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瀏覽資訊時看到一條新聞,說12月30日中午12點,王一博個人第三支單曲《無感》上線網易雲音樂,上線20分鐘銷量超600萬張,10小時48分鐘銷量超1000萬張,總銷售額超3000萬元,成為銷量最快破千萬的數字單曲!
對於我這個一向對歌壇不感興趣的人來說,當時我一看到這個消息比較懵。
王一博是誰?
我是真不知道,而且壓根就沒聽說過這個名字。粉絲們不要噴我,我是真不知道,這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
上一次我對歌曲銷量有所認識還是幾個月前的周杰倫歌曲銷量,好像也是破了幾千萬,上了新聞。因為我對歌曲一向不怎麼關注,所以具體數據也不記得,只是當時感嘆現在真是知識經濟了,歌手賺錢是真容易了。
於是看到王一博這個新聞,我不由得聯想:難道我們國家又出了一個實力派歌手?
所以我想搜下這個歌聽聽,但是一看還要付費3元錢?
我猶豫了,沒辦法,窮啊!於是我決定先看下大家評論再決定是不是付費。
結果一搜才發現,原來這是又是一次粉絲的瘋狂買單行為。
粉絲們在新歌出來後迅速的把豆瓣評分刷到接近10分。10分是啥意思大家可能沒意識,超過9分就是神曲了,像黃霑的《滄海一聲笑》9.1分、李宗盛的《山丘》9.5分。知道10分啥意思了不?王一博的實力肯定達不到10分的程度,要是有這實力不早就出名了?顯然這10分是粉絲們刷的。豆瓣也很快發現了粉絲們的瘋狂行為,結果豆瓣的刷分機制深夜開啟,清空了同一時間集中大量刷高分的新號,最後評分一度跌至最低2.0分。
其實粉絲的瘋狂這兩年我們已經司空見慣了。
比如之前鹿晗跟一個郵筒合照後,迅速成了網紅打卡景點,然後一群粉絲全國各地飛去排隊跟郵筒合影。
還有王俊凱過生日時,全球led霸屏,甚至美國洛杉磯的好萊塢上空,都有5架飛機在天空送上生日祝福18次,每次5到7分鐘。
是不是狂拽酷炫吊炸天?粉絲就是這麼牛,你不服也得跪下唱征服。
為什麼人們喜歡追星呢?
對於像我一樣的普通人來說,顯然無法理解粉絲們的瘋狂行為。不惜貸款借錢都要給自己喜歡的明星各種打榜,人家拍個郵筒你也去合影?這是正常人能幹的事?因此普通人無法理解粉絲為什麼會有這麼不理智的瘋狂行為。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這不是一個個體行為。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這種瘋狂的粉絲。當年邁克傑遜開演唱會時,很多女粉絲因為喊的太瘋狂而缺氧,導致才開場幾分鐘就暈倒了好幾個。
所以我們今天不討論粉絲行為的對錯,是不是有病,腦殘,我們只分析下此類行為出現的原因。
我們可以觀察下,追星的往往都是年輕人,特別是青春期的女孩子居多,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追星的人越來越少。基本30以後追星的就很少了。
那麼為什麼青少年特別喜歡追星呢?其實這跟青少年的自我價值缺失有關。
人的成長是一個從全能到自信的過程。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時,我們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兒童在自己的內心為自己的將來描繪了一副圖景,在圖景中他幾乎等同於上帝。——心理學家阿德勒。
如果我們觀察下孩子,我們會發現小孩子特別好勝,而且即使輸了,他們也不承認自己的失敗。因此我們會看到孩子輸不起。他們會通過耍賴、作弊等手段來保證自己贏。萬一他們輸了,就會又哭又鬧,堅決不承認自己輸。這正是因為兒童早期的全能認知在作怪,他們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所以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
