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油的化學成分 | 南京芳療學校

2020-08-13     聖蒂美國際芳療學校

原標題:精油的化學成分 | 南京芳療學校

就像

建築的構造

游魚的細胞

食物的營養成分

植物油的脂肪酸

每一瓶精油

就像是一片片的積木拼裝而成

它們可以拆開

也可以重新組成一瓶新的精油

——精油化學

  芳香化學是打開芳香療法的秘鑰,這把鑰匙可以揭開芳香療法的神秘面紗。每種精油都是由許多不同的化學分子組成,而這些化學分子間有很大的差異,將精油拆分為化學分子,認識並掌握每種化學分子的藥理作用和功效指向,能有效幫助我們將精油分類, 通過了解每種化學分子的藥理作用、功效指向以及使用禁忌,選出病理所需的對應成分,再重新組合回歸到單方精油甚至是配方配比,這樣的化學學習,將來即使拿到一款從來沒有使用過的精油,也不會無從下手,只要查詢這款精油的成分,就能清楚這款精油的大致作用方向,邏輯的進行配方設計。

精油中的化學成分可以分為:酸、酚、醛、醚、酯、內酯、苯基酯、氧化物、單萜烯、單萜醇、單萜酮、倍半萜烯、倍半萜醇、倍半萜酮等。

  在芳香化學中,異戊二烯是最基礎的結構單位,以上所有的成分都是由異戊二烯:

1.單萜烯monoterpene:當兩個異戊二烯分子結構相遇結合時,就形成了單萜烯。

共性:抗病毒,提神,抗發炎,助消化,止痛,祛痰,利尿,提升免疫力,滋補神經,抗風濕

單方精油:柚皮95%,紅橘95%,野橘95%,冷杉95%,檸檬90%,道格拉斯冷杉80%,萊姆80%,乳香77%,黑胡椒70%,茶樹70%,西伯利亞冷杉70%,蒔蘿65%,馬郁蘭60%,藍艾菊55%,絲柏55%,百里香54%,茴香50%,杜松漿果50%,穗甘松45%,橙花40%,羅馬洋甘菊35%,迷迭香31%,佛手柑30%,綠薄荷30%,苦橙葉28%,牛至25%,玫瑰25%,尤加利24%,薰衣草24%,芫荽24%,薄荷15%,永久花13%,檸檬草9%,生薑8%,小豆蔻6%,沒藥6%,天竺葵5%,香蜂草3%,羅勒2%;

倍半萜烯sesquiterpene:當三個異戊二烯分子結構相遇結合時,就形成了倍半萜烯,比如姜烯。

共性:抗發炎,抗過敏,散熱,降血壓,鎮靜,止痛,抗組織胺

單方精油:古巴香脂90%,生薑90%,雪松80%,沒藥75%,廣藿香63%,黑胡椒60%,依蘭依蘭55%,穗甘松50%,藍艾菊35%,香蜂草35%,杜松漿果30%,茶樹20%,永久花15%,快樂鼠尾草14%,丁香14%,羅馬洋甘菊12%,乳香10%,薄荷10%,百里香8%,薰衣草7%,牛至6%,檸檬草6%,檸檬5%,馬郁蘭5%,綠薄荷5%,岩蘭草4%,迷迭香3%;

三萜烯triterpene:茉莉7%,沒藥7%;

四萜烯tetraterpene:紅橘10%,野橘6%,檸檬4%,柚皮;

小貼士:

單萜烯類具有殺菌、止痛和紅皮(就是讓皮膚變紅、熱)的能力,但如果是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皮膚和黏膜過敏。

2.單萜醇monoterpene alcohols:單萜烯加上羥基-OH就是單萜醇,比如牻牛兒醇。

共性:抗菌,提神,免疫刺激,利尿,強化神經,刺激肝膽,溫和補身

單方精油:芫荽80%,天竺葵70%,玫瑰70%,羅勒65%,薰衣草58%,橙花53%,依蘭依蘭45%,薄荷44%,芫荽葉40%,茶樹40%,苦橙葉36%,快樂鼠尾草20%,迷迭香20%,尤加利19%,生薑19%,茴香16%,檸檬草15%,馬郁蘭15%,百里香14%,生薑11%,乳香10%,綠薄荷10%,絲柏9%,茉莉8%,小豆蔻7%,香蜂草7%,羅馬洋甘菊7%,野橘6%,永久花5%,萊姆4%,天竺葵3%,西伯利亞冷杉,紅橘;

