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了又夏,秋上眉梢。經過春的孕育和夏的生長,萬物在這個季節臻於至善至美。秋雖不像春那般明艷動人,也不似夏如此的熱情似火,卻多了一份從容、淡定和優雅。
君可見,「清溪流過碧山頭,空山澄鮮一色秋」?君可聞,「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君可知,「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淒涼」?一抹淡淡的憂思,一絲鹹鹹的鄉愁,一種擲地有聲的悲壯,一份看盡繁華的滄桑,盡在這無邊無際的秋里了。
比起北國秋的大氣磅礴,南方的秋,顯得未免有些小家子氣了。我的家鄉武穴地處地圖中部,因此秋來得要短些、輕些、也清些。特別是現在,時間已接近九月初,秋也只是在早晨和夜半一晃而過。來時無處尋影蹤,去時秋夢了無痕。初秋的淡,在齒間留有餘香。她詼諧地挑逗著每寸皮膚,卻也恰到好處地欲言又止。
秋有色,天空凈如空明。若得閒,尋得一處清靜之地,或是山中寺院,或是花房畫廊,或是鄉村茅舍,或是亭台樓閣外,外有小橋流水;最重要的是視野開闊處便有一方田地或幾畝修竹。植物色調變化的韻律,就這樣輕易地透露了季節的奧秘。翠綠,蔥黃,金黃,橘黃乃至枯黃是時令的橫向延伸,琵琶古箏長蕭至二胡是心境的外在拓展。秋風加晚霞,樂曲配綠茶,悄悄揚起的秋意在空氣里慢慢蔓延。雖不為山野道人,暫時洗滌一下心靈的污垢,遠離瑣事的喧囂也好。且品一品這漸行漸近的秋吧!
中國古代唐詩宋詞對「秋色」的描述得更為貼切。唐代詩人劉禹錫《望洞庭》里這樣描述:「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宋代范仲淹的《蘇幕遮》里寫道:「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翠」意為「青、綠、碧」之類的顏色且色調鮮明。杜甫的《絕句》早把「翠」字展現得淋漓盡致。「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很顯然,這裡的「翠」指是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萌發生機時的新綠。前兩首中的「翠」截然不同,應該是接近深綠又帶有些淺黃的顏色。五代時期的《秋山晚翠圖》用蒼勁自然,直爽而粗放的線條更好地展現了松的「翠」。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館。
秋有味,粗嘗起來是豐收的香甜。細細咀嚼卻夾有別離的苦澀。古語說,「月滿則虧」「物極必反」就是這個道理。世間萬物到了秋天,發展到最飽滿的狀態同時,枯竭的源頭也由此而生。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吟唱秋的詩篇不計其數,而其中悲秋傷秋的更是難以計算。看來,對於秋味的苦澀古人早已深入骨髓。
即使如此,仍舊動搖不了秋在四季里的地位。美而不艷,柔而不作,嬌而不媚,悲而不哀。秋,依然是最美最美童話的開始;依然是最深最深相思的結點;依然是我願意在這裡等待時光落盡的緣由。
看萬山紅遍,層林浸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走過金黃的麥穗,踏過厚厚的銀杏,穿過微涼的秋雨,請在最美的秋里等我。在那裡,趕赴一場四季的盛宴。
消息來源:武穴文聯 作者:查穎(武穴市花橋小學)
版權歸原著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