「斯德哥爾摩」了,怎麼辦?
看到這裡,如果有的家長發現自己對孩子有過不公平的對待,而孩子也沒有表示過質疑。那麼,你需要努力消除孩子的「斯德哥爾摩效應」了。具體該怎麼做呢?
1、首先分析自己這樣對待孩子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你小時候被這樣對待過,可能是因為你有太想實現的目標或夢想,讓你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一些執念。
2、向孩子承認錯誤,並真誠道歉。孩子雖然小,但感受卻很靈敏。對於你的道歉,他不一定能像成年人一樣給予你詳細的回應,但卻一定能夠吸收進心裡。
3、幫助孩子宣洩壓抑的委屈。你可以問下孩子,在知道爸爸媽媽以前做得不對之後,是否感覺到委屈。如果是,允許孩子在你懷裡哭泣,讓他發泄出來。
4、承諾改正並履行。改正不合理的做法,不僅有利於親子關係,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和未來,還能間接促使你正視屬於自己的問題,督促你勇敢地解決它,給你自己的生活帶來實質上的改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NWDLW8BMH2_cNUgaKv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