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活動起源於史前時代,到了歷史時期更加繁榮。傳說中,自商部落王亥首創駕駛牛、馬車等交通工具長途運貨,四處做買賣以來,其他的時代弄潮兒也不甘落後,紛紛追趕學習。如王亥一般東奔西走的商人群體已經不在少數,他們駕駛著牛馬車拉貨,在市集上忙得熱火朝天的景象也被記載了下來。《六韜》說:「殷君善治宮室, 大者百里, 中有九市」;《太平御覽》中也提到殷「宮中九市, 車行酒, 馬行炙」。
除了牲畜拉車的流行之外,我們更該留意到,商周時期都邑中已經出現了「市」或「肆」,也就是一塊專門的、集中的、由政府統一管理的,進行商業活動的區域。此外統治者開始推行「工商食官」政策,將商人和手工業者集中起來,設官統一監管,為他們提供衣食,驅使他們為政府打工(相當於國企員工體制內工作)。這樣的制度一直延續至春秋早期。
從春秋中期開始,官商中的私人勢力或者私商的力量逐漸擴大,成為了一股活躍的新興社會力量,其中鄭國便是個典型的例子。鄭國的商業何以發達?早在鄭桓公跟隨周天子遷至中原時,就與商人訂立盟約:「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丐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左傳·質誓》)意思是只要你們商人不背叛國家,那麼我也不對你們強取干涉;你們有什麼寶貝發了多少財,我一概不管。公元前 627年,鄭國的牛販子弦高去周地做買賣的途中,在邊境撞破了想要偷襲鄭國的秦軍,他一方面假託君名,用牛來犒勞秦軍,一方面派人快馬加鞭給鄭君報信,成功地攔截了一場戰爭。公元前597年,在楚經商的鄭國商人甚至打算用貨車營救被俘的晉國大夫荀瑩,彼時商人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弦高退敵
到了戰國時期,商業更為發達。《荀子·王制篇》寫道
「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南海則有羽翮、齒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國得而財之。東海則有紫紶、魚鹽焉,然而中國得而衣食之。西海則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國得而用之。故澤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魚,農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賈不耕田而足菽粟。」
意思是東西南北的珍奇物產,中原的市場上都有,根本不用自己生產就能買到生活所需的一切,像不像今天的某寶呢?
關於交易的時間,《周易》里記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日中為市的交易習慣在中國一直延續了下來,唐代文人李遠曾著《日中為市賦》,描繪唐代市場的繁榮景象。數千年後,關於趕集的童年回憶也留在了很多人的腦海里,甚至到了今天,在部分村鎮地區,人們仍以集市為主要貿易模式。我們可以想像,當年集市的繁盛,貨品的豐富,人們的熱鬧大概不輸於還沒走遠的雙十一以及即將到來的雙十二。
漢畫像石·集市圖
隨著西漢的建立,天下終於重新一統。西漢初年,統治者推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社會經濟獲得了極大發展。儘管劉邦曾經有意識地鼓勵農業、抑制商業,但集市貿易仍然逐漸繁榮,商人的地位也有所提升。桓寬在《鹽鐵論·散不足篇》里寫道:
「古者,衣服不中制,器械不中用,不粥(即鬻)於市。今民間雕琢不中之物,刻畫玩好無用之器。玄黃雜青,五色繡衣,戲弄蒲人雜婦,百獸馬戲斗虎 ,唐銻(即唐梯,一種雜技)追人 ,奇蟲胡妲。」
由這段記載可知,漢代的集市上已經出現了很多「奢侈品」,也就是雖然精美但並不那麼實用的東西。集市上的貨物真是琳琅滿目,更出現五花八門的娛樂節目,讓人目不暇接。漢代集市大多為民眾聚集自然形成,也有部分在大城市裡的由政府或相關人員規劃建立(有完全政府規劃出資建立的,有官員規劃並出資建立的,也有百姓申報獲批自行出資建立的),其中又根據所售貨物種類不同,分有專門的馬市,書市,酒市,鐵市……到了東漢還出現了夜市文化。
鎏金銅羊燈·漢
要問漢代地市場到底有多好玩有趣,就不得不提昏庸貪玩的漢靈帝曾「於後宮與宮人為列肆販賣」,連堂堂皇帝,都忍不住去搞集市模仿秀,所以說應該是能讓一國之君荒廢朝政的級別吧。可能有讀者會好奇,大家都必須去市場買賣嗎?難道就沒有販夫走卒隨地支個小攤子做起生意嗎?萬一人家想節省市場管理費呢。有啊,但那已經是宋代以後的事情了,我們後面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