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爸媽在線(季念原創)
貴州一名男童被發現躺在自家房子後側的角落裡,不省人事。
緊急送醫後,小男孩雖然沒有生命危險,但全身多處骨折。
原來前一天,男孩因為貪玩,弄濕了衣服,媽媽一生氣就責罵了幾句,誰料到他居然爬上了陽台,結果從高處墜落。
看著病房裡昏迷不醒的兒子,這位媽媽後悔不已,要是當時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就好了,多點耐心,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像這種情況,在生活其實很常見。不聽話的孩子,日常的瑣事都會讓各位父母情緒失控,甚至對自己的孩子口不擇言。
很多人會覺得孩子還小,聽過的話很快就忘了,但其實這種影響,是一生的。
教育專家尹建莉說:「你對孩子發的三分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
在一個家庭中,遇到問題,父母不會帶著情緒去處理,溫柔並堅定的告訴孩子,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一、父母情緒不穩定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
哈爾濱的一名高一女生小陳因為愛美購買了一套化妝品,媽媽一聽堅決反對,認為學生不應該把心思用在其他地方。
母女倆爭執不下,媽媽一時急躁在電話里罵了女兒,小陳越想越委屈,一時接受不了,竟選擇了離家出走。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母親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情緒,無非就是擔心愛美會影響學業,可是壞情緒只會讓問題越來越糟,最終受害的還是孩子。
心理學上,有個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
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踢貓效應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
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壞情緒是會傳染的。媽媽如果總是發脾氣,孩子會時時處於不安定中,極度缺乏安全感,感覺自己得不到愛。
在這種情感的壓力下,孩子也會變得衝動,容易做出極端的行為。
2010年「殺魚弟」小孟走紅網絡。
本以為借著這個契機,他們一家人會擺脫貧困,開開心心地生活。誰料到,他第二次上新聞是因為喝百枯草企圖自殺。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前去了解情況的記者得知,由於生活的壓力,父親的發脾氣打罵是常事,甚至對兒子說:「眼睛沒打瞎就是小事。」
這次的爭執僅僅是因為2毛錢。
父親只顧發泄自己的情緒,粗暴地指責兒子,這種負面情緒對小孟的心裡造成了傷害,一步步把他推向了極端的邊緣。
壓死駱駝的往往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
父母情緒的不穩定,會讓孩子長期處於暴躁不安的狀態,就像一枚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回爆發,傷人又傷己。
二、情緒穩定的家庭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文學家胡適先生曾在自傳中提到了自己的母親。
母親對幾個孩子管教嚴厲,但是絕不會當面訓斥,她的溫和寬容影響了胡適的一生。
他說:「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即使面對欠債纍纍的大哥,她也沒有一句重話,想辦法請走債主,一家人依舊和和氣氣的吃飯。
因為母親的影響,胡適待人寬厚,朋友眾多。民國時期,「我的朋友胡適之」,成了無數人的口頭禪。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做心理文化遺傳。
心理文化遺傳:
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父母的情緒處理,思維模式,不知不覺會在家庭里形成一個文化氛圍,子女會潛移默化地深受影響,甚至會複製自己的父母。
三、情緒管理是門必修課
學會情緒管理,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家長們不應該粗暴的讓孩子屈服自己的權威,而是在言傳身教中影響自己他們。
1、萬事不不苛求,盡力就好
當代老母親最容易情緒崩潰的點無非是孩子學習不好,作業完成質量不佳。網絡熱詞「恐輔症」就是這麼來的。
可在安徽就有位媽媽非常知足常樂。
得知兒子高考635分,這位媽媽美滋滋地告訴記者,儘管兒子還是不滿意,可她覺得兒子非常優秀。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當被問及怎樣才能培養出一名學霸,她說平和穩定的家庭環境才是最重要的。
父母無須要求孩子十全十美,即使他的表現達不到預期,也不要對孩子說:「我很生氣,我對你很失望。」
好的家庭教育不是一味地讓孩子往前沖,而是情緒穩定父母。
就像這位媽媽一樣,遇事不焦躁,孩子就會感受到如沐春風的溫暖,自由自在,成為快樂平和的人。
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說道: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
2、帶上耐心,仔細傾聽
《不可思議的媽媽》中,胡可遇到了棘手的問題。
本來好好吃飯的小魚兒,忽然掏出玩具,要媽媽陪他一起玩。
面對突如其來的要求,胡可耐著性子跟他講道理,可年幼的小魚兒哪聽得懂這些,哭喪著臉開始發脾氣。
胡可察覺到了他的反應,告訴他,媽媽明白他的想法,想把這個玩具變成機器人,拿著很威風,只要吃完飯,就陪他玩。
聽到自己的想法得到理解,原本急躁的小魚兒慢慢平復了情緒,居然乖乖吃飯了。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正是胡可平和處理問題的方式,讓小魚兒覺得自己得到了尊重媽媽明白自己的感受,他也在懵懂中學著不用情緒去解決問題。
黃杏貞這麼說過,養孩子是一場修行,修的是父母們的情緒智慧,那些大喊大叫的父母,總會錯過教孩子如何管理情緒的機會。
如果媽媽懂得如何傾聽孩子的心聲,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那麼這段親子關係一定是輕鬆的,無形中也會影響孩子對情緒的認知和管理。
3、孩子需要父母的一句「對不起」
因為壞情緒,生活中總有孩子等著父母的道歉。
孫燕姿曾在微博吐槽自己是個糟糕的媽媽的。
當時她懷著二胎,還要照顧兒子,面對兒子的調皮搗蛋,各種不配合,她崩潰了。
看著情緒失控的媽媽,兒子憤憤地在紙上寫下「我恨媽媽」,看到這個,孫燕姿情緒更加糟糕,同樣回了更加傷人的話。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但事後她就後悔了,傷人更傷己。接著她在微博上反思自己,及時向孩子道歉,安撫他。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孫燕姿從兒子身上看到了自己歇斯底里的模樣,這種負面的氛圍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三觀。
不能好好管理情緒的父母,在孩子的眼中仿佛怪獸一般,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他也會變成充滿壞情緒的人。
父母的一言一行關乎著孩子的一生。
楊瀾在採訪中對觀眾說,不要讓孩子看到你控制不了情緒的愚蠢模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經常在孩子面前情緒激動的父母是個非常不好的榜樣。
優質的親子關係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生活在情緒穩定的家庭中,教給孩子的是面對生活中風風雨雨的智慧,這些東西,將會讓他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