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可見文化反諷
《別告訴她》這部電影內地影院臨時撤檔,但其實今年年初就已在聖丹斯電影節上展映。
作為華裔女導演、女編劇王子逸執導的電影,改編自她自己家庭故事。
一個華人家庭的奶奶被診斷癌症,家人選擇向她隱瞞病情,假借一場婚禮的名義讓所有家人回家見奶奶最後一面。
但在紐約長大的碧莉認為奶奶應當有知情權,卻遭到全家的反對。
定居於美國的次子一家準備回國,卻不打算讓碧莉一起回長春,因為怕情感外露的碧莉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而露餡。
但從小與奶奶感情深厚的碧莉卻忍不住回國參加了堂弟的婚禮。
明明是千里迢迢趕赴的一場分別,家人卻非要逼迫碧莉逢迎歡笑,這使得這場婚禮前後處處充滿了荒誕的味道。
碧莉從下飛機那一刻計程車司機們蜂擁而上搶單起,迎面而來的無不都是跨著東西方文化的隔閡。
從碧莉中國文化旁觀者的角度來看處處可見反諷。
在網上廣為流傳的一段尬到飛起的餐桌鏡頭,小姑爭論美國好還是中國好。
留守本土的小姑和定居美國的二嫂唇槍舌劍各執一詞。
但最後在行動上,小姑卻還要執意送兒子去美國,這種言行不一的行為多少令人覺得有些荒唐,然後這樣矛盾的心態在中國卻比比皆是。
酒店的服務人員在大門口念著鏗鏘有力的口號,新人一下台,舞龍舞獅的年輕人和迎賓小姐就躲到了角落忙著休息。
家人都知道奶奶罹患絕症,但除了新婚的堂弟,所有人都或真心或假意地裝出一副高興平和的樣子,仿佛真實誠意愛奶奶、為著這份隱瞞而愧疚不安的只有主人公碧莉一人。
這種反諷藏得很深,包裹在更多更多難以用言語表達的憂傷和不解之下。
它並不出於主人公事不關己的冷漠,而是另一個文化歸來的異鄉人對故土的迷惘——
它更多的來自於主人公久不踏入故土的一種文化休克。
不再是符號式的中國
這部電影早在上映之前就受到了內地影迷的關注,豆瓣評分7.5,1萬多人打分(這個人數對於一部偏冷門的電影來說已然不錯)。
大家紛紛點贊的原因都是其在表現文化差異上的「真實」「客觀」「細膩」——
來自豆瓣
同樣在北美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受到了美國影迷的熱捧。
它以8.8萬美金的票房成績刷新了2019年美國單影城票房記錄,打敗了曾經的衛冕冠軍《復仇者聯盟4》。以至於片方從當初的4家影城,逐步擴展到891家影城。
現在它的爛番茄新鮮度還保持在99%,IMDB評價7.9分。
IMDB
爛番茄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缺乏一種電影技巧,它的畫面也沒有印象中大片的厚重濾鏡,更像是一部有高潮有起伏的紀錄片。
甚至在它之前,我都很少在美國電影里見過這麼真實的中國。
它沒有迎合西方口味去描述一個符號式的中國,沒有上海的摩天大廈,沒有北京的金紅皇城,不是蘇杭,不是雲貴,是長春——
這個日漸凋零、子女紛飛各地的東北城市。
到處大拆大建、如同工地的二三線城市,擠擠挨挨的小區公寓樓,氣味沖鼻的夜市大排檔,裝修豪華又土氣的大酒店,眼睛不離手機螢幕的小侄子,神態疲憊的濃妝女子和大肚腩的中年男人……
既不掩飾,也不貶低,它只是真實。
而剝脫了那些刻意的炫耀或賣慘下的中國,才是這個普通跨國大家庭悲喜劇的最佳背景。
而正是這樣的背景才讓每一個國人有代入感,成為每一個中國家庭都可能會發生的故事。
文化夾縫中的迷茫
電影的中心矛盾就是要不要告訴奶奶她的真實病情。
碧莉從西方文化的角度出發,認為奶奶具有知情權,但是其他家庭成員則認為應該遵循傳統,以隱瞞病情的方式分擔奶奶的負擔。
大伯一再強調不能告訴奶奶病情,碧莉則一再迷惘他們的決定是否正確,但他們誰都說服不了誰。
劇情在這種貫穿始終的矛盾之下來回拉扯,情緒的收和放也最為牽動觀眾的心緒。
但在最後堂弟的婚禮上,反而是定居日本的大伯最早爆發出激烈的情緒,而碧莉則選擇跑到醫院篡改奶奶的病例。
這種巨大的反差到了最後反而讓人覺得順理成章。
大伯出自對母親的愛,碧莉也是,他們的表達方式不同,但這兩個身處地球兩端的家庭終究殊途同歸。
是否要告訴奶奶真相,是電影的明線,但碧莉在兩種文化夾縫中迷茫,始終無法跨過心理障礙,則是暗線。
碧莉三歲前和爺爺奶奶生活在長春,捉蜻蜓過夏天,有很多小夥伴,一夕之間搬到美國人生地不熟,也無法從不善言辭的母親那裡得到精神支持。
到她回國時,爺爺也去世了。
對未來的困惑和恐懼,從未離開過碧莉,奶奶的即將離世,讓她不得不重新經歷一遍過去的苦難,自然地,她也把這種感情投射到奶奶身上。
無法認真地對過去說再見,才是她痛苦的根源之一。
到了電影結束,導演也並沒有交代奶奶如何去世,她只是呈現了這樣一個事實,而沒有去尋求東西方兩種文化的最優解。
或許也沒有最優解,因為選擇告知或是隱瞞,都無法改變奶奶行將離去的現實,也無人能分擔老人的病痛。
在電影的最後,王子逸發了一段自己奶奶的影像,奶奶患癌六年至今健在,這或許也是隱含了主人公對於東方文化的某種溫和認同。
(作者:海棠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fVdmW4BMH2_cNUg30M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