這種全能感對於人的成長有好處,可以促使孩子們勇於冒險,大膽嘗試,從而儘快的使自己適應環境,保證自己生存下來。假如孩子失去了這種全能認知,他們什麼都不敢做、不敢嘗試,那麼他們怎麼能快速的接收新的知識、適應新的環境?所以,早期的全能認知對於兒童的成長是有利的。
但是隨著兒童的成長,接觸到的人和物越來越多,相互之間對比競爭的加劇,這種全能會感逐漸喪失。特別是在青春期,孩子會特別敏感,他們能清楚的意識到身上的那些缺點,比如身材矮小、臉上長個雀斑、皮膚黝黑等等,因此孩子會對自我評價特別低。
根據2002年來自美國的Richard Robins及其同事對超過30萬名的9-90歲個體的總體自尊進行的調查,發現男性和女性的自尊都在9-20歲時有明顯的下降,而後再從成年早期到65歲,又會逐漸恢復和增加。
也就是說,青春期的孩子對自我的評價是最低,會過於貶低自我價值。然後過了青春期,自我評價才又會回升。
但問題是不論任何年齡階段,人們對於追求優秀卓越的心是不變的,都希望讓自己顯得厲害,從而獲得別人的的尊重。不管你是在兒童時期,還是耄耋之年,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優秀的,是卓越的,是獨一無二的。那既然不能從自己身上獲得這種價值感,青春期的孩子就只能藉助外物來包裝自己,讓自己顯得很優秀很突出來。
藉助外物為什麼非要藉助明星呢?怎麼不藉助那些大科學家呢?
這就要怪我們媒體了。因為孩子們追星實際是在為了獲得價值認可,只有大多數人都認可的價值才算價值。你隨便找一個人來說他具有哪些優秀的品質,但別人又不知道,當然也就不認可,崇拜這樣的人沒有何意義?因此孩子們就只能尋找那些曝光率比較高的、而又看起來比較完美的個體了。誰的曝光率高?誰看起來更完美?當然是明星了。
因此孩子們開始追星,以此來把自己跟明星綁在一起,以此來標榜自己,好像自己也擁有那些明星的盛世美艷、絕世才華、優秀品質。這種心態其實就跟家裡有一個厲害的親戚,出去提起來,自己臉上也感覺特別有光一樣。
那為什麼自我評價在青春期達到最低,然後又轉而開始回升了呢?也就是說為什麼青春期後人們開始不追星了呢?
我們可以從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中找到答案。
根據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人的發展歷經這八個階段,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相應的核心任務,當任務得到恰當的解決,就會獲得較為完整的同一性,從而為下一階段做好準備
而12-20歲的青年期的主要任務就是完成自我認知。
雖然兒童成長過程中不斷受到打擊,對自我的評價不斷降低,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逐漸認清了自己的能力範圍,知道自己什麼行什麼不行。所以到12-20歲,他們這個階段就是修正自己過去的錯誤認知,重新認識自己,對自己進行重新定位,完成角色統一性。正確認識自我後,孩子也就知道自己能力範圍,自己並不是一無是處,也有很多優點,因此自我評價又開始逐漸提升。
也就是說,12-20歲的青年對自我認知是混亂的,他們通過追星滿足了自己對優秀卓越的追求。但是在這個成長過程中他們也在不斷的認識自己,對自己形成了正確的認知,掌握了自己的優缺點,因此開始重新建立了自信,重新認可了自己。既然對於自己的自信都有了,他們也就不需要來捆綁明星來標榜自己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追求卓越的心越強烈就越可能追星,行為也就越瘋狂。因為他們對於優秀的價值需求太強烈了,而自身遠達不到這要求,所以他們就只能靠瘋狂追星來滿足。
所以,追星實際就是自我價值缺失,對自我認知不足,·自我評價過低造成的。
父母如何避免孩子追星
我們分析了,孩子之所以追星是他們自我評價過低,而追求卓越的心又太強烈的導致的,簡單的說就是孩子們志大才疏,追星是他們採取的一種心理補償行為。
所以要想避免孩子追星,最根本的還是要讓孩子認清自我,使得自己的期望與自己的能力相匹配,對自我價值滿意,從而避免追星。基於這個原則,可以採取以下兩種方式引導孩子:
