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失利,母親怒拍女兒頭部:「有毒壓力」比普通壓力更傷孩子

2019-09-24     大白的育兒經

河南鄭州的平衡車比賽現場,一對母女吸引了很多路人的目光。2歲的女孩在比賽中表現不佳,被媽媽拍打頭部大聲訓斥:「你還有臉哭?全程在那裡遛彎,最後一個彎道還讓人超過了,你想什麼呢!」女孩邊哭邊回答:「下次我好好跑」。此情此景,連路人都看不下去,紛紛上前安慰女孩。

一場平衡車比賽的輸贏,在媽媽眼中無限被放大。孩子沒有比出好成績,心裡也很不是滋味,媽媽非但沒有去安慰她,還給了孩子莫大的壓力。殊不知,這樣用外力擊打孩子的頭部,不僅會造成頭部損傷。媽媽訓斥孩子的話,則是更為嚴重的「有毒壓力」。孩子處於這種壓力環境中,極其容易缺失安全感。長此以往,孩子不僅無法正常發揮大腦潛能,甚至會給她的生理和心理都帶來傷害。

有位童年不幸的朋友傾訴說,他現在生活富足,但是無論怎樣努力都感受不到快樂。因為他的童年不幸,這種經歷塑造了他的大腦,大腦又控制著現在的他。如果他想變得快樂,他需要一顆更加強大的心去修復童年的傷害。

人類的大腦和神經系統有記憶功能,家長偶爾對孩子發個脾氣,這對孩子是沒有嚴重影響的。但是,孩子童年的不良遭遇,所產生的這些「有毒」壓力對孩子的未來有深遠的影響。家長要如何做才能保護好孩子大腦的正常發育,讓孩子可以發揮大腦的潛能,給孩子的人生奠定堅實的生理和心理基礎呢?

大腦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人類的大腦分為左右腦,左腦主要負責邏輯式的、線性的方式處理信息,如語言、規則等;而右腦則是感性腦,以直覺的方式處理信息,比如非語言類的信息,比如:面部表情、肢體語言、音樂等等。

在大腦的左右腦中間,有著2億的神經纖維,稱為胼胝體。它的功能是用來聯接和互通信息。大腦這種左右信息和整合,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效率還不是很高。比如:當一個孩子處在情緒狀態中時,似乎怎麼勸說都無效,這是令所有家長最頭疼的問題。其實這是與孩子左右腦缺乏有效溝通有關。在情緒狀態下,此時是他的右腦占了主導地位,右腦的情緒無法很好地被左腦進行分析和有效處理。

有些神經科學家還提出假設,人類的大腦不止可以分為左右,還可以分為上中下。從下往上依次代表了大腦進化的不同階段,可以簡單地稱為低級腦、中級腦、高級腦。每個腦通過神經纖維和其他兩者相連,可以相互溝通,卻又各自獨立,它們分別運行各司其職。

如果順著脖子往上摸,最底部就是低級腦,它主要負責一些生理功能,比如:呼吸、心跳;再往上中間部分,就是負責情緒和記憶的這些中間組織,也就是中級腦;再往上就是高級腦,它占大腦體積的2/3,尤其是腦前頂端部分,是大腦中的司令部。不但控制著一些高級的認知功能,想像力和創造力,它還能抑制一些低級腦的活動,防止我們做出一些衝動的行為。

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緒里的時候,他們往往無法自控。因為在那一刻,他主要受到中級腦和低級腦的控制,而高級腦沒有很好地參與到這個過程當中,所以無法管控對外部世界的情緒反應。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起到很大的積極作用,促進大腦各部分的信息溝通和整合,從而使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得到很好的調到和自控。

神經系統的修剪和改變

神經細胞又叫神經元,它是大腦的基本構成單元。大腦的活動離不開神經元,也就是神經細胞的參與。在大腦中有850億左右的神經元,每一個又和其他1億個神經細胞連接,這個連接就是我們傳遞的渠道。

