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我國古代的編鐘,大家一定會想到非常有名的曾侯乙編鐘,這套編鐘出土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共65枚。它進入過教科書,也在重要的場合奏響過幾回。據記載,用曾侯乙編鐘演奏過的樂曲中還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東方紅》。我們今天要重點介紹的,也是一套編鐘,而且也曾經用來演奏《東方紅》。雖然它的總數沒有曾侯乙編鐘那麼多,但是它的發現要比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早很多年,另外,它所演奏的《東方紅》還上了太空。這一切,還要從60多年前說起。
1956年,河南信陽長台關小劉莊的農民在村後打井,這裡有一條高起的土崗,崗上還散布著6個高起的土包,一看就可能是古墓葬。果不其然,在打井的過程中,村民們挖到了古墓。樸實的農民隨即向當地人民委員會報告,並層層上報至河南省文化局。到了第二年的3月,專門成立了發掘委員會,對這座墓進行正式的考古發掘。令人沒想到的是,到了1958年,又在這座墓東邊十米發現了第二座墓,並進行了發掘。因此這兩座墓就分別編號為一號墓、二號墓。
一號墓發掘現場
這兩座墓的形制、規模都很接近,均為土坑木槨結構。即首先在地面向下挖出甲字形的土坑,分為墓室和墓道兩部分,而後在墓室里用木材搭建槨室,猶如構建了一座木頭的房屋。以一號墓為例,它的墓室部分長14.5米,最寬處有12.5米,深10.35米。墓道長14米,寬4-5.3米。所以整個墓坑加起來長度為28.5米。
槨室結構示意圖
一號墓的槨室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用木柱與隔板分割成7個相互獨立的小室,棺材放在主室當中,有內外兩重,內棺表面繪製有精美的漆畫。
棺板漆畫
兩座墓中,一號墓沒有被盜擾,隨葬品保存良好,出土後經過整理修復,多達903件!二號墓曾經被盜,但是也出土了414件文物。器物類別根據用途可分為樂器、兵器、生活器皿、裝飾品、竹簡等。我們要說的編鐘,就出土於一號墓之中。
根據墓葬形制和隨葬品的特徵,考古工作者判斷這兩座墓的時代為戰國早期,國別則為當時的楚國。由於墓葬規模大(墓坑的規模比同時期長沙地區的普通楚墓大20餘倍!),隨葬品眾多,墓主人還應當是楚國的貴族呢。所以,這兩座墓也就被稱為長台關楚墓,或者信陽楚墓。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有疑問,信陽明明在河南省,印象當中應該是古代中原諸國的領地,怎麼還成了楚國的地盤了?其實,信陽恰好位於河南省南部,緊鄰淮河,被譽為豫南地區的「魚米之鄉」。興起於漢淮流域的楚國,在春秋時期就占有信陽地區,而且把它作為楚國的北方重鎮。戰國早期,楚國勢力龐大,更是不斷吞併江淮地區的國家。所以在信陽發現戰國早期的楚墓是很正常的。
再來說這套編鐘。編鐘出土於槨室的前室中,一起擺放在這裡的還有銅鼎、銅壺等器物以及鼓、瑟以及懸掛編鐘的鐘虡,也就是木架子,真可謂鐘鳴鼎食了。
編鐘出土狀態
編鐘共13件,大小不一。在最大的一枚銅鐘上還有銘文,共12個字,內容為晉人救戎於楚之事。這些編鐘里,有7件在挖井時被人取出,另外6件是考古發掘出土,墓葬中出土的竹簡上也清楚記錄共隨葬13枚鍾,由此可知並沒有遺失。
懸掛編鐘的木架子還局部保存,表面也有精美彩繪,後來被文物工作者耐心修復出來,也就是下圖所示的。
長台關楚墓出土編鐘
編鐘出土後,中央音樂學院的專家們對它們進行了測音,結果表明,每個鐘可以發出兩個音,之間為大三度的關係,符合現代的聲學原理。之所以能如此,除了鑄造時的精益求精,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後期加工——考古工作者發現,鐘的內側有或深或淺的孔槽和磨銼痕跡,根據文獻記載,鑿空或者磨銼,是古人調節音高的主要手段。
這套編鐘出土後反響很大,1957年代的除夕,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外播送由它們所演奏出來的《東方紅》樂曲,以迎接新年的到來。
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升入太空,也以信號的形式向外播送由信陽楚墓銅編鐘所演奏的《東方紅》,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