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 數九第一天
12月22日,即農曆冬月十二(星期二),我們迎來了今年的冬至。它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直射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天達到最短,夜間最長。冬至為「三九」的第一天,冬至的到來意味著凜冬已至。
節氣形成於我國春秋時代,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節氣,古時候他們將「五天」稱為「一候」,因為每個節氣有15天左右,所以他們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地回升。傳說中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為陰,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冬至是整個節氣循環的開端,象徵一元復始。如今冬已至此,春尚遠否?
節氣起源於我國黃河流域,我國地處北半球,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北京的白晝時間僅有9個多小時。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雖然光照時間少,但是冬至不是最冷的一天,它只是最冷的開始。這是因為冬至之後,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是溫度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於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 到了「三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冬至和清明一樣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冬至又稱冬節、交冬。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貴賤,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那冬至為什麼吃餃子呢?相傳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天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家鄉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就地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在我國的北方,也有冬至吃混沌這一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冬至在歷史上的周朝是新年,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在南方地區這一天則有吃湯圓、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現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具體地說,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髮,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充分說明在這一天前後進補最為適宜。冬季氣溫過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等物質的分解,產生更多的能量,以適應機體的需要。因此,應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同時,寒冷也影響人的泌尿系統,促使排尿增加,較多的鈉、鉀、鈣等無機鹽隨尿排出,因此要補充相應的食物。在多吃蔬菜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動物內臟、瘦肉類、魚類、蛋類等食品。還可多吃甲魚、羊肉、桂圓、荔枝、胡桃肉等食品,這些食品味道鮮美,富含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不僅能補充因寒冷而過度消耗的熱量,還能益氣養血,對身體虛弱者尤為適宜。
冬至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被確定了,從殷周到秦朝,都以冬至為歲首。周朝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家家團聚,歡度節日,其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宋朝以後,冬至是祭祀祖宗的日子,人們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拜節。歷代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福氣。我們當代人應該感恩留下這悠久傳統文化的先輩們,並把這些文化發揚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