倍半萜醇sesquiterpene alcohols:倍半萜烯加上羥基-OH就是倍半萜醇,比如金合歡醇。

共性:抗過敏,抗菌,殺菌,抗發炎,提神,平衡內分泌腺,促進細胞再生,防止肌膚老化,平衡神經系統,免疫刺激

單方精油:夏威夷檀香98%,印度檀香80%,岩蘭草42%,廣藿香35%,雪松15%,絲柏15%,檸檬草13%,生薑9%,橙花7%,穗甘松7%,茶樹5%,天竺葵3%,玫瑰2%;

雙萜醇diterpenol:茉莉12%,快樂鼠尾草7%,絲柏;

脂肪醇aliphatic alcohol:芫荽葉40%,柚皮;

小貼士:

醇類中最常見的是單貼烯醇,對皮膚而言,單帖烯醇很溫和,具有滋養及補充精力的功能,而且沒有危險性及毒性,許多最具護理功效的化學分子皆可在含醇類的植物精油內發現。

3.酚phenol:苯環的結構很穩定,帶有苯環的芳香化合物一般反應都比較大,當羥基-OH直接連接在苯環上就形成了酚類,比如百里酚。

共性: 強效殺菌,心臟補品,消毒,長期口服有肝毒性,暖身,抗氧化,刺激性高,升血壓,免疫刺激,抗寄生蟲,止痛,促進血液循環,局部麻痹

單方精油:牛至80%,百里香60%,依蘭依蘭10%,桂皮7%,玫瑰4%,永久花,橙花,苦橙葉;

小貼士:

酚類具刺激性,也傷肝,若精油內含高度酚類,或用量太多,或過期使用,即具有高危險性,故僅能少量使用。酚類也是最強的殺菌劑之一,但因具有刺激性,容易引發癲癇症。酚類不但會導致過敏性皮炎,對黏膜組織也有刺激性。

4.醛aldehyde:醛的官能基也是碳基,但是醛和酮的區別在於,酮ketone的兩端都是原子團,醛aldehyde的一端是氫:

共性:氣味強烈,抗菌,抗炎,擴張血管,抗病毒,退燒,增加肌腱韌帶彈性,穿透性強,抗感染,降血壓,鎮靜,擺脫緊張,促消化

單方精油:檸檬草80%,香蜂草60%,芫荽葉50%,萊姆20%,檸檬12%,尤加利8%,野橘8%,天竺葵6%,馬郁蘭6%,沒藥3%,印度檀香3%,柚皮2%,道格拉斯冷杉,橙花,苦橙葉,紅橘;

小貼士:

雖然一般的醛類都有鎮定安撫、抗發炎效果,但含肉桂醛精油和檸檬草精油若不加以稀釋就直接使用,對皮膚會太過刺激,應稀釋後,再做塗抹。

5.芳香醛Phenylpropane:帶有苯環的芳香醛在化學特性上與醛類有些不同,因此單獨列出,比如肉桂醛。

共性:強效殺菌,心臟補品,免疫刺激,抗真菌,抗寄生蟲,抗痙攣,鎮痛,暖身,強身

單方精油:丁香85%,桂皮85%,肉桂50%,道格拉斯冷杉,橙花,穗甘松;

6.酮ketone:酮的官能基是碳基C=O,在結構圖中碳C是可以不寫出的,所以只要看到化學結構圖里有=O也代表是酮類。單萜酮就是單萜烯有一個碳基,比如薄荷酮。

共性:促進細胞形成,皮膚再生,淡化黑色素,強效殺菌,化痰,溶解組織粘液,使人冷靜,補腎,滋補神經

單方精油:綠薄荷70%,迷迭香32%,薄荷25%,沒藥20%,藍艾菊17%,甜茴香15%,羅馬洋甘菊14%,蒔蘿11%,天竺葵8%,香蜂草7%,穗甘松7%,生薑6%,野橘4%,廣藿香3%,薰衣草3%,檸檬草3%,道格拉斯冷杉,茉莉

