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對三國歷史感興趣,哪怕是最不了解這段的人,也知道三國的結局是三分歸晉,司馬家一統。其實三國之一統,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司馬家掌控之下的曹魏先滅掉蜀漢,然後司馬氏通過「禪讓」的手段替代了魏,建立西晉,最後西晉滅吳,正式統一。在西晉滅吳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戰略家名叫杜預,可以說如果沒有杜預的功勞,西晉滅吳還得晚很多年。
另外,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三國名將關羽喜歡讀《春秋》,在很多的藝術作品裡,關羽也被塑造成一手捋長須,一手捧書而讀的姿態。實際上,這個「《春秋》」還可以看作關羽、杜預二人的共同愛好,接下來細細來說。
杜預出身於仕宦世家,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知識淵博,被人們譽為「杜武庫」。須知,這個「武庫」的稱呼,可不是說杜預精通武略,而是說他肚子裡有貨。順便解釋一下,漢晉時期,武庫這個朝廷機構除了儲備武器鎧甲,也用來儲存其他的重要物資,可謂包羅萬象。可惜,「杜武庫」青年時代的運氣卻不太好,他的父親在曹魏朝廷里跟司馬懿關係很差,經常齟齬,不僅自己被幽閉致死,還導致兒子杜預長期不被任用。
直到司馬昭執政時,為了收買人心獲得士族支持,才提拔了一批像杜預這樣的名家之後,杜預也從此走上了他的輝煌事業。起初,杜預在鍾會手下做事。鍾會滅蜀漢,立下大功,但是他隨即搞叛亂,想要割據巴蜀,熟料身死人手。在鍾會之亂中,杜預居然能夠設法保全自己,從中足見杜預之聰慧。
杜預真正的機會,來自於西晉的一個將軍羊祜,羊祜長期駐守在荊州前線,跟東吳軍隊對峙。他看出來伐吳的時機未到,所以一直採用雙邊友好的基本態度,跟吳軍相安無事,也不斷麻痹吳人。後來羊祜病重,在臨終前舉薦了杜預來接替自己。杜預來了荊州,一方面繼承了羊祜的一些政策,繼續跟吳人示好,另一方面則加緊了戰略籌備,為滅吳做準備。
咸寧五年(279年),晉軍水陸並進,大舉攻吳,杜預也親率一軍。當時,曾有人動搖,杜預說道: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這也就是迎刃而解一詞的出處。此次伐吳,大獲全勝,王濬樓船下益州,一片降幡出石頭,實際上真正的大功勞應屬於杜預。
廣西貴港三國墓出土陶船
然而,軍功並非「杜武庫」唯一的標籤,事實上,如果不看他的這些戰功,他完全不像一個武人。首先,他有大脖子病,身體不好。其次,他的武藝也很差,騎不了馬,射不了箭,如果真的上戰場格鬥,恐怕連幾個小兵都打不過。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的真實愛好是讀書。
這就要回到前面說的關公讀《春秋》了,說起《春秋》,我們都不會陌生,原本上古各國的史書都可以稱為春秋,後來孔子重新刪定魯國史書,亦稱為《春秋》,從此我們所說的《春秋》就特指這一部。《春秋》全文只有一萬六千多字,對於很多事件的記載非常簡略。最短的某一年,只有一個字的記錄。因此,有些人開始給春秋作註解,這就是「傳」。在《春秋》的所有傳里,最有名的三部,《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合稱為《春秋》三傳。
《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傳》,據說作者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左丘明,全書有20萬字,比起《春秋》原文,自然豐富了很多。在東漢時,《左傳》作為一部儒家經典,非常流行。史書記載,關羽也喜歡讀《左傳》。也就是說,關羽原本讀的是《春秋》之傳,後來在民間文學演義當中逐漸被演化成讀《春秋》了。
《左傳》的「粉絲」眾多,除了關羽,杜預也是一位。當時的名人有的愛馬,有的愛錢,而杜預最愛的就是《左傳》,自稱有「左傳癖」。跟普通讀者相比,杜預更厲害,他不僅讀《左傳》,還順手給《左傳》做了註解,這就是《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或稱《春秋左傳集解》。
杜預做的這些註解,水平非常高,所以一直流傳下來,這也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左傳》註解。假如我們現在去買一本注釋完善的《左傳》,比如最經典的中華書局本的《春秋左傳注》,會發現裡面時不時提到「杜注」,這就是杜預所作的。一言以蔽之,想要研究《春秋》、《左傳》乃至先秦史,杜預的成果都是繞不過去的。
除此之外,杜預還有其他的關於《左傳》的研究,可惜沒有全部流傳下來。此外,在農業、曆法方面,杜預也有過專門研究,真可謂西晉儒將第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jDzw24BMH2_cNUgTFU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