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是部超出很多人預期的電影。
不管是主角演技的提升、導演對情緒的細膩處理、還是引人深思的校園暴力題材,上映以來都好評不斷。
前提是,如果沒有突然冒出來的「融梗」爭議,給電影蒙上一層陰影的話。
抄襲還是融梗?批評聲「煞風景」
上映僅5天,年度話題之作《少年的你》票房已經將近7億。
同時,很多人被易烊千璽和周冬雨感動得痛哭流涕,剛剛去影評網站打高分的觀眾,卻在被回懟「你們都是抄襲幫凶」、「看電影的人都會有報應」的時候,都一臉懵圈了。
要了解爭議始末,還得從原著作者玖月晞的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說起。
早在2016年,《少年的你,如此美麗》在晉江連載時,就被爆出部分情節借鑑了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現身》等作品,而頗受爭議。
網友製作的《少年的你,如此美麗》與《嫌疑人X的現身》內容比對調色盤
甚至身為晉江文學城當年的王牌作者之一,玖月晞本人也有「融梗小天后」的外號,很多晉江老用戶都有所耳聞。
在這裡,首先要強調一下「抄襲」與「融梗」的不同。
抄襲在法律中,是一種嚴重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根據《圖書期刊保護試行條例實施細則》第十五條:文學作品引用非詩詞類作品超過2500字或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即可定義為抄襲。
而融梗,則顯得更加「高明」一些。指的是表面上雖然沒有明顯的文字複製粘貼,卻在關鍵情節或人物設定上借用了他人精妙設計的梗。
比如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就被指——
主角一明一暗的設定和「總有一天,我們會光明正大走在大街上」的台詞,借鑑了《白夜行》;頂罪情節來自《嫌棄人X的獻身》;「被逼接吻」的一幕,融梗日本電影《告白》等等。
圖片僅為撞《嫌疑人x的獻身》部分
雖然對作者本人而言,是靈感來源還是故意抄梗,自己心裡肯定是有數的。
對於「創作受到影響」這一點,玖月晞自己也是承認的:「我一直以為成為經典的東西是可以拿來寫的,這是我的誤區」。
但旁觀者們在「受影響算不算抄襲」上,就見仁見智了。
根本原因在於:抄襲有一定標準和規則可以參考,但融梗則存在很大的「灰色地帶」。
當年因為玖月晞,晉江還發起過一場轟轟烈烈的討論,很多作者都親自下場掐得腥風血雨,最後以官方發帖修改抄襲判定規則而告終。
這在批評者眼中,這成了「晉江包庇玖月晞」的鐵證。多位對處理結果不滿的作者怒而封筆,著名寫手丁墨還在微博上怒懟:
「一個文核心梗就那麼多,哪個憑真本事寫文的人不清楚?融梗抄梗的情況,法律不一定判,但我堅決抵制。」
雖然《少年的你》的導演曾國祥在採訪中明確表示過,自己「看過一遍之後,就沒再碰那個書(原著)了」,電影里大部分橋段都是重新寫的;
雖然電影里最有社會影響力的校園暴力元素,其實也和融梗沒有關係。
但頂著「改編爭議作品」名號的《少年的你》,還是被一片抵制。今年六月份突然宣布撤檔時,就有人因此叫好;
而豆瓣的一星差評原因,更是罕見地和演技、電影本身的邏輯情節沒有關係,都紛紛指向了「融梗」。
「融梗」小說拍成的電影有原罪嗎?