孩子從降生的那天起,大腦就具備了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剛剛和外界接觸的時候,比如說光、聲音、氣味、媽媽和他的話語、和父母的日常活動、所有的細節,大腦的神經元不斷和其他神經元建立聯接。這些聯接是孩子學習的基礎,是心理活動的基礎,比如:悲傷、憂愁等等。隨著孩子活動範圍的擴大,經歷和體驗的增多,他們大腦中的神經元連接越來越多,密度越來越大,所以他們的學習能力也越來越強,心理體驗也隨之豐富起來。

科學家還發現,智力和大腦沒有必然地聯繫。比如:愛因斯坦在去世後,科學家對他的大腦做了解剖和研究,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重量比一般的人還要低一些,但是他的大腦神經元連接的密度很大。所以,科學家推斷說,智力是和神經元連接的密度相關。那如何促進孩子神經元密度的增加呢?

主要的途徑就是給孩子提供安全的環境和豐富的認知刺激,讓他們去多經歷多體驗,這個是科學家們通過無數的驗證得到的結果。比如:我們在雪地上走過,雪地上會留下足印,但是不停地在雪地上走,雪地上就會留下一條路徑。同樣的,孩子如果不斷地重複某一段經歷,或好或壞,這一段的神經元便不斷被加強,最終形成了固定的通路。

當孩子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那麼他的大腦就能快速地提取和加工訊息。孩子在學校里不斷重複題海戰術遵循的就是這個道理。再比如: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被父母責罵,也會在大腦中相關神經元之間形成連接和通路,致使孩子會對其他人的情緒信號變得特別敏感。而且傾向於將那些模稜兩可的信號都解讀成憤怒,或者生氣。

當然神經連接不是建立了就會一勞永逸,永遠存在。隨著孩子不斷生長,神經元會不斷修剪。那些不斷被使用和強化的神經元就被保存,不再活躍的神經元就被修剪了。這也能說明為什麼一些小時候擁有的能力,長大不用就逐漸消失了。

2歲的兒童比起成年人的神經元更豐富,神經修剪最密集的階段是3~16歲,哪些保留哪些修剪,這依賴於孩子的經歷與體驗,這裡的經歷與體驗可以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外部的事情,也可以是孩子內心情緒與情感的體驗。因此,家長給孩子提供的成長經歷和體驗,從神經修剪來說也是相當重要的。除了一些自然的神經修剪外,還有一些負面的經歷會使神經元死亡,神經通路斷裂,這便是孩子所經歷的毒性壓力,同樣這也適合成年人。

童年時遭受的壓力,對神經系統的傷害

大腦里有一個應激系統,它是由幾個不同的區域組成的。這個系統和腎上腺一起構成了一個軸,它和我們感受到的焦慮、抑鬱等心理狀態。這個系統主要負責平時對威脅事件,一些危險的信號,壓力體驗的反應。比如說:我們在野外看見一隻老虎,是逃跑還是搏鬥,這個系統會給出反應,並使我們的身體給出一系列的配套反應,包括心跳加速,肺部擴張和呼吸急促等等。

當孩子被爸爸打的時候,系統分泌壓力激素,這些激素是具有適應性的,讓孩子保持一種狀態來應對壓力。短時間來說,這有利於孩子的生存。但如果孩子長期生活在壓力的環境里,比如說在極端貧困的家庭,又或者經常遭受父母的打罵、同學的欺凌,這些過量的壓力激素最終會變成一種神經毒素,造成腦細胞的損傷。

這種損傷包括大腦神經通路的斷裂,腦細胞的死亡。研究發現,長期生活在壓力下的孩子,他們的神經密度比同齡孩子更加低,大腦發育也比同齡孩子遲緩,會給大腦帶來行為上的傷害和負面影響。並且,這些孩子的應激系統長期處於被激活的狀態,壓力激素持續大量的分泌,對孩子的身心都造成了損害。他們小時候免疫力比較差,而成年後也更容易產生焦慮和抑鬱的心理問題,還有比如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健康問題。

