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物語
畢沙羅的父親是法國猶太商人,指望子承父業,在畢沙羅11歲時被送往巴黎學習,17歲回家經商,但他傾心繪畫,不得不在22歲時棄商從藝。他自己說「割斷了我同資產階級生活的關係」,又來到巴黎進入丹麥畫家麥爾的畫室學畫,並在藝術學校短期學習,但他更重要的是在畫室之外學習。1855年初到巴黎的年輕人遇上了萬國博覽會,浩如煙海的美術名作令他陶醉,更令他激動的是柯羅的風景畫,從此傾心風景寫生。他曾拜訪過柯羅,接受大師的指點和忠告,他70年代的作品深受柯羅影響。畢沙羅十分好學,善於汲取同時代其他畫家的長處並融於自己的藝術創造之中。米勒、庫爾貝和杜米埃的風格都曾在他的畫中出現過,這使柯羅說他不專一。在以後的年代中,儘管他還是不斷追隨他喜愛的大師、畫家和朋友們而改變自己的畫風,但莫奈對他的影響卻是決定性的。1871年因戰亂逃往英國結識了莫奈,從此決定了他們的事業終生連在一起,他們志同道合,互相促進。他生性隨和,太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易受別人影響,但他具有大畫家的氣質和功力,終歸沒有失掉自己。
卡米耶·畢沙羅
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法國印象派大師,生於安的列斯群島的聖托馬斯島,1903年於巴黎去世。
在他去世前一年,遠在塔希提島的高更寫道:「他是我的老師。」在他去世後三年,「現代繪畫之父」塞尚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錄中恭敬地簽上「保羅·塞尚,畢沙羅的學生」。
卡米耶·畢沙羅,在印象派諸位大師中,畢沙羅是惟一一個參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覽的畫家,可謂最堅定的印象派藝術大師。畢沙羅是始終如一的印象派畫家,是印象派的先驅,有印象派「米勒」之稱。
《畢沙羅藝術書簡》
節選
不失掉
所感覺到的
第一印象
不要根據規矩、原則來作畫,
只畫你所觀察到和感覺到的,
要放開手腳果斷地畫,
最好不要失掉
你所感覺到的第一印象。
在自然面前不要拘束,
必須大膽,
可能會冒著被表象欺騙
和犯錯誤的風險。
畫家必須來到
唯一的老師——自然面前,
她是永遠
可以請教的一位老師。
畫出事物
本質的性情
尋找適合你氣質的那類自然。
觀察母題應更多地從造型的色彩角度,
而不是從素描角度。
不用強調便已經很清晰的結構就沒必要強調它。
精確的素描總有些枯燥,
並且妨礙對總體印象的把握,
也影響所有的感覺。
不要過於細心地刻畫對象的輪廓,
素描關係常常是靠適當的色調和色彩的筆觸。
總的說來,最大的困難不是局部地畫輪廓,
而是畫內在的東西,
畫出事物本質的性情,
用所有手段來表達它,
而不是為技巧犯愁。
一個避免死板
的好方法
你以自己的思維,
通過記憶,
重畫你之前作為參照的素描。
開始會有困難,
但漸漸地,
你會驚訝於記住人物造型是如此容易。
說來奇怪,
你在記憶里觀察到的更有力,
比你直接觀察模特畫出來的更接近本體。
這也是一個避免死板的好方法。
給大兒子的
繪畫建議
1883年7月25日,
畢沙羅在寫給大兒子畫家
呂西安的信中
這樣說:
你必須習慣於
在瞬間的閃光中看到整體效果,
而且馬上找出它的特徵;
你還要不斷地提高自己,
認真地處理
有固定輪廓的較大事物,
就像你開始作畫一樣。
畫每一件事物,
畫一切東西,
是有好處的。
如果訓練到
能看到一棵真正的樹,
你就知道怎麼畫出人體。
專業化是沒有必要的,
這是藝術的消亡。
藝術上的要求
完全與工業化的要求相反。
印象主義的稱謂
1874年4月15日,
畢沙羅等人組織的
獨立畫家協會首次展覽時,
被一位批評家嘲諷為
「印象主義」,
畫家們都不喜歡
「印象主義」這個名字,
但畢沙羅卻告訴他們說:
難道這不是我們的畫嗎?
我們畫的不是印象嗎?
除此之外,
我們還能怎麼稱呼自己呢?
我記得第一次
被領進柯羅的畫室時,
他就告訴我:
繆斯就在樹林裡。
我所畫的就是
伴隨著我的感受所看到的印象。
我們都是印象主義者,
那麼,
就讓我們把這個名稱
看作是榮譽的標記吧。
左拉初評畢沙羅
法國自然主義作家
埃米爾·左拉曾在
《時事畫刊》上寫道:
還沒有畫家能像畢沙羅那樣
誠心誠意、一絲不苟。
他是敢於正視自然的
自然主義畫家之一。
而且他的油畫依然保持一種
頗有特色的個性,
畫面和諧又宏大。
它們的確是獨出心裁
……
這裡的獨創性是富有人情味的
……
在此,
你能聆聽到大地的呼吸,
想像到森林生長時的力量。
畢沙羅作品欣賞
「漢辰藝術APP」隸屬於 漢辰文化發展集團 旗下專業藝術傳播平台。專注推廣中國藝術名家,作品賞析、展示交易、視頻教學、抵押融資,以漢辰投資集團的金融基因,打造最權威的藝術品投資交流平台與在線藝術教學平台。
更多內容關注公眾號
點擊菜單「作品賞析」即可收看
主編:雪松
責編:謝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