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走出很久未出的大門,天高雲淡,白色的太陽光通過綠樹成蔭,灑在步道和身上。正月里的梅花、早櫻和玉蘭,早已被春風喚醒了。
尋常日子,是心靈大廈將傾時的壓過來的秤砣,一茶一飯,是危苦困頓中的定心丸。
」
作者 | 喬伊西
除夕這天,我把水仙花從陽台抱回,找到個禮品包裝上剩下的中國結拴上了。家門口的巨大龍燈、貓和老鼠等等所費不貲的彩燈,在黑暗中荒蕪。小時候我對人造的張燈結彩和喜氣洋洋感到俗不可耐,隨著年紀漸長,尤其今年,理解了春節這中國人古往今來努力做的「表面功」,跟聖誕節一樣,功在事外。除夕前,就算只是給父母門口,擦擦洗洗,換一副也差不多的新春聯,我也暗自盼望,這一年他們進出時眉梢上沾些得意。
這十幾天裡雖坐家中,我的世界卻時刻被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力量拉扯著。曾經參與過多次天災人禍報道,但這一次的情感濃度我卻從未經歷,滿滿地,堵得胸口發悶。
也另有一根拽住我的力量。年初五,在成都落地被隔離的武漢弟弟給我發來他的好吃好喝;年初八,大學同學姨媽所在的湖北省中醫院,因為三聯在行動小組的幫助得到了300幅護目鏡;年初九,小區物業幫助被隔離的湖北鄰居解決了生活問題;大年十四,那隻因為謠言被扔下樓折斷四肢的貓,度過了手術危險期開始排便。這為數不多的幾根稻草,使我的心不至潰散。
真正的日常,仍須繼續。
年初十凌晨正刷新聞,地震突然發生,輕微但並不短暫的晃動中,我看著身邊安穩如山的X貓,它斜眼看過來,仍帶對主人的鄙夷。我本才喝了點威士忌,它賊頭賊腦來湊,不知是不是舔了,現在也露出上頭的樣子。X貓作為一隻土橘,總明目張胆的饞酒,用酒精噴過的鞋子也要舔。可就在那個瞬間,這個胖傢伙仿佛一隻秤砣,使我心安。該做的,想做的,我都做了。對得起今天了。
我有一秒覺得,依仗人力若不能為,聽天由命也不為恥。震後一小時內,四川人又發揮了段子精神,變著花樣逗樂朋友圈。在新聞滿天飛的焦灼中,「不嚴肅」這個貶義的指責失效了。川話自嘲「簪翎子」,意思是管不住自己頭上的嘚瑟。想著刀馬旦頭上抖動的雉雞翎毛,我難得輕鬆,竟久違的笑著睡著了。
第二天出了些烘烘太陽,「不去晃晃嗎?」愛人對著樓下的河畔,竟然提議。他可是早早把高鐵票退掉,早早拿到口罩,並一直認為大考驗還沒來到的人。我們走出很久未出的大門,向河邊走去,天高雲淡,白色的太陽光通過綠樹成蔭,灑在步道和身上,本來還聊著新聞的我們,不由自主,被飛翔的白鷺擾亂了話頭,被太陽曬舒活了骨頭。
路上的紅梅,竟然已經快開謝了,玉蘭都挺立起來。春節是成都的花期,正月里的梅花、早櫻和玉蘭,早已被春風喚醒了。散步回家來,婆婆送來的菜里,她炒的回鍋肉仍是漂亮的「燈展窩」,另幾根碧綠的生蒜苗,囑我炒時再放。即使操持一個小小的家,也有自己的原則。
我不覺精神為之一振,泡了杯成都人最喜歡的茉莉花茶。記得看《野葫蘆引》第二部《東藏記》時,描寫了許多轟炸時的大西南。《炸不垮的臘梅花》是雲南的女兒寫給身在北平,已拒降自盡的父親的信。信里著意提到自家土屋在一小片臘梅樹之中。還掛著孩子書法的豬圈上的房子毀於炮火,教授緊緊抱住來之不易的物理器材被埋廢墟,忠於職守的小黑馬被孩子無奈放棄,女兒賣掉最後一副傳家寶耳墜救命。
只有臘梅花,明明沒人在意,卻開的惹眼。仿佛那絲縷若有還無的香味,飄散在這封烽火家書,焦土和血腥味似乎已不覺得。女兒仍教孩子們吹簫,「吹出新時調,不是趨時,而是新的自己。無論怎樣的艱難,逃難、轟炸、疾病……我們都會戰勝,然後脫出一個新的自己。」
我鍾愛宗璞寫的生死攸關之下的普通中國人。躲空襲警報時,數學老師講費馬和歷史老師講《太極圖說》,先生們的聲音有力碰撞,學生們聽得笑起來。為了躲避轟炸進入地道,帶了小貓的孩子受到村民的訓斥,說貓叫會引起敵機的注意,孩子緊緊抱著小貓。城裡人一起逃入山林,小販們挑著擔子,在溪邊賣茶賣吃,雞豆粉的香氣散開,有人吸溜溜地喝起來。
尋常日子,是心靈大廈將傾時的壓過來的秤砣,一茶一飯,是危苦困頓中的定心丸。艱難時期,我們都應已愧於接受全然利他的偉大的英雄。銘記「為眾抱薪者」,卻共感於更多,「毋以善小而不為」的普通人。「生計」,生生不息,才給社會裡更廣泛的普通人,留下了活路。
今年春節,過完了。
(圖源:視覺中國)
春日遲遲。我們註定將要度過一場難忘的春天。可能你的生活「被迫」變得單調,所幸桌邊尚有茶聊以慰藉。
如那杯於心悸過後飲下的福州七窨茉莉花茶,歷經「伺花—篩花—窨制—通花—起花—高溫烘乾(復火)—退火七日再窨」漫長蟄伏而成,所耗工序的核心卻在於「做減法」,只保留下茶與花最為精華的部分——由自然深處而來積蓄力量。
在清減的日子裡,守住那些關於生活本真的期待,靜默喝茶、讀書冥想、適量運動、感受久違的獨處時間。值此時刻,「三聯愛茶」將陪你「以茶的方式」回歸日常。泡開一壺福州茉莉花,輕吹甘甜茶湯入喉,那久久念想的春日微風,拂動在心尖。
春日綻放「福州經典茉莉花茶」
-輕按圖片和「三聯愛茶」一起喝茶-
+9.9限量換購三聯生活周刊《武漢現場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