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著名權威學術期刊《Nature》
濃墨重彩地介紹了一種來自古代中國的樂器
並在封面上刊登照片
標題是「Sounds of the Stone Age」
(石器時代的聲音)
此時,距離這種樂器被製造出來的時間
已過去了9000年的歷史
想必你已經猜出來了
這組樂器組合就叫:賈湖骨笛
圖為一支完整的賈湖骨笛(藏於河南博物院,攝影/動脈影)
賈湖骨笛
它所處的光輝歲月主要在
距今7800-9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早期
上世紀八十年代從舞陽賈湖遺址「復出」時
還曾引起過不小的轟動——
被認定為迄今為止中國發現最早
保存最為完整的管樂器
它們的出土從某種意義來講
改寫了中國音樂起源的時間和歷史
堪稱中國古代音樂文明史的奇蹟
小編覺得,如果世界上所有樂器
從時間、音階、工藝、韻律……來個綜合排名
賈湖骨笛絕對是音樂界的「大佬本佬」
為何這麼說?這件文物「逆天」在何處?
9000年前,究竟是誰製作它的?
吹奏的音樂家們是些什麼人?
今天,就來說說鎮館之寶:賈湖骨笛
賈湖,9000年
賈湖地區風貌(供圖/東方IC)。
賈湖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距舞陽縣城2公里 ,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地處黃淮大平原西南部邊緣。
現在的賈湖和河南大部分地區一樣沒什麼特殊的。
不過,9000年前,這裡卻處在亞熱帶氣候和環境中。
當時,水草豐美,稻花飄香,丹頂鶴盤旋在空中,梅花鹿疾馳於原野,青魚、鯉魚浮於水面,揚子鱷、閉殼龜追逐水邊……賈湖先民就在這裡種植、打獵,生存繁衍一千多年。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腦中是不是一幅「世外桃源」場景?不要以為這是小編胡亂編撰的想像,這可是考古學家在賈湖遺址七次發掘的實證,不信?看下邊這組圖中賈湖先民吃的水稻:
賈湖碳化稻|賈湖人以漁獵採集經濟和稻作農業為主要生業形式。
採集的菱角、野大豆、蓮藕:
圖片源自:張居中老師《賈湖遺址的發掘及研究》
圖片源自:張居中老師《賈湖遺址的發掘及研究》
獵獲的動物:揚子鱷、丹頂鶴、閉殼龜和魚類等。
賈湖出土的動物骨胳
使用的工具:石磨盤、磨棒、鏟、鐮、刀。
石磨盤、石磨棒
石鐮
漁獵工具,箭頭、骨鏢:
從這些可以看出,9000年前的賈湖人生活的環境。而他們也並非現代人想的那麼原始。
他們發明、利用工具提高了勞動效率和生活質量,改變著生活方式。具有極高音樂水平的賈湖骨笛的製作就是其技術工藝的突出反映。
賈湖骨笛,一曲9000年
在9000年前的某一天,一隻仙鶴死去,骨胳留在村落里。賈湖人便把仙鶴的翅骨鑿成了樂器——
鶴骨為笛:與較為常見的猛禽骨笛不同,賈湖骨笛的骨頭來自丹頂鶴的尺骨,正如右圖所描繪的,將尺骨鋸掉兩端的骨關節,而後在骨身上開鑿五至八個不等的孔眼,即為賈湖骨笛(繪畫/Debby)。
不過,問題來了。為什麼製作樂器要用仙鶴的翅骨?這就要感恩賈湖先民的聰慧機智、善於觀察。
在《詩經·小雅·鶴鳴》中曾對鶴的聲音有過描寫:「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
生物學告訴我們,鶴鳥長長的頸管達1米以上,是人類氣管長度的五六倍,其末端成環狀盤曲於胸骨之間,引頸而歌,可引起強烈共鳴,聲音可傳到數千米以外。並且丹頂鶴的骨骼外堅內空,強度是人類骨骼的7倍,用其製作骨笛再好不過。
早期的骨笛可能只是為了模仿鳥叫,以吸引獵物;慢慢地,狩獵之後的歡慶讓骨笛變成了樂器;再後來,人類審美升級,開始需要越來越複雜的樂音。
鶴類禽鳥骨骼位置圖
從單純的模仿到音樂,用仙鶴的翅骨為骨笛賦予生命的意義。
正如,天底下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隻相同的丹頂鶴。鶴不同,骨管的長短、粗細、厚薄與內腔形狀也不同。而每一支骨笛都是獨一無二。
不過,制笛調音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因為沒有統一的制式,在這些賈湖骨笛中,從最早的五孔,到後期的七孔甚至八孔,中間需要經過長期規律總結和複雜計算。
而要在仙鶴翅骨這樣不規則的管子上找到吹孔的完美位置,賈湖人必須一點點深工、修正。
上圖,部分骨笛管身上有長道或者圓點的痕跡,就是在修改調整音孔時留下的。
在M282:20號這支骨笛上,每個音孔旁都有刻劃痕,還有若干個試鑽的點痕,其中小七孔被認為可能是調整音差的鑽孔。這意味著這支骨笛的音孔在設計和製作過程中經過多次修正,保證音準。
1987年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M282:20號骨笛
七音孔的賈湖骨笛已經可以發出近似今天的七聲音階。它更是打破了許多人以為的——「傳統的中國音樂是五聲音階,七聲音階是外來傳入。」這一說法。
那麼,賈湖先民究竟是通過怎樣的方法來計算音孔位置的?現在仍是我國數學史家和音律研究家面臨的重大挑戰。
接著問題又來了。9000年前,誰在吹奏製作的骨笛呢?
