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標註的科普(一)——公稱尺寸不簡單
在結構設計的行當,與圖紙打交道好幾年,發現在尺寸的基本認知上,各部門之間的認知差異極大。甚至有時候結構工程師本身在尺寸的認知上也有概念模糊的。一直當這是小事,一般即時當面一解釋就結束了。
今天才發現這個事情是大事。因為圖紙作為信息載體在研發/生產/質量/供應商/客戶/三方審核等多個環節間流通。一些很基本的概念,如果沒有普及清楚,將會嚴重影響信息傳遞環節的效率。
決定寫幾篇科普文澄清和解釋下幾個基本的概念,今天是第一篇,不講公差,就講尺寸,講最簡單的部分最基本的部分,講一聽就能明白的東西。
=======================================================
5種不同的尺寸
老規矩看圖說話。上圖中有ABCDE五個試件,分別都標示了一個尺寸20,這個5個20的含義完全不同。
A:公稱尺寸20毫米,公差為默認公差;
B:公稱尺寸20毫米,公差為±0.5毫米;
C:公稱直徑尺寸20毫米,公差為±0.5毫米;
D:參考尺寸,無需測量;
E:理論正確尺寸為20毫米,公差為位置度0.5毫米。
接下來,一條一條詳細解釋下。
使用默認公差的尺寸
A:公稱尺寸20毫米,公差為默認公差。
該試件,長度為20毫米,雖然沒有標註公差,但是的確有公差。
該默認公差一般有三種呈現形式:
第一種是圖紙右上角會增加一個表格狀的默認公差表;
第二種是在技術要求中創建一條說明,例如「未注公差參考ISO2768」,或者更簡單的直接寫一個「未注公差±0.5」;
第三種在圖紙的標題欄里會標註一個ISO2768之類的標準號或者其他未注公差的信息。
這個標註,什麼修飾都沒有,孑然一身,寫法最瀟洒,查詢最麻煩。
使用正負公差的普通尺寸
B:公稱尺寸20毫米,公差為±0.5毫米;
很常見的形狀或者位置尺寸的標註,很容易理解,代表了B試件長度20毫米,公差±0.5毫米。或者是左右端面位置距離為20±0.5毫米,不再贅述。
使用正負公差的直徑尺寸
C:公稱直徑尺寸20毫米,公差為±0.5毫米;
這也是很常見的 孔/軸 形狀尺寸的標註方法,代表C試件為圓柱形,圓柱的直徑為20毫米,公差為±0.5毫米。
無需測量的 參考尺寸
D:參考尺寸,無需測量;
這個尺寸是參考尺寸,一般不帶公差,僅作示意用途。
ASME Y14.5 1.3.24 中參考尺寸的定義
圖紙上帶公差的尺寸,是為告訴所有讀圖的人——請施行相應的管控措施,將形狀或者位置控制在這個尺寸和公差範圍內。
而參考尺寸存在的意義,是提示看圖的人,這裡有個尺寸,是這麼個數值。這樣看圖的人就無需計算或者手動測量樣件去獲得該尺寸。其目的是示意,不是管控。
常見於如下幾種場景:1. 該尺寸已經在其他位置進行過公差標示,此處不再重複標註公差,標成參考尺寸,便於在當前視圖上識讀結構;2. 該尺寸為封閉環,即該處尺寸可以由其他尺寸通過尺寸鏈計算得到,無需再進行重複管控,標出該尺寸,免去換算之苦;3. 該尺寸原本便是無需管控,僅起示意用途,僅僅只是為了幫助讀圖的人建立一個數值概念;4. 其他原因
該尺寸無需測量!無需測量!無需測量!詳情參見《PPAP手冊第四版》,章節2.2.9「全尺寸測量結果」中的聲明。
PPAP手冊 第四版 章節2.2.9
參考尺寸是全宇宙最友好最善良的的尺寸,無需測量,開開心心。不要糾結,就是不需要測量。這個尺寸體現的是結構工程師的善良,不用謝。
理論正確尺寸
E:理論正確尺寸為20毫米,公差為位置度0.5毫米。
尺寸有兩種,一種叫做位置尺寸,一種叫做形狀尺寸。
理論正確尺寸,表示的一定是某個結構特徵的理想位置(理論正確的位置)的信息。例如本例中,表示理論設計中的右端面(理想面)存在於距離A基準面20mm的地方,然後要求 實際右端面 與 理想面的 位置偏差差值在±0.25的公差帶內(0.5是公差帶的總寬度,公差帶本身是對稱分布的即單邊為0.25)。
但是怎麼知道距離A基準面20mm的理想位置在什麼地方呢?尺子量?當然做不到,尺子怎麼量都是有誤差的。這個距離A基準面20mm的理論位置與測量系統的進步密不可分。
以三坐標測量儀為例解釋下,首先測量儀獲得A基準面,然後在電腦上輸入20mm,就能自動建立一個距離A基準面20mm的理想面。這個距離A基準面20mm的位置不再是通過先測量而後確定的位置,是通過鍵盤輸入而設定好的理想位置,徹底告別公差。在這個基礎上,測量儀進一步測量實際的右端面,即可獲得右端面與20mm處的理想面的差值。