1、降低孩子追求卓越的強烈進取心
當孩子對卓越失去了強烈的進去心後,他們自然對自我的評估就會更高。
舉個例子,當孩子的目標是達到世界第一時,孩子現在的能力肯定是差很遠,因此對自我的評價就會很低,覺得自己很失敗。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很厲害,他們就可能追星,來補償自己的這種不足。而如果孩子的目標是達到班裡的第一時,他們就會覺得自己跟第一併沒有差多少,因此對自我的評價就會更高,也就對自我價值更加滿意,也就沒有必要通過追星來補償自己的不足。因此降低孩子追求卓越的強烈進去心,可以降低孩子的追星幾率。
那父母如何降低孩子追求卓越的強烈進去心呢?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更加關注過程,教育孩子腳踏實地,一步步的走,而不是好高騖遠,總想一口吃成胖子。
2、提高孩子的能力,使得孩子變得優秀
當自己比周圍的人都優秀時,自然對自己也就越來越滿意。所以,父母可以通過提高孩子能力的方式,讓孩子對自我價值滿意。
當然,誰都想讓孩子變得優秀,但是顯然這個不容易做到。讓孩子全面的優秀很難,但是我們至少可以保證讓孩子在某些方面特別優秀特別突出,這點還是比較容易做到的。
比如父母可以培養孩子一項突出的興趣特長,讓孩子參加一些大賽,拿大獎,孩子自然對自我價值就會比較滿意。
當然,提高孩子的自我價值只能說可以減少孩子追星,並不能完全避免孩子追星。因為即使孩子自己的能力再強,但是他的期望值卻仍會遠遠超過自己的的表現,那孩子依然會去追星。所以提高孩子能力是一方面,但同時還應該讓孩子認清自己實力,不要好高騖遠。
面對孩子追星,父母應該怎麼辦
雖然孩子追星是為了滿足自己追求卓越的心,但這是一種心理補償機制,是在一種虛假的幻想,長期如此,只能讓孩子對現實中的自己更不滿意,容易越陷越深。因此,當孩子真的追星後,父母有必要引導孩子正確的追星,最終走出追星。
1、認可孩子的追星行為
要看到孩子追星實際是在追求卓越,如果父母否定追星,就等於在否定追求卓越,就等於在否定他們,因此父母不應該直接否定孩子的追星行為。相反,父母可以也可以搜集孩子喜歡明星的一些優秀品質、行為,用他們喜歡的明星來教育他們,這樣教育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父母不否定孩子的追星行為,但不要過度的支持,因為追星是用幻想來滿足自己,所以父母對於孩子過度的追星行為還是要進行制止的。不要像劉德華的一個瘋狂粉絲楊麗娟,爸爸為了滿足她的追星願望,賣腎圓她的夢,最終跳海自殺。
2、引導孩子定位自己,看到自己的價值
讓孩子儘快走出追星,最根本的還是要引導孩子儘快完善自我評價,認清自己,不要好高騖遠,重新建立自信。
孩子無法建立自信,歸根結底還是孩子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看不到自己的優點,所以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看一些名人傳記。讓孩子意識到,即使那些遠比明星偉大的人物也存在很多的缺點,但這些缺點並不妨礙他們偉大。
此外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從第三視角看待自己的行為。比如把這篇文章給孩子看,讓孩子從心理機制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為,讓孩子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忍不住追星,進而讓孩子更好的評估自己。我相信王一博或者鹿晗等明星粉絲看到我這篇文章後,會能更加公正客觀的評價自己的追星行為,認識到自己的自我價值問題,修正自己的自我認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DjpYW8BMH2_cNUgqYU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