壓力在基因層面的消極影響,雖然不會改變基因序列,但是可以決定基因得到表達,或者得不到表達。比如:如果本身攜帶了高血壓的基因,飲食油膩作息不規律,那麼高血壓的基因就得到了表達,也就是說得了高血壓。相反,如果攜帶了高血壓的基因,但是生活很健康,心態也很健康,那這個基因就得不到表達,就不會得高血壓。

孩子從父母那裡繼承的2萬3千個基因,好比電腦的硬體,它們決定了孩子作為一個生物體的上限。成長環境帶來的基因的改變,就好比電腦的作業系統,它決定了我們所攜帶的這些基因的功能。所以,孩子早期的成長環境,硬體和軟體同樣重要。

壓力也可分成三類,不同的壓力,不同的應對

首先,父母要正確認識各種壓力,並非所有的壓力都有毒。心理學家把壓力分為了三類:一類叫正向壓力,這類壓力比較短暫,強度也不大。比如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家長在這個過程種積極幫助孩子應對這種壓力,孩子對恐懼和分離焦慮的應對能夠成功的克服,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此類壓力的時候,不必過分焦慮,這樣的小錘鍊,只會讓孩子更好更強。

第二類壓力叫做可承受壓力,這類壓力存在潛在風險,可能使大腦發生消極的改變。但是因為它發生的機率小,而且一旦發生大腦也有時間可以來恢復,所以處理得當的話,不會對大腦有傷害,比如親人的離世、寵物的死亡等等。但這要求親人能夠陪伴孩子走過這個壓力階段,防止這樣巨大的生活事件處理不當對大腦造成損傷。

第三類壓力叫做有毒壓力,這類壓力是強烈和持續的,激活我們的壓力應激系統,它會對我們的大腦、基因、心理和行為都會造成很多影響。比如:童年生活在充滿暴力的家庭里,可能是身體上的暴力也可能是情感上的,比如虐待羞辱,還有在校園裡遭受欺凌的孩子,他們承受的壓力會對神經系統造成影響的有毒壓力。

父母怎麼做,才能防止壓力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預防重於治療,父母需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物質環境相對次要,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心智成長環境,去避免各種有毒壓力可能給孩子帶來的終生影響。其實,在大腦中傳遞的不只有壓力激素,還有些正向激素,這些正向激素也可以叫抗壓力的激素,比如:媽媽分娩時的催產素,這個激素直接管控壓力反應,降低焦慮水平。有利於我們和他人建立關係,因此它又稱為擁抱激素。自閉症的孩子血液中的催產素很低,社會交往的能力也比較低下。

1、要培養0~6歲孩子的智力,就要給這個階段的孩子建立安全感。包括對自己對父母,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這個安全感會觸發他的大腦的正常發育,也會對他們的認知能力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如果沒有從內心由愛而生的安全感,那麼擁有再高的智商又有什麼意義呢?如果孩子感受不到安全感,感受不到愛,那也始終是一個靈魂沒有根的個體而已。

2、家長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的大腦,降低家庭和環境中的壓力水平。比如說:父母不要跟嬰幼兒長期的分離,分離之後又沒有可以替代自己的角色的出現。要挑選好托幼機構,避免孩子在身體或者精神上遭受不同程度的虐待等等。

3、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就給他提供認知方面的刺激。比如說一些益智的玩具,帶孩子一起去旅行,增加一些新鮮的體驗等等。這些經歷和經驗都會促進孩子神經連接建立,增加神經連接的密度,有益於大腦的發育和智力的成長。

科學家在鼠類的研究中發現:鼠媽媽在孩子降生之後,一直去舔孩子,梳理孩子的毛髮,那麼幼鼠的壓力激素水平低,但是抗壓激素水平就高。這樣的幼鼠在自己面對壓力的時候,能夠更好控制自己的反應,也能更好地投入到學些和記憶任務當中,成績也表現得更為出色。父母尤其是媽媽,在孩子幼小的時候,提供親密的照顧,對孩子的各種信號適當的回應,給予孩子安全感以及無條件的支持和愛,就會使孩子的抗壓激素升高壓力激素降低,大腦和神經系統都得到好的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RrocG0BJleJMoPMb5C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