理論正確尺寸一般配合位置類的形位公差成對出現。但是也有例外,例如對產品原生特徵的基準不滿意,需要基於原生基準建立一個新基準的時候,理論正確尺寸便會單獨出現,因為新基準不需要進行公差管控,所以可以不標示公差,但是又要告知測量員,這個尺寸和測量相關的,需要輸入電腦用於創建理想位置的基準。而不是像參考尺寸那樣可有可無。
尺寸標註科普(二)——形位公差入門
前篇寫的是公稱尺寸的類型。本篇寫公差。公差主要有兩種形式,正負公差&形位公差。
正負公差,相信大家都熟透了,不再贅述。
下面的內容聚焦形位公差,作為科普文,只講最基礎最簡單的部分,舉最常見的例子,特例不講,後篇有緣再續。
=======================================================
當我們說公差,其實說的是公差帶。公差帶有形狀,有寬度,有方向,有位置。
先建立公差帶,然後直接將公差帶當做通止規,去檢驗實際的幾何特徵是否合格。
形位公差(GD&T),總數量有十幾個,此處不做一一列舉。但是可以明確分成三類,每一類各舉例一個常用的形位公差:
1. 形狀公差:約束幾何要素的形狀偏差,例如平面度
2. 定向(方向)公差:約束幾何要素的形狀偏差、方向偏差,例如平行度
3. 定位(位置)公差:約束幾何要素的形狀偏差,方向偏差,以及位置偏差,例如位置度
一條一條過。
形狀公差--平面度
形狀公差:約束幾何要素的形狀偏差,例如平面度
形狀公差定義了公差帶的形狀和寬度,但是不定義公差帶的方向和位置;公差帶的方向和位置以包絡相應的幾何特徵為目標,可以自由調整。
換言之,這個幾何特徵的形狀受到公差帶的形狀和寬度的約束,幾何特徵的方向朝哪兒不受約束,幾何特徵處於哪個位置也不受形狀公差約束。
定向公差--平行度
定向(方向)公差:約束幾何要素的形狀偏差、方向偏差,例如平行度
方向公差定義了公差帶的形狀和寬度,也定義了公差帶的方向,但是沒有定義公差帶的位置,公差帶的位置以包容相應的幾何特徵為目標自由調整。
換言之,幾何特徵的形狀受到公差帶形狀和寬度約束,方向受相應的基準的方向約束。
,但是幾何特徵處於哪個位置不受方向公差約束。
定位公差--位置度
定位(位置)公差:約束幾何要素的形狀偏差,方向偏差,以及位置偏差,例如位置度
位置公差定義了公差帶的形狀和寬度,定義了公差帶的方向,並與相應的理論正確尺寸結合定義了公差帶的位置。
換言之,位置度公差出現的時候,幾何特徵的形狀,方向,位置都受到了約束。該特徵形狀由公差帶約束,方向由基準的方向進行約束,位置由相應的位置尺寸約束(理論正確尺寸)。
位置度有點特別,需要多說兩句,這裡說到理論正確尺寸+定位公差一起,才能約束幾何特徵的形狀、方向、位置。但是前篇說到理論正確尺寸用於標示基準的時候可以單獨存在,這個是真的脫離定位公差的單獨存在。那麼定位公差能不能單獨存在呢?答案是能。但是定位公差是偽單獨存在,因為定位公差單獨存在時候,一般情況下意味著幾何特徵與相應的基準重合,默認用於表示其位置的理論正確尺寸為0(為什麼是一般情況,因為還有更複雜的情況,不屬於科普範疇,後續有緣再表。)
下圖所示兩個例子,即是理論正確尺寸為0,不標註出來,定位公差「假裝」單獨出現(說起來下圖兩個公差表示的意義是一樣的,此處不做詳解)
同軸度-大軸的軸線距離小軸軸線的距離為0,可以不標註出來
位置度-大軸的軸線距離小軸軸線的距離為0,可以不標註出來
尺寸標註(三)——尺寸標註里的字母圈
前篇已經介紹了公稱尺寸,介紹了公差。讀懂前兩篇,基本上就能把圖紙上的尺寸標註相關的信息讀個七七八八了。
尺寸標註的組成部分里其實還有一個神奇的東西——帶圈的字母。還是老規矩,複雜的不講,講講最簡單易懂的部分。
===============================================================================
字母圈裡成員眾多,其中三個特別著名,分別是:
最大實體尺寸——M圈、延伸公差帶——P圈、非對稱公差帶——U圈。
三個圈圈鎮樓
一個一個過。
最大實體——M圈
最複雜就是M圈。最大實體尺寸,顧名思義,表示在該尺寸下,零部件的材料最多。其本質是為了保證該尺寸標註囊括了所有的可以用於裝配的零件。避免出現零件明明可以互相裝配,但是卻因為不滿足圖紙上的尺寸要求,被當成不合格零件廢棄。
用三張圖解釋下:
首先什麼是最大實體尺寸?
