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出土一批竹簡,上面記載的古文字,揭穿4000年前的騙局

2020-10-18     趣說歷史觀

原標題:馬王堆出土一批竹簡,上面記載的古文字,揭穿4000年前的騙局

你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欺騙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時間內欺騙一部分的人,但你絕不可能在所有的時間欺騙所有的人。 ——林肯

眾所諸知,《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由西漢太史令司馬遷編撰。既然是人寫的,那就難免有錯漏。於是就有人思考,是否我們現在所學習到的歷史,卻並非是當時發生的真相呢?

但我們畢竟無法回到古代親眼見證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故而只可從各種古時候遺留下來的史書、文物、古蹟等等進行參考不斷校正。而「二十四史」作為歷朝歷代官方訂正的史書,更在史學家的研究中站了重大分量。

但即便「二十四史」也無法完全詳盡正確,歷史的研究就是不斷發現與訂正的過程。比如在1972年陸續開發現世的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就出土了一枚「利蒼印章」,此印章是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之印,在《史記》與《漢書》中均有記載。

但查證《史記》與《漢書》後發現,在史記中,「利蒼」被記為「利倉」,但當時「蒼」和「倉」之間的區別並不大,二者之間可以通用。但《漢書》卻記載為「黎朱蒼」,這就與「利蒼」二字相去較遠了。

雖然這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謬誤,但人們還是將目光放在馬王堆了。而隨後又出土了一批竹簡,專家對比之後,發現竹簡所記之事與《竹書紀年》居然有很高的貼合度。再加上「利蒼」印章的影響,使人們將目光都放到這本名不見經傳的《竹書紀年》去了。

《竹書紀年》是由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與魏國史官先後編寫完善而成。在公元279年(或281年)時被盜墓賊挖掘而出,全書記載了從五帝到戰國共一千多年的歷史。其中就不乏一些讓我們大跌眼鏡的記載。

在我們的印象中,堯、舜、禹都是上古時代的賢人能君,不同於後世皇權的世襲制度,他們採用的皇權交接制度是禪讓制,看重的不是血脈、宗族、輩分之類的東西,而是一個人的品行和能力。正因為這種制度,讓三位帝王給我們留下的最大標籤就是「先賢」。

但《竹書紀年》中卻並非如此記載,而且其中一些文字更是令人瞠目結舌。書中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堯即位後德行有失,被舜囚禁了起來,甚至還「復偃塞丹朱」,這裡面提到的「丹朱」是堯的兒子,舜把堯關起來之後,還不讓堯的兒子去見他。

也就是說,堯舜之間的本來和平的禪讓,變成了舜的奪權。舜發動了一場政變,將堯囚禁之後才取得王權,甚至還使父子不得相見,導致一場骨肉分離的悲劇。這與儒家曾誇讚的五帝之間任人唯賢的說法大相逕庭。

此外,還有記載,說當年伊尹謀權篡位,將皇帝太甲流放,而太甲想方設法逃出生天后,又回去殺了伊尹成功奪權。而我們聽到過更多的版本是,伊尹讓品行不端的太甲在桐宮悔過,後來伊尹又將皇位還給了已脫胎換骨的伊尹。這兩個版本之間,又出現了極大的分歧。

而這4000多年前的真相已經無法親自考證,兩種說法究竟要聽誰的呢?後來經過史學家的再三查證。發現《竹書紀年》雖然比之《史記》還要早出現兩百年,更加貼近五帝的時代,但《竹書紀年》在被盜墓者開掘出土之後,又於宋朝時經過了原本流失、重新收集、編排、整理和修訂。

這讓《竹書紀年》的可信度大大降低,故而在綜合各種史料資料之下, 依然還是「二十四史」等正史更加具備可信度。但這也告訴我們,歷史並不只是一個死水潭子永遠不變,而是在不斷地修訂校正補充,不斷地發展之中的。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歷史的學習和研究中去,我們終會越來越貼近過去的真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CPOOHUBd8y1i3sJEv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