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十二月一般稱為臘月,而在古代,「臘」、「蠟」、「獵」三字相通,都有祭祀的含義,祭祀對於古人來說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在一年當中的春夏秋冬四個大型祭祀活動中又以冬祭最為重要,人們往往會在一年當中的最後一個月將他們所獵獲的獵物用於祭祀大典。早在先秦時期的《禮記》中就有記載說蜡祭是:「歲十二月, 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意思是說在一年中的第十二個月里,人們往往會將各種珍貴的物品用作對上天和祖先的祭祀活動,人們把舉行冬祭又稱為臘祭,所以舉行冬祭的這一個月被稱為「臘月」也就不足為奇了。而臘八節便是臘月里在春節之前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日子。
古人雖然會在臘月舉行「臘祭」,但進行祭祀的「臘日」在一開始的時候卻並不確定,直到南北朝時期,人們才將臘日的日子固定起來,宗懍的《荊楚歲時記》里便講到:「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自此農曆臘月初八便逐漸成為一個固定的祭祀節日並一直傳承至今天。
關於臘八粥的來源,說法有很多種,但流傳最廣的一種是與佛教和釋迦牟尼有關。據傳釋迦牟尼在放棄王位繼承人的身份前往民間修行之後,在某一天因修行過度勞累而昏倒在河邊,有一位放牧的姑娘看到後便用泉水煮摻雜了水果與雜糧的粥飯喂給釋迦牟尼,而釋迦牟尼也得以甦醒。甦醒之後的他繼續在樹下打坐並在十二月八日這一天悟道成功。為了紀念這件事,人們把這一天稱為「成道節」,而各地佛寺也會舉行誦經活動並用水果雜糧煮粥以施於善男信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