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處暑,三伏天結束,氣溫、陰陽轉化,養生防病要注意這四點!

2020-08-22   上醫仁家

原標題:今日處暑,三伏天結束,氣溫、陰陽轉化,養生防病要注意這四點!

本文閱讀時長預計3分鐘!
【參考文獻】
《處暑寒始生 日常要防燥》,謝桂珍,藥物與人.
《處暑養生防秋乏 每天多睡1小時》,王國瑋,老年健康.

今日是2020年的處暑,「處暑」即對暑熱有所消減和處置之意,進入處暑節氣後,意味著三伏天結束了,進入氣溫、陰陽轉換之時,此時應養陰固陽、養生防病,我們建議大家從以下四點做起。

1、穿上棉襪

秋天做好足部保暖,我們知道腳會接觸大地,如果經常光腳穿鞋、打赤腳,無疑會讓身體吸入很多寒氣,造成身體不適。建議穿一雙襪子,對足部進行保暖。

還有夏末秋初之際,難免時有燥熱,此時還應少用空調,以免令人手腳冰涼,甚至影響睡眠質量。

如果辦公區域長時間用空調,冷風會影響人體內分泌,加重乾燥情況。建議回家後可以開窗通風。晚上睡覺時,不要忘記在腹部蓋上薄被,以免脾胃受寒

2、多吃蔬果

我們知道,秋燥最容易傷人的津液,可以多吃蔬菜、水果,能生津潤燥,消熱通便

葡萄作為應季水果,不妨多吃一些,促進皮下血液循環,保護皮膚膠原蛋白的彈性,遠離秋燥。

此外還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蓮子等清補的食物,少吃韭菜、大蒜、蔥、姜等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和調味品,以免秋燥的不適症狀加重。

3、多睡解乏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處暑後會出現乏力現象,這是因為夏季天氣太熱,人消耗了太多能量,大量出汗讓代謝失調、胃腸功能受損。處暑過後人體準備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修復過程會產生疲勞。

處暑後天氣變涼,不妨晚上多睡一會兒,建議每天多睡一個小時,也就是晚上十點前入睡。除此之外,不妨增加午睡時間,減少困頓的情況。由於老人氣血陰陽虧虛,不妨多睡,有睡意則就枕。

4、運動防寒

處暑以後,應減少使用空調、電扇的時間,生活上注意防寒涼。如果有頸椎病,不要直吹後背或頸部。

為了身體健康,還可以就地取材,安排適度的運動,如:擴胸運動、高抬手、擦玻璃、伏地挺身等,如此可讓頸部和背部肌肉得到鍛鍊,保持頸肩部血液流通。

還可以增加運動時間,多做戶外運動,比如:快走、登山、打球等,來增強機體免疫力

以上方法僅供參考,若有相關症狀請先諮詢中醫師,在醫生指導下正確治療效果更佳。

(文章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