倍半萜酮sesquiterpene ketone:倍半萜酮就是倍半萜烯帶一個碳基,比如大馬士革酮。

單方精油:岩蘭草22%,柚皮2%;

雙萜酮diketone:永久花20%;

小貼士:

含大劑量酮類的精油,不宜長期使用。

7.醚ether:醚是醇或酚類上的羥基-OH上的氫H被烴基取代的芳香化合物,比如龍艾腦(甲基醚蔞葉酚)。

共性:用過量使人迷幻,強力抗痙攣,提高想像力,平滑肌止痛,興奮劑,助消化

單方精油:茴香80%,羅勒47%,依蘭依蘭15%;

8.氧化物oxide:氧化物也稱之為萜烯環醚,是萜烯烴氧化後形成的環狀醚結構,如1,4桉油醇。

共性:抗發炎,抗過敏,降血壓,散熱,鎮靜,止痛,抗組織胺

單方精油:尤加利72%,迷迭香55%,小豆蔻35%,萊姆22%,百里香15%,茶樹14%,香蜂草11%,薄荷9%,黑胡椒8%,依蘭依蘭7%,羅勒6%,廣藿香5%,檸檬草4%,丁香3%,綠薄荷3%,道格拉斯冷杉,穗甘松

9.酯ester:酯類是酸和醇發生反應而形成的。

共性:抗發炎,抗真菌,抗痙攣,平衡中樞神經,鎮靜,抗黏液,無毒無刺激,容易吸收,止痛,安撫神經,提高血清素,消除緊張

單方精油:樺木99%,冬青90%,快樂鼠尾草75%,羅馬洋甘菊75%,苦橙葉65%,永久花60%,茉莉50%,薰衣草50%,依蘭依蘭50%,小豆蔻40%,西伯利亞冷杉35%,天竺葵30%,橙花25%,羅勒20%,佛手柑20%,道格拉斯冷杉15%,蒔蘿11%,檸檬草11%,薄荷9%,羅勒7%,馬郁蘭7%,香蜂草7%,丁香5%,絲柏5%,檸檬5%,玫瑰5%,牛至4%,綠薄荷4%,野橘3%,側柏;

10.內酯lactone:內酯是由醇與酸類通過脫水反應縮合而成的環狀結構酯,稱之為內酯環。

共性:鎮痛,抗痙攣,刺激皮膚,抗腫瘤,化痰,強效粘液溶解劑

單方精油:薰衣草;

11.香豆素coumarin:香豆素是由苯環與內酯環組成的,比如呋喃香豆素的佛手柑內酯。

共性:抗痙攣,冷卻,放鬆,鎮靜,降血壓,促進血液循環,鬆弛神經,利尿,去水腫,強心,清涼退燒

單方精油:沒藥27%,薄荷8%,薰衣草4%,檸檬3%,羅勒,黑胡椒,柚皮,萊姆,玫瑰,岩蘭草,野橘,香蜂草,苦橙葉,穗甘松;

12.酸acid:

共性:放鬆,心靈減壓,消炎,抗痙攣

單方精油:牛至5%,側柏,黑胡椒、迷迭香,沒藥,穗甘松、百里香、岩蘭草;

13.硫化物sulphide:薄荷。

關於這十幾種化學物質的對於情緒的作用,以下是德國化學家茹絲的蛋模型

單方精油結構效能關係圖,是非常專業而且權威的化學成分特性表示圖,可以看出各種單方精油化學成分之間的化學反應類型及特性關係圖。

人類發現了約3000種功能各異的芳香化合物,化學是深入芳香單方精油世界的敲門磚,讓我們用更多的求知心去開啟這知識的寶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O436XMBeElxlkkaI0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