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中,由於責任不同,家庭成員分工也不同。
中國式家庭中,通常父親肩負著家庭的經濟支撐,也正正是如此,經濟壓力迫使父親們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因此,能陪伴孩子的時間並不多。
但有父親陪伴的孩子,遠比只有母親陪伴的孩子幸福,他們對父親的認同感更強,而同時,也會給父親遠超想像的回報。
這不,下面這個孩子,就證明了這點:爸爸多陪孩子,好處莫逆啊!
在一次婚禮上,小男孩當起了花童為新人獻上祝福,而主持人自然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希望逗逗孩子,增強一下婚禮的喜慶氣氛。
主持人問小男孩:「新娘漂亮嗎?」
小男孩果斷地回答道:「漂亮!」
當然,這只是一個開始,主持人開始給孩子「下套」,隨即問道:
「那你想不想要一個漂亮的新娘?」
誰知孩子語出驚人!
孩子毫不猶豫地說道:「我想要兩個!」
孩子的話逗笑了全場親友,但也引起了大家的疑惑:為什麼要兩個?這孩子這麼貪心嗎?
主持人同樣有這樣的疑惑,看熱鬧不怕事大,便讓孩子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兩個新娘。
小男孩接下來的話,讓爸爸高興壞了:
「一個給我自己」
「一個給我爸爸!」
這下可好,全場親友笑個人仰馬翻,這孩子太會說話了!
孩子的話,估計爸爸聽到要樂開花,而媽媽估摸著就在心裡衡量回家要怎麼藤條燜豬肉了。
通過現象看本質,孩子的話雖然好笑,卻也側面證明了孩子和父親的親子關係非常和諧。
對於男孩子的成長來說,父親的角色尤為重要。
在孩子3歲的時候,他們會進入俄狄浦斯戀母期,一方面,他會過於依賴異性父母,另一方面,他會對同性父母缺乏敬畏並與之疏遠。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孩子還會發展出一系列問題,譬如只結交異性朋友而難以融入同性的圈子,甚至還可能會發展成同性戀。
讓男孩度過俄狄浦斯戀母期,父親的陪伴教育非常重要。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論,3~6歲是「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說法就是,男孩會出現戀母傾向且嫉妒父親,女孩會出現戀父傾向且嫉妒母親,他們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與異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關係。
那麼父親應該怎麼幫助兒子順利度過俄狄浦斯戀母期,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人呢?
- 尊重母親
尊重自己的妻子,向孩子展示身為一個男人,應該怎麼樣對待異性,對待妻子。
如果父親在孩子面前不尊重孩子的母親,甚至詆毀母親,那麼孩子也會跟著鄙視自己的母親。而在步出社會之前,母親就代表著女性群體,孩子對母親不尊重,往後自然也不會懂得如何尊重女性。
- 用行動告訴孩子,自己最愛的人是母親
三歲前,孩子沒有性別意識。一般情況下,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與媽媽的關係最親密。但從三歲左右開始,孩子有了性別意識,會越來越渴望與異性父母親密,在約五歲的時候,這一願望達到頂峰。
如果父母的關係穩定而和諧,那麼孩子這種欲親近異性父母的渴望就會逐漸下降,並最終表現得與同性父母更親近。
- 好父親,並不需要多成功
在孩子眼裡,父親都是非常強大的存在,是無所不能的超人。但許多父親認為,只有事業上成功的男人,才算是好父親。
3~6歲的孩子,他們沒有什麼外部評價體系,他們不在乎擁有太多的物質條件,也不會拿這些東西去衡量父母的價值。
就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喜歡與別的孩子比較物質條件,那也一定是父母教給他們的。
- 嘗試讓孩子追趕到自己
在中國式家庭裡面,父親往往認為自己是家中的權威,被孩子打敗這樣的事情,會被這樣的父親認為是屈辱。
實際上,處於俄狄浦斯期的男孩子們,都下意識里自以為比爸爸更出色。如果爸爸不夠強,這種幻覺就不會引發太大的問題。但如果爸爸實際上非常強大,那麼這種幻覺的破滅就會帶來很大痛苦。
俄狄浦斯期是性別認同的關鍵期。只有在這個階段,男孩承認自己不如父親,然後以模仿父親的方式實現對男性的認同,從而具備男性的性別意識,才是最自然的。如果這個任務要放到六歲以後甚至青春期才去做,而父親又恰好是一個非常強大的人,做兒子的就會感到無比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