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理學:孩子,為何情願走向網貸,也不向爸媽開口

2019-08-11     淅爸育兒記

根據騰訊科技一份不同地域近8000名高校學生的調查問卷表明,有過網絡貸款行為的高校學生占到總比例的超21%,按2015年全國在校大學生人數同比推斷,約有近850萬大學生使用過網絡貸款,可見學生們的貸款需求何其旺盛。

網貸讓人深惡痛絕,其中之最,莫過於學生家長。但我們是否考慮過,孩子們陷入網貸的困境,父母有難辭其咎的責任?

01 孩子,你為何要找網貸要錢?

高校大學生一般來說都是為什麼而接觸網絡貸款?

同樣來自騰訊科技的調查顯示:

62.2%的大學生利用網絡分期貸款購買數碼設備,遊玩、衣物、餐飲等所占比例是30.5%,用於其他的是22%(註:該項調查為多選,故而合併總和超過100%)

這些數據把矛頭指向了各項消費產品,但只要細心點我們就能發現,這些支出完全是一般家庭可以支撐的。

真正需要了解的,是隱藏在這些購買慾下的心理動機

02 大學生網貸的心理動機

單從表面而言,這些接觸網貸的大學生是那麼的「虛榮」,但為何他們不選擇「啃老」呢?

這裡面涉及到以下幾個心理動機:

  • 模仿成人行為--財政自由

通常我們認為,18歲之後就度過了青春期,從法律上而言也具備了民事、刑事的負責條件。因此往往忽略了,他們仍然是孩子,仍然在進行自己學業的途中。

這就造就了一個讓孩子們非常尷尬的情況:他已經獨立成人,但他並具備父母般賺錢的能力。

為了證明自己已經獨立,他們模仿成人的行為,其中父母看起來能自由支配自己財政的能力,被他們視若珍寶。

其心理原則是:我有錢了,我可以自由支配金錢了,我在財政上也像我的父母一樣了。

  • 自尊使然,過得體面

在中國式教育中,我們往往會過度強調學業的重要性:有好學業,就有好未來,就是成功的標準。

這讓許多大學生處於不容許自己不體面的狀態中,他們不能辜負父母的期望,考上了大學,就必須得活得「精彩」,否則就會被判定為失敗。

活得「精彩」的最直接展現方式,就是:我有錢,過得體面。

  • 過度自信

一些孩子認為借幾千塊,很快就能還上,「以我的能力,一定可以還上」。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在不合規網貸中,各種套路致等著他們往裡面踩,幾千塊的本金,瞬間就可以變成幾萬、十幾萬。

馮先生的女兒,三年前借了幾千塊,三年間還了8萬多都還沒還完,最後在21歲最燦爛的時刻,選擇從17樓跳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 攀比心理

大學裡面的攀比,已經不再是兒童時期那一雙名牌球鞋,已經晉升到從電子產品、甚至於奢侈品的攀比。

大學是半個社會,此話不假。在這半個社會裡面,孩子需要學會吸引異性,需要學會與同性相處,需要接觸諸如學生會等的職位攀登。

這些需求,無不刺激著孩子發憤圖強,敢為人先,但他們的方式,卻很可能是錯誤的。

03 大學生網貸之預防

事實上,要預防大學生網貸,父母是可以提前給孩子打好「預防針」的,有以下建議:

  • 提前給予孩子財政自由

提前讓孩子接觸金錢並非壞事,反而把「控制金錢」有意無意的包裝成大人的權力,會讓孩子的好奇心激增。

從孩子開始學習貨幣開始,家長就可以有意的加入這方面的訓練,讓孩子品嘗到掌控金錢的滋味,也讓孩子學會如何掌控金錢。

  • 別提前讓孩子負上家庭經濟責任

盲目追求「窮養」並非一件好事。

一些家庭會和孩子「哭窮」,不管是真的經濟拮据還是作為藉口希望激勵孩子,但事實上,作為孩子他並不需要為家庭的經濟負責,家庭的經濟條件如何不是一個孩子應該負的責任。

孩子是會心疼父母的,當真的以為父母的經濟很拮据,天性使然,他們會選擇不給家裡增添經濟負擔,甚至希望提前輟學打工給家裡「開源節流」。

如調查數據顯示,他們絕大多數的網貸消費,一般家庭都可以支撐,只是出於不給家庭增加經濟負擔的心理,他們選擇「自己扛」。

  • 允許合理啃老

啃老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啃老的孩子,需要面臨道德和輿論的批判。

事實上,鐵了心啃老的孩子不在乎輿論和道德,他們眼裡只有自己,也不會認為自己有錯誤真正苦的,是那些懂事的孩子。

以現在的生活壓力,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要求他們自己承當房租、交通、生活費用實在是太過勉強。

《就業藍皮書: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調查顯示,2017屆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月收入為4317元。其中,本科院校2017屆畢業生的月收入為4774元,高職高專院校2017屆畢業生的月收入為3860元。

從畢業到自立,需要一個緩衝期,在畢業後,孩子們仍然需要父母一定程度上的經濟支持。

允許孩子合理啃老,給孩子一個合理緩衝期。

淅爸有話說:財政自由,不應該被包裝成父母的權力,適度的引導,比起單方面的堵塞要有效得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X-gAm0BJleJMoPMND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