影視作品之間的撞梗、致敬等案例也屢見不鮮。
比如文牧野的《我不是藥神》人物主線和部分情節都與《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相似。
諾蘭的《盜夢空間》的多維夢境傳說就是致敬了今敏的《紅辣椒》。
去年香港金像獎《無雙》和經典犯罪電影《非常嫌疑人》從打火機推進劇情到嫌疑人回憶展開故事都是一樣的。
張藝謀《英雄》的敘事架構跟黑澤明的《羅生門》幾乎一致,去年的《影》也是和黑澤明的《影子武士》從替身概念到幾處轉折都很類似。
縱觀中國觀眾反抄襲的歷史,影視作品改編有侵權嫌疑的原著,並因此連坐挨罵的情況也不是頭一回了。
最能成為話題的點就是在社交網絡還沒那麼發達的年代,郭敬明和於正每出一部新片,「抄襲犯也能靠拍電影圈錢」的罵聲便會隨之而來;
而近兩年最轟動的一次,當屬2017年電視劇和電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接連上映的時候。
在那之前,關於其原著小說《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涉嫌抄襲大風刮過的《桃花債》的指責,就已經在網絡上發酵很久了,到處都是調色盤和逐字逐句的抄襲證據。
而上映後,不管是作者唐七本人,還是每一位參演了影視作品的演員,都又一次受到了群嘲。
當時電影版《三生》的製片人委屈地表示,自己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的版權,「如果最後這個小說被證實為抄襲的話,其實我們出品方也是受害者。」
但鑒於錘原著小說的料實在太多,更因為電影質量和演技缺乏說服力,《三生》系列還是一直被釘在了恥辱柱上。
但這並不意味著,片子拍得好就不會被嘲了。
反而越是質量好的影視作品,在因為原著嫌疑被罵的時候,越讓觀眾為之遺憾。
比如三生風波之後, 「娛樂資本論」就曾總結過當時涉嫌原著抄襲的IP,其中不乏很多口碑之作。
而鬧得最凶的,當屬著名作家匪我思存發微博,手撕流瀲紫的《甄嬛傳》完全套用了自己小說《冷月如霜》的故事架構。
眾所周知,電視劇《甄嬛傳》無論是國民性、演員演技、還是捧角能力都沒得說,唯一給人留下的把柄便是原著問題:
「明明能拍好的,為什麼非要找她的小說翻拍呢?」
當時又恰好趕上流瀲紫另一部作品《如懿傳》開拍,看到周迅、辛芷蕾等一眾實力派演員的名單,大家就更矛盾了。
有人認為版權責任分割,原著和影視作品應該分開看待;同時也有人覺得「你拍了就是縱容抄襲」、「幫作家數錢」。
從結果上看,一方面,抄襲的「黑點」似乎並未影響超級IP的改編和變現;
另一方面,從《甄嬛傳》主演孫儷和陳建斌的微博下,至今都有「抄襲劇演員」的指責就能看出——
這些作品看似贏得了票房和口碑,可事實上卻被永遠地貼上了「抄襲劇」、「融梗片」的標籤,不得翻身。
因此,「該不該批評出演『問題作品』的明星」也成了討論的熱點。
有人翻出了職業明星經紀人@曾鵬宇,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抄襲風波時的發言:
「原著的爭議網上已經有很多。如果藝人真的不知道,那只能說明團隊沒有做功課;如果知道了還接,那如今尷尬的局面也是逃不掉的。」
他還曾透露,當年玖月晞另外一部被指「融梗」的大IP《他知道風從哪裡來》準備開拍時,製作團隊本來是想找陳坤來飾演男主的。
陳坤本人看了劇本後也非常感興趣,直到通過粉絲和查資料知道了作品有抄襲嫌疑,便果斷拒絕了對方的高價邀約。
很多網友藉此稱讚陳坤愛護羽毛,從而反證很多演員在接戲時沒有做好功課、分辨能力差,演完挨罵也是「活該」。
標準何在?「裁判」缺位
說起來,要求投資方和演員拒絕「抄襲小說」,當然不能只靠「明星的道德自律」,總得有些可信的證據。
但在法院判決書下來之前,任何有關「是否抄襲」的判定,又都只停留在了圍觀網友和讀者的嘴裡。
