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習慣用「按我說的做」,卻忽略了孩子往往是「按家長做的做」,並以此為基準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更多的不是犯錯誤的大道理或者教訓,而是在日常生活點滴中的潛移默化。
今天,要來說一說家庭中婆媳關係、夫妻關係不好的時候,對孩子是怎麼樣的影響。
01 表面親媽媽,實際學爸爸
這天,爸爸問起今晚吃什麼菜肴,媽媽提議說「要不咱們吃酸菜魚吧?」
而奶奶則說要吃紅燒肉,表示很久沒吃了。
媽媽仍然想爭取一下,希望爸爸支持自己,委婉地說到:「酸菜魚好吃...」
但是爸爸並沒有這樣做,而是支持奶奶:「聽咱媽的,今晚就吃紅燒肉」
在吃飯的時候,奶奶如常所願、和爸爸一起吃得津津有味,但媽媽卻味同嚼蠟。
一旁的兒子注意到了媽媽沒碰紅燒肉,問起媽媽「媽媽你為什麼不吃紅燒肉啊?」
媽媽很直接的藉助孩子的疑問,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媽媽不喜歡吃肥肉」
接下來,孩子的動作很讓人暖心:
他夾起一塊紅燒肉,把有肥肉的部分咬掉,剩下的瘦肉則夾到了媽媽的碗里,並跟媽媽說:「媽媽,沒有肥肉了,可以吃了」
孩子的行為,確實是很讓人欣慰,年紀小小的他就已經懂得關心自己的母親。
但實際上,這樣的行為並不值得家長去推崇:
- 孩子嘗試犧牲自己,讓媽媽開心;
- 媽媽同樣藉助了孩子的這份關懷,不自覺地建立與孩子更親密的關係;
- 表面上孩子親近媽媽,實際上,孩子在學習爸爸對待自己母親的方式:縱容;
- 孩子通過模仿父親的方式,向父親表示自己的忠誠,表示自己仍然是父親的兒子;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認為,這是雞蛋裡挑骨頭,孩子這麼懂事還不值得推崇?
須得看到,孩子這份懂事,其背後是家庭關係失衡的問題,相信沒有任何一位家長希望家庭出現這樣的狀況。
再深一層,這本是媽媽、爸爸和奶奶三個成人之間的問題,孩子沒必要為大人的矛盾負責任。
對於孩子來說,當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關係失衡的時候,他就會把這份責任攬到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造成的,並且自己有義務去修復父母的關係失衡。
最終,孩子就不能成為孩子,反而擔起了父母的角色。
02 不自覺的父母,讓孩子有戀母情節
一一今年3歲不到,父母對一一的養育觀念完全不同。
這天,爸爸媽媽因為一件小事當著孩子的面吵了起來:爸爸認為可以給一一吃一個雪糕,媽媽則認為孩子三歲前不能隨便吃東西。
對此,媽媽甚至拿出自己非常正確非常自豪的一件事:「我兒子從10個月開始,沒生過一次病,甚至沒用過抗生素。」
爸爸再次反駁:「抗生素並非一點用處都沒有,得分情況,不然為何要發明抗生素」
...
隨著爭吵越來越激烈,一一察覺到爸爸媽媽的聲音越來越大,他用了自己的方式,希望讓爸爸媽媽停下來,別再吵了:一一開始唱歌,爸爸媽媽的聲音越大,他的歌聲就隨之越大。
一一很難與父親玩到一起,一方面,爸爸缺乏與孩子一起玩樂的方式,另一方面,則是一一在學習母親:母親對父親是冷漠的、不認同的。
爸爸工作了一天回來,媽媽完全沒理會爸爸,只是淡淡的看了一眼。
一一非常黏媽媽,在家裡,無時無刻都在找媽媽。
即便媽媽要出門倒垃圾這麼一小會兒,孩子依舊大哭大鬧,爸爸使出渾身解數也不行。
但最過分的,是一一必須摸著媽媽的乳房才能睡覺,而媽媽對一一的這份對她依戀並不如她所描述的那麼苦惱,反而讓人感覺是一種享受。
媽媽在享受被孩子需要的關係模式中,她有意無意地與孩子建立了過分親密的關係,這就讓孩子有了種種戀母的表現。
而媽媽對爸爸的冷漠甚至不自覺表現出來的鄙視,讓一一同樣學會用這種方式對待爸爸。
那麼,一一是怎麼樣向父親表示忠誠的?他學會了爸爸的那一套笑臉相迎、隱忍和退讓。無論媽媽如何指責爸爸,反駁爸爸,爸爸總是一副老好人的模樣,他習慣用這種委婉來避開可能更激烈的衝突。
孩子同樣學會了這種委婉的方式,當父母吵架時,他並不是上去捂住父母的嘴,更不是大吵大鬧,而是使用了唱歌這一可以讓人愉悅的方式,就像爸爸的笑容一樣。
03 失衡的家庭關係,影響孩子的戀愛觀、婚姻觀
戀愛是一種特殊的選擇,我們無意識中都將戀愛當作了治療,目的是為了修正我們童年的錯誤。
其表現就是,戀人多數時候都是我們選中的理想父母。現實父母或多或少讓我們不滿意,我們心中都藏著一個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們選擇戀人的基石。
而理想父母的模型有一個共同點:能給予我們無限的、無條件的愛。
但這種治療,很多時候會以失敗告終,反而留下更深的傷疤,因為戀愛是親子關係的複製,如果童年幸福,我們更可能複製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們更可能複製痛苦。
這對於孩子的影響,就在於父母的關係模式如何,家庭中各個成員的關係如何。
十分淺顯的一種情況就是,如果從小生活在婆媳鬥爭中的孩子,成長後在擇偶的時候,會下意識的去選擇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的戀人。
但他們往往很容易以失敗告終,因為過去,父親對待婆媳矛盾的做法被深深植入他的心中,而在成長過程中,走不出戀母情節,讓他重複著父母的錯誤。
最終表現出來的,就是委屈自己的妻子,縱容自己的母親。
而如一一那般的孩子,最後又會形成怎麼樣的婚姻觀、擇偶觀?