9000年前的音樂家
在賈湖遺址里,考古學家們從演奏家們豐富的隨葬品觀察發現:有骨笛隨葬的墓葬占了墓葬總數的4%以上。
骨笛一般多有龜甲、叉形器、柄形器等帶有巫術性質器具並存的現象,這些器具多作為宗教儀式中使用的道具。
叉形器:
成組的龜甲:
這說明了這些7000-5800BC年間的音樂家們的職業是一些:優秀的農夫、漁夫兼獵人,同時也巫師甚至部落酋長。
1987年第六次發掘賈湖遺址M282平面圖
從挖掘的墓葬來看,骨笛多置於墓主人股骨內外側,看來骨笛主要配於腰間。
1987年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M282:21骨笛
不過,它們可也不只是樂器這麼簡單。在當時,骨笛可以用自身發出的樂音來溝通神人,來述說整個氏族的心聲和祈求。
音與律:中華音樂文明肇始
自1983年以來,舞陽賈湖遺址已經進行了多次發掘,到現在為止,賈湖骨笛組合已經有30多支。
不過,因為製作時間有先後,所以形制也是從簡到繁。
早期:B.C.7000~6600(距今年代為9000~8600年左右),骨笛為5或6孔,可吹奏四聲和完整的五聲音階。
早期墓葬M341出土骨笛
中期:B.C.6600~6200(距今年代為8600~8200 年左右),骨笛為7孔,可吹奏六聲和七聲音階。
中期墓葬M282出土骨笛
通過學者們對中期M282:20號骨笛的測試發現,這支骨笛的音階至少是六聲音階,結構是以C為宮,帶有「二變」——變徵、變宮,並以五聲音階的羽、宮、商、角四正聲為核心的傳統六聲古音階。
晚期:B.C.6600~5800(距今年代為8200~7800 年左右),骨笛為7孔、8孔,可吹出七聲音階和變化音。
八孔骨笛具備了轉調條件,可以根據樂音的需要進行不同調高旋律的演奏,由此可以想見賈湖先民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晚期墓葬M253出土骨笛
這前後1200多年的延續發展,不僅是骨笛形制上的變化,更是體現了我國古代音樂文化起源階段的漸進性和超前性。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當時的舞陽人製作骨笛並沒有依據明確的樂律思維,而是出於樸素的聽覺自覺。但能通過自然之聲進化到樂音,也說明了舞陽人的敏銳聰慧。
也是賈湖骨笛的出土,將中華音樂文明起源的時間,從傳說中公元前3000年的黃帝時期提前到了公元前7000年新石器時期。
八九千年前的賈湖先民用他們的智慧給人類留下了珍貴的音樂遺產。通過這些骨笛我們得以瞥見那些遠古的音樂神話,遙望文明開端的神秘。
賈湖人,他們用自已的聰明才智,製作出骨笛:
製作出陶器:
賈湖先民的炊器
賈湖先民盛食器
製作出世界上最早的酒:
賈湖遺址陶器碎片發現了酒石酸。
經分析為稻米、山楂、蜂蜜等發酵而成的米酒的殘留物,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含酒精飲料。
賈湖——中原味道:
闊別千年,時空輪轉!
當我們看骨笛時,飲一杯中原人自己的酒,似乎能感受到手握的溫潤,口中的綿甜。
感受到時光在指縫間流動,以及生命和文化傳承的力量。
本文參考:
1.中國音樂文明的肇始——賈湖骨笛[J] 作者:張居中、蕭興華
2.神奇的遠古賈湖骨笛[J] 作者:曹漢剛、祝容
3.賈湖遺址的發掘與研究 作者:張居中
4.九千年了,音樂依然是我們的解藥 | 河南博物院鎮館之寶 《文化溯源》,楊颯
5.賈湖骨笛:一曲來自八千年前的旋律 《中華遺產》2018年第12期,楊沔
文章轉載自「文博河南」,版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