定性文學作品是否侵權,本就是件需要舉證方付出無數精力和財力,都不一定能勝訴的事情。
比如被扒抄襲了200多本書的《錦繡未央》,在2016年11月被11位作家聯名起訴。光是權利作品和侵權作品的網絡版本和實體版本構成的對比證據,就有超過2000萬字。
《錦繡未央》侵權案開庭時提交證據的現場畫面
如此宏大的工作量,導致直到2019年5月,《錦繡未央》案才迎來了第一個結果,至今還有十多起案子待判。
更別提「融梗」,這個尚不存在於中國法律體系中的「罪狀」,有多難判定了。
比如看完《少年的你》,有網友說自己只看過一遍《白夜行》就覺得像,但也有「東野圭吾十級學者」說自己沒看出來;
《少年的你》片方@侯小強回應「融梗」爭議時,附上的朋友圈截圖
再比如,周冬雨和易烊千璽剃頭那段情節。有人說也是抄東野圭吾,但也有人說是為了紀念片尾曲的創作者已故女星盧凱彤。
因為被質疑抄的都是情節橋段,而不是段落表述。
法律沒有明確評判「融梗」的標準和尺度,也沒有一個權威中立的第三方協調。
導致「鑒抄」這個事幾乎靠的全是民間自發,「裁判」的角色也只能由每一個讀者擔任。
而當網友樸素的正義感噴薄而出,難免還摻雜著基於主觀感受、私人喜好預設的立場,就造成類似的爭議越來越多。
「覺得眼熟,有我喜歡的某某小說的既視感。」
「怎麼我喜歡的明星演得就是抄襲劇,你的牆頭演融梗劇就不該挨罵嗎?」
前陣子,另外一部大熱劇《陳情令》的原著小說作者墨香銅臭,就陷入了類似的「融梗」風波;
再往前,有人說《獅子王》融梗《哈姆雷特》「王子復仇記」的內核,
甚至,還有帖子說《小歡喜》融梗韓劇《請回答1988》,理由是:「有角色天天思念過世的母親,有角色被查出腫瘤,幾個主角住在同一個街區/小區」等等。
類似爭議的出現其實是種必然。
畢竟在裁判缺位的無奈現狀下,對於「抄沒抄」的判斷,每個人的尺度都是不一樣的。
甚至很多從業者的尺度會比非從業者大,因為他們親身參與了創作過程,知道母命題就那麼多,有時候撞梗也不是作者故意的。
尤其是如今網文規模常常是幾百萬字起步,所以很多人做調色盤對比的時候,就得先自己提煉兩篇作品的精華,然後有了「強行鑒抄」的嫌疑。
比如,今天流傳很廣的這張圖——
《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和《葫蘆娃》都是「七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但能說《葫蘆娃》的作者融梗格林兄弟嗎?
這導致在對原創判定和保護都不完善的環境里,「融梗爭論」中的正反兩方註定是自說自話的。
原創作家的讀者投訴無門,甚至東野圭吾還是個外國人。於是粉絲就算看著情節眼熟,也不知道誰能管。
只能去導演、明星、甚至是每一個為電影而流淚的普通觀眾微博底下泄憤:「你就是幫凶!」
但帶著「周末找個樂子」的心態進電影院的觀眾更覺得自己無辜:「憑什麼夸一兩句電影就要挨罵?」
於是,又開始了新一輪的互相攻訐。
「我就想好好看個電影,結果出來一群聖母教育我說支持電影就是在縱容抄襲」、「支持你們維權,但我沒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吧?」
「全民網警」的鑒融梗大戰中,有出於正義感為原創者憤而不平的主動發聲;
也有隻輸出情緒不講道理,帶著目的性一桿子打倒一片的故意為之。
畢竟你我都不是標準的制定者,我們都只是呼籲標準的人。
罵歸罵,爭歸爭,可誰都追問不了、也無人能回答:「有著如此爭議的作品們,究竟是如何順利出版且紅火多年的?」
只能任由情緒失焦之後,親眼看著「抄襲」與「合理引用」中的灰色地帶愈加深不見底,給鑽空子之人的空間也愈加寬大。
內容已獲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獨家授權,禁止二次轉載。
別讓口水淹沒了問題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