下圖有個樸素的尺寸標註,一個軸零件A和一個帶孔的零件B。
樸素版標註——直徑尺寸
軸的尺寸介於19.5~20毫米之間,很好理解,當軸的尺寸為20毫米的時候,零件A最粗最大最重,材料最多,此時號稱最大實體狀態,20毫米就是軸最大實體尺寸。
孔的尺寸介於20~20.5毫米之間,同理,當孔的尺寸為20毫米的時候,帶孔的零件B的重量最大,材料最多,此時號稱最大實體狀態,20毫米就是孔的最大實體尺寸。
然後沒有M圈的世界存在什麼問題?
下圖是帶上形位公差要求的尺寸標註。以軸零件A為例,包含兩個要求,這兩個要求是相互獨立的,各測各的:
1. 直徑要求在19.5~20之間。
2. 不管直徑是多少,軸線的直線度要求φ0.5以內。
高配版標註——直徑尺寸+直線度要求
這個要求收束過於嚴格。舉個例子,軸a的直徑為φ19.5&直線度φ0.6,自然根據圖紙判定,此時軸a是不合格品。軸b直徑為φ19.6&直線度φ0.5,按照圖紙判定,軸b是合格品。但是實質上,如果使用通止規檢驗兩根軸的話,兩個零件都是可以通過檢驗的,二者在可裝配特性上完全等價,但是軸a被劃為不合格品報報廢掉了。
(擴展:a&b兩個軸的實效尺寸是一樣的,檢具檢驗的就是實效尺寸。實效尺寸=實體尺寸+形狀實際偏差;
實體尺寸是什麼?兩點法測得的尺寸,通俗點,卡尺測量就是兩點法一種。
所以兩軸的實效尺寸分別是φ19.5+φ0.6=φ20.1;以及φ19.6+φ0.5=φ20.1;最大實體實效尺寸=最大實體尺寸+最大形狀偏差。即此軸的最大實體實效尺寸是φ20+φ0.5=φ20.5;因為a&b軸的實體實效尺寸都是φ20.1,小於φ20.5,故而可以通過同樣的檢具檢測,所以都是滿足裝配要求的軸。注意此處出現了一個「實效」與「實體」,不在本文里做科普澄清。看不懂的自行百度解決)
零件B的分析思路同上。
最後為了解決這個實際上零件可用,但是卻因為不符合圖紙標註要求而被廢棄的問題,M圈出現了。
下圖是帶尺寸公差,帶形位公差,帶最大實體要求 的尺寸標註。上圖中的直徑要求和直線度是獨立要求,各測各的。
但是下圖由於M圈的存在,直徑要求和直線度要求不再獨立。以零件A軸為例,解讀如下
1. 直徑要求為19.5~20毫米;
2. 當零件A軸的直徑為20毫米的時候(最大實體尺寸的時候),此時允許軸線的直線度有最大φ0.5的誤差。
豪華版標註——直徑尺寸+直線度要求+最大實體要求
當直徑為φ20毫米的時候,直線度要求為φ0.5;直徑為φ19.5的時候,直線度的最大允許偏差就不是φ0.5了,此時直線度可以允許更大的變差,擴大到φ0.5+0.5=φ1。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如果對配孔一定,軸越細,多彎那麼一點不影響其可裝配性。孔的分析過程同軸。
最後,M圈不是萬能的,因為有時候就是有些特殊場合有特殊要求,需要獨立管控零件的實體尺寸和形狀公差!