由於母親給予了她無條件、無限的愛,母親就是他選擇戀人的模型基準。但他同樣的習得了父親的忍讓和老好人模式,在戀情中,會如父親般一樣的卑微。
而他與母親的相互依戀關係,媽媽會認為孩子的戀人搶走了自己的兒子,從而做出種種與兒媳對抗的行為,作為老好人的一一,只能夾雜在中間當一個「老好人」。
04 健康的家庭,讓孩子成為天真無邪的孩子
孩子,在過去所描述中是天真無邪的、無憂無慮的,而事實情況是:只有在健康家庭成長的孩子才能獲得的「奢侈體驗」。
那麼,何謂健康的家庭?又該如何建立?
- 健康家庭的標準
健康家庭的標準,在乎穩定、溫暖、互動的環境。這不僅僅是指父母對待孩子,還包括了家庭中所有的成員之間。
而其中的關鍵,在於家庭成員的地位相互平等。
一個不尊重自己母親、對自己母親冷漠的父母,勢必教不出尊重自己、關心自己的孩子;
一個過於依戀自己父母的父母,同樣教不出一個獨立的孩子;
而夫妻間相互鄙視的父母,同樣離一個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越來越遠;
- 好的父母幫孩子分清責任
健康的家庭,其內部的責任分擔是十分清晰的。尤其對孩子而言。
面對天生自戀的孩子,好的父母會告訴孩子什麼事情是他該負責的,什麼事情他又不該負責。
誠如文中所提及的那個為媽媽咬掉肥肉的孩子,當媽媽面對那份難以下咽的肥肉時,她只需要自己咬掉肥肉,就可以避免孩子幫她承擔。
媽媽須得明白,自己需要的是孩子父親的關心,無論問題能否得以解決,她真正要做的是和自己的丈夫溝通,而不是藉助孩子的疑問,發泄自己的不滿,最終不自覺地與孩子建立過於親密的關係。
如果遇到孩子做出為父母犧牲自己的「懂事」行為,那麼我們可以接受孩子的好意,但請拒絕孩子的行為。
同樣的那位媽媽可以告訴孩子:「謝謝你孩子,你還是自己吃吧,我想爸爸會幫媽媽咬掉肥肉的。」(如果爸爸仍不為所動甚至反感,那媽媽該思考的是為何當初自己會選擇這一個人,而不是讓孩子負責)
- 打破自己的原生家庭鏈條
往往這一點是被最多人忽略的。我們會被眼前的關係失衡所困惑,卻忽略了眼前這份失衡的關係,可能源自自己原生家庭中,傳遞給自己的那份心理缺失。
那位支持媽媽吃紅燒肉的爸爸,完全沒意識到自己對母親的依戀和縱容,那個為媽媽咬掉肥肉的孩子同樣也沒意識到自己對母親的依戀和縱容。
正視自己原生家庭所帶來的那份缺失,勇敢承認自己的父母、原生家庭確實給自己帶來了難以磨滅的傷痕印跡,而後才能用更積極的方式面對自己的生活,打破那個傳遞的鏈條。
但承認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傷害,並不是倡導去埋怨甚至報復自己的父母。更多的所倡導的,是面對真實自我。
淅爸有話說:對孩子的教育,任重而道遠。任重,指我們的點滴行為都在影響孩子的成長,我們需要為此而負責;道遠,指的是這份影響是通過時間積累的,而且一旦形成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