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兒子用父母的遺體,無理為索要一億賠償,巨嬰是可以避免的

2019-11-19     淅爸育兒記

巨嬰,是指有著成年人的生理條件,但是心理仍然停留在幼童水平的成年人,而其最大的特點,是唯我獨尊的全能自戀以及偏執分裂,即所有事情都要依他的準則辦,否則他就會鬧個天翻地覆。

巨嬰,讓父母離世後仍不得安寧

通常我們認為,人若離世之後,與世間所有事情就斷了聯繫,一了百了。但這個準則,顯然不適用於巨嬰群體。

在蘇州,有一個兒子,就做出了十分讓人難以理解的行為:把父母的遺體留在太平間十年,拒絕搬遷。

這個兒子,因為十年前母親生病住院,自己給母親一個暖水袋適用,結果因為自己的不慎而導致母親皮膚燙傷,隨即就開始了作妖---他堅持認為這是一起醫療事故,即便被鑑定這並非事實,他仍要求醫院賠償。而且一開口就是一個億...

當被告上法庭敗訴被執行之後,他仍然認為自己是對的,而且還很「大方」,只要求給他一百萬元了事,他自認為自己也不是不講道理。

這個兒子的行為,就像孩子向父母討要玩具一般,如果父母不給,他就賴在地上大吼大叫,滿地打滾。只不過這次他威脅的人,不是他的父母,而是醫院;而他的底氣,是自己父母的遺體...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整個社會要想正常良好的運轉,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會遵守規則。

就連幾歲的孩子,都知道要遵守規則,比如過馬路不能闖紅燈,但是,很多人即使活到三四十歲、五六十歲、甚至七八十歲,還是沒有學會遵守規則,我們把這群人統稱為社會巨嬰。

巨嬰在孩提時代就已經有跡可循,源自三個技能的缺失

巨嬰之所以招人討厭,是因為他們的思維邏輯,講難聽點,叫「普天之下皆他媽,什麼人都得慣著他寵著他」。

社會巨嬰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出事前,你憑什麼管我?出事後,你為什麼不管我?

總之,全世界都得圍著他轉。巨嬰們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中心!他們想要的東西,你必須得給!他們想要做的事情,你必須得配合!

如果達不到他們想要的結果,他們就會哭鬧,他們只考慮自己,從來不考慮別人,更不考慮後果!

而這一切並不需要等到孩子真正邁出社會就可以顯現,巨嬰的成長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共性:

  • NO.1 以自我為中心

巨嬰做事情都是從自己的意願出發的,很少有從他人的角度考慮的意識。

而對於一個呱呱落地,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孩子而言,他們同樣具備這樣的心理特點,例如只要餓了、尿濕了,他不會管現在在哪裡,現在是幾點,只要不滿足他,那麼他就會用哭聲來摧毀這個世界。

隨著孩子的成長,大約到3歲左右的時候,健康的孩子會因為父母的教育而走出那份與生俱來的自戀,而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會停留在3歲以前的思維模式中。

  • NO.2 缺乏自控力

巨嬰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想做某種令自己快樂的行為時,不懂得等待和忍耐,而是希望立刻獲得滿足。他們不懂得根據環境調整自己的行為,抑制自己的衝動,而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孩子的自控能力也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而巨嬰的自控能力發展水平較為低下。

就如前段時間瘋傳的一個家庭,媽媽不給錢孩子買手機,結果換來了兒子的一頓毒打。

  • NO.3 不懂得社會規範

要成為社會化的人,就要遵守社會規範,但巨嬰沒有這個意識。遵守社會規範也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很明顯,這是因為在孩提時代的時候,缺乏這方面的學習。

我們偶爾可以遇到一些孩子,在班級上視規則如無物,憑自己喜好想走出教室就走出教室,做出種種不合時宜的事情,但他們並不是想違反規則,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有規則的存在,在他的認知里,自己才是主宰。

防範下一個巨嬰的誕生,關鍵在於3歲前媽媽的養育方式

過往我們認為,一個孩子的成長是離不開父親和母親的共同努力的,但在這裡必須說明的是,對於防範巨嬰的誕生,更關鍵的是3歲前媽媽的養育方式,父親在這個階段只是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為什麼會如此?

  • 新生兒與新媽媽的共生心理

對於新生兒(0~6個月)而言,他仍然不能認知自己已經和母親分離成兩個獨立個體了,在他的世界觀里,他和母親是一體共生的。

這個階段,孩子最依戀的人是母親,而父親更多的作用是幫助母親調節心理--一個女性,一夜之間就成為了真正的母親,那份轉變的突然讓很多母親難以迅速調整自己。

在這個過程裡面,支持孩子的人是母親,而支持母親的人是丈夫。

在這個階段,媽媽要給予孩子無限的愛和包容,通過滿足孩子的需求以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幫助孩子適應這個世界。

而這就會讓媽媽對孩子產生了溺愛的心理,這種溺愛是必須的,必要的,合理的。但隨著孩子的成長,媽媽就要走出這種溺愛孩子的養育方式。

  • 6個月~3歲,孩子的關鍵成長期:走出自戀走向自信/自卑

在6個月~3歲的成長曆程中,孩子最需要做的就是逐漸認識到自己和母親是分離的兩個個體,以及從母親的支持和關懷中,獨立探索世界。

在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仍然是自戀甚至自大的,他認為自己無所不能,雖然他逐漸意識到自己已經和母親分離了,但如果母親繼續用溺愛的方式來不斷滿足孩子的需求,那麼他就走不出那份自戀自大。

媽媽需要在這個時段鼓勵孩子去獨立探索,當孩子遭遇挫折時,媽媽能包容他的情緒,並鼓勵他再次挑戰,那麼孩子會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收穫經驗,並且在探索的每一點進步中獲得成就感,最終轉化為自信;

如果孩子遇到挫折,媽媽不斷打擊他,拒絕給他支持和鼓勵,那麼孩子接受不到來自母親的信任和安全感,就會形成「我不行」的自卑心理。

  • 規則意識的培養,從新生兒時期就可以開始

在孩子正式踏入學校、踏出社會之前,家庭就充當著社會的角色,爸爸是爸爸,也是丈夫,同樣也代表著男性這一群體;媽媽是媽媽,也是妻子,同樣也代表著女性這一群體;在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孩子學習著如何與他人相處的規則。

而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在家庭中同樣存在著規則,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從幼兒時期(6個月~3歲)就可以開始培養。

例如培養孩子的生活節奏,但對於新生兒而言,更多的是家長去適應他的生活節奏,去適應他的生存規則,直到6個月齡開始,父母就需要有意識地調整孩子的生活節奏。

孩子會從適應規則中,體驗規則給他帶來的安全感,例如到點了就有食物了,準時準點的飽腹感就是他最初的規則意識。

當孩子從小就被培養出規則意識,那麼往後在踏入學校時,學校的規則就不會讓他感到不舒服,同樣他能在遵守學校規則的過程中,收穫老師、同學、家長的認同和讚美,而不是享受沉溺在自我世界的規則里的那份自戀。

淅爸寄語:巨嬰並非無法避免,但不得不說,已經成年的巨嬰具有不可逆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dxFim4BMH2_cNUggcK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