延伸公差帶——P圈
前篇說到公差帶有寬度,其實公差帶還有長度。其長度不是向兩端無限延伸的,公差帶的長度是與被測量要素等長的例如下圖,紅色的公差帶除了寬度為0.5,其長度也是有限的,不會向兩端無限延伸,與上端面的被測要素等長。
公差帶默認與被測要素等長
一般情況下,公差帶長度默認與被測要素等長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有我們遇到了一個特殊的問題,就是螺紋連接。如下圖所示。
與被測要素等長的公差帶遇到的困境
於是解決辦法應運而生,就是把公差帶繼續向外延伸,直至覆蓋另一個零件。標註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延伸長度直接標註在P之後,另一種是P和長度分開標註。(懶癌發作,今天盜圖。。原文連結見尾頁百度文庫的連結。後續再補圖。。。)
延伸公差帶的標註方法
非對稱公差帶——U圈
正常情況下,公差帶是默認對稱分布的。例如位置度0.5,表示以理想位置為中心,兩邊各0.25的公差分布。
公差帶默認對稱分布
想要標註非對稱的公差帶怎麼搞?如下圖所示,標註U,表示公差帶不對稱,然後U後的數字表示為材料外側的公差帶寬度。如下圖,公差帶寬度為0.5,但是材料外側允許偏差為0.4,材料內測允許偏差為0.1。
尺寸標註(四)——位置度和基準
圖紙上的尺寸,無外乎形狀尺寸和位置尺寸。顧名思義,用於表示形狀的尺寸,就是形狀尺寸,用於表達位置關係的尺寸,就是位置尺寸。標註的目的是為了向別人傳達設計意圖,所以自己看得明白標註是顯然不夠的,必須保證別人能看明白,所謂圖是畫給別人看的(認真臉)。
======================================================
本篇介紹的主題是如何清楚地表達位置尺寸。
介紹幾種經典的位置尺寸場景:
直男攻城獅的設計意圖
上圖表達應該很清楚,軸孔中心到邊界的位置尺寸為20±0.5。看起來清楚明白。
其實不然,請想像一下當檢驗員妹子拿到圖的時候,她肯定也能一眼理解該尺寸是個什麼意思。但是當她開始著手測量這個尺寸的時候,她犯了難,因為她不知道怎麼正確的放置這個零件。
檢驗員妹子的疑惑
因為對於檢驗員妹子來說,放到檢測台上的時候,這個零件有六個平面(圖示ABC是其中三种放置方式,其餘自行腦補)可以用於擺放。該用哪個面呢?此時檢驗員妹子會:
A) 隨緣放置法
B) 自行觀察,選定一個表面質量較好的平面進行放置
C) 主動給你打電話咨(吐)詢(槽)
以上選項說明該尺寸標註不夠清楚,導致檢驗員妹子心中充滿疑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主動亮明基準。
明確放置基準(憑本事拒絕檢驗員妹子給你打騷擾電話)
(但是日常不標這麼細緻好像也沒問題啊?對頭,因為現在加工精度大幅提高,各面精度都挺高,隨緣法問題不大。但是運氣這個東西,不保險)
一根筋的攻城獅的設計意圖
上圖中,毫無疑問,表示軸孔的中心線到邊界的位置為20±0.5。
試想檢驗員妹子,此時忙得焦頭爛額,拿到這個圖,仔細一看,又是一臉懵逼。
多個要素重合,無法區分
請問此時她會:
A)僅僅測量A孔到邊界距離
B)僅僅測量B孔到邊界距離
C)A&B的公共軸線到邊界距離
D)先測量A孔到邊界距離,再測量B孔到邊界距離,選填一個尺寸到報告上
E)先測量A孔到邊界距離,再測量B孔到邊界距離,兩個尺寸一起填到報告上
F)給你電話詢(吐)問(槽)
不用我再多說,明顯該尺寸表達的不夠清楚,導致檢驗員妹子看不明白圖紙。此時為了更清楚的表達設計意圖,可以採用位置度,對單個特徵進行精確打擊。可以標註成下圖:
小孔到邊界的位置尺寸為20±0.5
或者是下圖(圓形公差帶和正負公差帶的區別):
如果有兩個維度的尺寸限制,建議標註成圓形公差帶
仔細一看,突然發現A)圖中的位置度沒有基準?!對,這個就是謎的地方。請仔細看看A圖,該圖中的位置度雖然無基準,但是卻完全不妨礙檢驗員識讀測量要素,所以沒了就沒了。雖然這種標註省事,但是容易破壞良好的標註習慣,因此不建議該標註方式,僅作分享。
B圖表示端面為定位特徵,即裝配的時候首先要求對齊端面,要求此時孔的位置不能跑偏;C圖表示孔為定位特徵,即裝配的時候首先要求對齊特徵,然後要求此時端面特徵不能跑偏,各有側重。
公差包括尺寸公差,幾何公差。尺寸公差主要限要素的尺寸大小,幾何公差限制要素的位置、方向和形狀以及輪廓。
- 什麼是尺寸,有幾種尺寸,尺寸公差,尺寸公差怎麼標註、尺寸公差的數值怎麼得到
尺寸是什麼、包括哪些
2.
什麼是尺寸公差、怎麼標註、數值怎麼確定
- 幾何公差
幾何公差限制實際被測要素的形狀、位置和方向以及輪廓。
幾何公差項目和公差帶的形狀、位置等
幾何公差的一標註
- 形狀公差
- 方向公差
- 位置公差
- 輪廓要素
- 成組要素
- 跳動公差
- 幾何公差設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