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的漢代人口大遷移——強幹弱枝的緣起

2019-07-03     考古軍中馬前卒

今天各地的人口流動都比較普遍,我們對於遷移居住不再覺得有什麼奇怪的。可是在古代並非如此,如果沒有特別的原因,占人口大多數的老百姓一般不會改變籍貫,尤其大多數農民往往是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一輩子也離不開自己所在的縣。

即便如此,在西漢時還出現過一段維持了150多年的大型人口遷移工程,其牽扯地域之廣、影響人口之多,都堪稱空前。另外,這一工程的興起、發展乃至衰落,與西漢的興衰竟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楚漢戰爭剛剛結束時,西漢的都城還位於洛陽,並不是位於關中的咸陽或者長安。這一方面是由於劉邦集團的重要骨幹大多是關東人士,人心思故土;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受到秦末戰爭和楚漢戰爭的影響,關中地區人口較少、宮室殘破,不適宜作為都城所在。

不過在戍卒婁敬與謀臣張良等人的建議下,劉邦還是覺得遷都長安,以圖長治久安。家雖然搬來了,但是關中人口缺少的狀態並沒有改變,人口少,生產力就上不去,大量因為戰亂撂荒的土地無人耕種,所生產的糧食自然也就難以供應一個龐大的朝廷。

比這個還麻煩的是,關中周圍還有重大的威脅。首先是來自於關東地區的六國舊貴族。秦的統一沒有徹底消滅六國舊貴族,也沒有熄滅六國人復國之心。雖然在秦末和楚漢戰爭中,這股勢力深受打擊,但是,西漢的建立,仍然是伴隨著帶有濃厚綏靖或者懷柔意味的分封制,異性諸侯王們對於劉氏政權貌合神離,一些殘存的六國舊貴族也還在蠢蠢欲動。

而後是來自於北方的異族威脅。秦始皇時期,派遣蒙恬率軍北征匈奴,占據了河南地(河套地區),在這裡設置雲中、九原兩郡。可是在秦末戰爭中,兩郡廢棄,匈奴人捲土重來,重新占領河南地。這樣一來對都城長安的威脅就比較大了。匈奴騎兵行軍速度快,誇張一點說,就是「輕騎一日一夕可以至」。在西漢前期,這個威脅的確一直存在,直到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遣衛青出擊,才收復了河南地,真正解除了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強幹弱枝」這一思路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對於整個帝國而言,京畿地區就是干,而其他的周邊郡國則是枝。皇帝一定要讓干足夠強大,才能有效地維持統治。在郡國並行體制下,各個諸侯國是半獨立的,有自己的獨立官僚班子和軍隊,朝廷能夠控制的關中和周鄰郡縣的面積難以遽然擴大。那麼最現實的做法,就是搶人口

可是跟關東搶人,總要有個理由吧?在當時,搶人跟搶糧、搶錢、搶兵幾乎是劃等號的。關東的諸侯王們,哪會坐視朝廷來搶?還是在婁敬的建議下,漢高祖劉邦直接動用自己的權力和威信,從關東遷徙了一大批舊貴族和大姓到關中,總數有十幾萬人,其中最主要的是來自於齊國和出國的大族,即昭、屈、景、懷、田五姓。

但這種簡單粗暴式的遷移不能頻繁地搞,否則很容易引發關東諸侯們的不滿和反抗。還得想一個名正言順又能經常實施的方案才好。劉邦居然想到了一個重要的「老師」——秦始皇。(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umCRGwB8g2yegNDLxK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