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庭教育:當一個好父親的基礎,是先成為一個好丈夫

2019-11-09     淅爸育兒記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愛情結晶,但在家庭裡面,尤其是中國式家庭,帶孩子多數被認為是媽媽的事情,進而一些喪偶式育兒、詐屍式育兒事件頻頻刷屏。

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們傳統文化中,主張男主外女主內的思維使然,另一個方面,則是因為工作壓力日劇,而家一直被我們描繪成休息的地方所致,讓許多寶爸認為在家帶孩子是一件十分輕鬆的事情。

事實上,一個健康幸福的家庭,永遠離不開夫妻同心協力,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同樣離不開父母的共同付出。

有一位寶爸,就充分地詮釋了這一點。

有了孩子以後,他經常會做力量訓練,而他的訓練動作,讓人一看就覺得怪異:

只見她穿著潮流的模樣,卻始終抱著兩個槓鈴球,以怪異的姿勢保持了半個多小時的站立。

旁人都覺得這種訓練方式不可思議,這到底是要練哪一部分的肌肉?

但畫面一轉,大家就紛紛為他的訓練方式點贊:

原來他模擬的,是日常生活中抱娃的動作,例如在超市購物的時候,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提著一罐食用油。

這恰恰是寶媽們經常會遇到的問題,一手帶娃,一手購置生活用品。

這位父親完美詮釋了一個奶爸的自我修養,更是詮釋了一個丈夫應該如何關愛自己的妻子。

在健康幸福的家庭里,必然是以夫妻關係為第一順位的,只有爸爸呵護媽媽,媽媽關心爸爸,孩子才能安心做自己。

爸爸在教育孩子時,起間接作用

新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母親對於孩子未來的情感方式和生活的幸福是起決定作用的。

三歲之前,父愛可以不存在,爸爸的作用只是支持媽媽,給媽媽安全感,而不是直接發揮作用。但是,中國人的產假只是給媽媽一個身體恢復的時間,中國家庭中的老人又習慣把孩子從媽媽身邊「搶走」,社會與家庭一起製造了母親與孩子的分離。

在一個有男權傾向的社會,媽媽作為外來者進入一個家庭是孤立無援的,爸爸把自己的父母放在第一位,兒女放在第二位,情感上,媽媽永遠是最末位的。

當母親有了兒子,她便將自己對丈夫的慾望轉移到兒子身上,兒子總是害怕被母親的愛所吞沒,於是便有抗爭,抗爭的結果是,將逃離媽媽的慾望轉移到自己老婆身上。

從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妻子是合法的性伴侶,男人對眾所周知的性愛有羞恥感,因為這令他想到對母親的情慾。所以,很多男人會在妻子之外找另外一個女人來談情說愛。

這樣,被丟在家裡的妻子、一個缺愛的媽媽所生的孩子裡,男孩會與來自母親的情慾糾纏,而女孩,則容易成為媽媽「被討厭的內在小女孩」的投射對象。

通常我們第一個愛上的都是自己的媽媽,如果與媽媽的親子關係構築得不好,成年之後,就很難處理好與另一半的親密關係。

童年的內心模式在成年就會呈現出來,這樣就形成一個輪迴。

構建孩子健康成長的穩定家庭環境,從父親關愛母親開始

家庭是傳遞愛的載體,從父母傳給孩子,再由孩子向下傳遞。不過,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應是親子關係,而是夫妻關係。

對此,國內知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形容說,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關係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那麼這個家庭就會穩如磐石。

而同時,孩子從觀察父母的相處模式中,獲得以下三個認知:

  1. 如何與異性相處;
  2. 父親/母親應該是怎麼樣的;
  3. 男人/女人應該是怎麼樣的;
  4. 夫妻間應該是怎麼樣合作的;

由此同樣可見,父母間和諧的關係模式,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認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做好一個好父親的基礎,是先做好一個好丈夫。

  • 父親要意識到,自己已經與原生家庭分離

戀愛是與家庭分離的最後一步,是一個人獨立的階段性標誌。

在中國式大家庭中,許多父親、丈夫認識不到這一點,始終以自己的父母為重,進而忽略自己的妻子、孩子,形成了戀母的關係模式,與原生家庭不離不棄。

這會讓作為「外來者」的妻子,倍感難受。

所以,成立自己的家庭後,丈夫要意識到自己已經與原生家庭形成了分離,陪伴自己走過下半身的是自己的妻子,而不是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孩子。

  • 不要把權力規則帶回家,讓珍惜成家庭主旋律

一個人的關係可以分成兩部分:個人領域和社會領域。

個人領域包括配偶、親人、知己,最典型的是家;社會領域包括同事、同學、同鄉等,最典型的是工作。

工作中的規則是權力,其運作機制是競爭與合作、控制與征服。

家中的規則是珍惜,能抵達珍惜的途徑是理解和接受。

如果不明白工作與家的分野,而將權力規則帶回家,那就形成一種「權力的污染」,會引出很多問題。

如何避免將權力規則帶回家呢?

第一,要有明確的意識,將工作和家分開。告訴自己,這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對待。

第二,不要把工作作風帶回家。可以在家繼續工作,但不要將工作的氣氛帶回家。

第三,保持整個家庭系統的平等。在工作中,必然會有領導。但在現代家庭中,在解決問題時,要有「一家之主」。但在溝通中,應該相互尊重。

第四,讓珍惜成為家庭主旋律。工作中,處理的主要是利益,目標是解決問題;家庭中,處理的主要是感受,目的是相互理解與接受。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接受,就多一分溫暖,家就更像一個家。

  • 不要只用物質來彌補自己的缺失,要用行動

許多丈夫,會選擇用物質來堵住妻子叨旭的嘴,就像處理自己的工作一樣。

例如,當孩子感冒了,爸爸並不是呵護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而是直接請看護,好讓妻子解放,更重要的是讓自己不捲入這種耗費時間精力但是卻沒有直接收益的事情上。

要知道家就是「婆婆媽媽」的地方。家之所以溫暖,主要就是因為家裡的成員「婆婆媽媽」,能理解並體貼彼此那些瑣細的感受。

所以父親們、丈夫們,請用行動去支持自己的妻子,陪伴自己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親人,需要的是關愛,而不僅僅是良好的物質生活。

淅爸有話說:孩子確實會更親近母親,也確實需要多親近母親,但並不代表父親就毫無作用可言,成為一個好父親的基礎,就是成為一個好丈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oFSVW4BMH2_cNUgxUW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