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動不動就說自己「濕氣重」。
一有點類似症狀,比如說,渾身睏乏、頭暈無力、舌苔厚膩、大便黏糊等,就很容易對號入座。
特別是有些廣告還說「濕氣是萬病之源」,大家就更嚇得魂不附體了。
實際上,濕氣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誇張。
本期小薇特地採訪了: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 傅開龍副主任,希望讓大家對濕氣有更加客觀的了解。
中醫方面:濕氣是一種以沉重、粘膩感為特徵的疾病
從傳統中醫來說,濕氣作為一種致病因素,在導致人體產生疾病時,容易出現以下特質:
這是由於濕屬中醫陰邪範疇,常損傷人體正氣,並阻礙氣血正常運行從而使人出現乏力、倦怠感。
「濕氣」還分為2種:
外濕:
這種多是因為外界環境引起的,比如說氣候潮濕、居處潮濕、水中作業等。
可能會出現頭脹胸悶、身重而痛、發熱乏力、關節酸楚沉重、活動不利等症狀。
內濕:
這種多是飲食不節引起的,比如吃了太多高糖高脂肪肉類或生冷蔬果,或本來身體就脾胃不足,運化不利,導致濕氣內生。
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痛、胸悶脘痞、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噁心嘔吐、浮腫尿少等症狀。
西醫方面:沒有「濕氣」一說
濕氣屬於中醫診斷,西醫沒有這種疾病。
可以認為是因為冷濕環境和進食不良導致消化系統病變或是外周機體病變等。
根據大家所說的「濕氣重」出現症狀,可以定位到一些系統的疾病上:
我們經常聽人說:
「睡前洗澡會得濕氣」
「天天洗頭會得濕氣」
感覺人只要碰水,就會有濕氣
實際上這些說法一點都不準確!
中醫方面:我們前面也說了,「濕氣」分外濕內濕,外濕確實和「水」有一定關係。
外濕
即長期處於潮濕的環境中,如住在氣候潮濕的地區,居處潮濕(如住在1樓)、長期水中作業等情況,外界濕邪侵襲人體,確實會引起人體「濕氣過剩」。
但是發生外濕的情況,一般是長期持續,多個因素綜合影響的,不是說,碰水就會有濕氣。
內濕
多是因為自己本身脾胃功能不足,在此基礎上還進食大量油膩,生冷的食物,導致水液代謝紊亂。
所以,大家更要注意的是保護脾胃功能和控制飲食。
西醫方面:本來就不存在「濕氣」的概念,至於能不能碰水這件事,要落實到具體的疾病。
健康人群根本不存在什麼碰水禁忌。
因為碰水導致出現什麼疾病或症狀,比如說,很多人洗頭後會出現偏頭痛。
而原有疾病的人群,要根據情況碰水。
比如皮膚病人群,在病發期間,就不適宜頻繁過度清潔皮膚,這樣會導致疾病更加嚴重。
不少祛濕廣告都說:
濕氣是萬病之源,肥胖、便秘、關節炎、婦科炎症,各種富貴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都是濕氣引起的,甚至連精神狀態也會被濕氣影響。
中醫方面:不必過分擔心,也不用過度祛濕。
濕氣確實對人體影響很廣,但不是什麼窮凶極惡的病,主要是因為脾胃運化功能不行導致的。(註:中醫講的脾胃其實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指的是整個消化系統,並不只是脾和胃兩個器官。)
脾胃主要作用是「主運化」,輸送人體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以及運化水液。脾胃虛弱就會導致消化功能減退,水濕瀦留,出現各種疾病或者症狀。
所以從中醫角度來說,只要能維持脾胃正常運轉,讓體液有序循環,就不用過分擔心「濕氣」這回事,更不必過分祛濕。
西醫方面:有病治病,別說那些虛的。
所有疾病的進程都是有跡可循的,都需要結合症狀判斷,並進行一定的醫學檢查,不能籠統得歸結為都是「濕氣」引起的,更不存在什麼萬病之源。
小薇總結:
相信大家,看完文章,都對「濕氣」有了一定了解。雖然關於「濕氣」,它存不存在,會發生什麼影響,以及治療方式,中西醫都有不同的觀點,
但無論在中醫還是西醫方面,濕氣都不能具象指代某一種疾病,更應該是受外部環境(如季節、病毒等)影響,或是人體身體細胞代謝率下降和循環功能不佳,而導致出現的疾病症狀。
更重要的是,不要把濕氣妖魔化,它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可怕,大家不必因為一點症狀就對號入座,還是要因人、因病制宜!
還有一點補充,無論從預防「濕氣」,還是預防「疾病」的角度,中西醫都是一致的,那就是:
1、健康飲食
2、有效運動
最後,小薇想說本文的目的不是為了挑起什麼爭端,而是希望通過客觀的敘述,從不同的角度讓大家更好地了解所謂「濕氣」。
如果你還有什麼疑問,或是對「濕氣」有更深的理解,都歡迎在下方留言,一起討論。
如果覺得本文有用
記得點贊、關注,
分享給更多的人哦~
—健康之路特邀醫生—
版權聲明:本文為健康之路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