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帶娃,這3個誤區不要碰,中招的家長趕緊糾正,孩子少受罪

2019-08-22     藍象寶貝育兒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立秋之後,雖然中午氣溫仍高居不下,但早晚的涼意已經很明顯,於是寶媽們開始揪心了:夏秋換季時節,晝夜溫差大,各種流行病也勢不可擋,又迎來了「開學季」,讓孩子們接觸的環境更複雜,是寶寶生病的「高發期」,即使寶媽再小心翼翼呵護,免疫力差的孩子也難免中招。

小駱是個年輕的90後寶媽,帶娃方面完全沒有經驗,女兒俏俏一出生就交給婆婆帶,當起了「甩手掌柜」,老一輩帶娃確實經驗足,應對起孩子的問題也從容,然而,畢竟隔著一代,生活環境千差萬別,有的帶娃方式反而會傷害了孩子。

這不,剛一立秋,婆婆就張羅著給俏俏「貼秋膘」,經歷了一輪「苦夏」,天氣涼爽了,孩子的飯量也上來了,祖孫倆每天研究「吃」,醬肘子、炸雞腿……頓頓「大魚大肉」,餐桌上幾乎看不見素菜。

小駱也是第一次聽說「貼秋膘」,覺得挺有趣,但是孩子卻「招架」不住了,幾天前開始厭食、腹瀉,「蔫兒了」一樣,精神也不好,昨天又開始感冒,不停地流鼻涕水。小駱帶孩子去醫院拿藥,兒科門診前熙熙攘攘,擠滿了帶娃的家長,醫生給每個家長說秋天帶娃的注意事項,說得口乾舌燥。

立秋過後,帶娃別做3件事,小心給孩子惹「大麻煩」,寶寶少受罪

1、別「亂」貼秋膘

雖然貼秋膘就要吃些高蛋白、高熱量的肉、蛋類食物進補,但是要考慮孩子的脾胃消化水平,不能亂補,少給孩子吃油炸、調味重的肉類,像火鍋、燒烤等都要遠離,很容易引起腸胃不適,造成消化紊亂,不僅出現腹瀉等情況,傷到脾胃,還會影響脾胃運化營養的功能,降低腸道免疫力,反而得不償失,影響孩子發育,讓孩子生病。

建議:肉類烹飪時儘量蒸、煮,少放鹽,可以多給孩子喝點金棘末,幫孩子促進脾胃發育,增強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的功能,避免腹瀉、積食等秋季常出現的腸胃問題,也提高腸道免疫力,讓孩子少生病。

2、「春捂秋凍」要靈活

秋天過早的穿厚衣服,會降低孩子對天氣的適應能力,反而更容易生病,所以有一句俗語叫「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但是,秋季溫差大,「秋凍」一定要靈活,穿得少了孩子一早一晚容易受涼,穿得多不僅熱得難受,身上汗津津的,也容易生病。

建議:早晚的時候給孩子準備一件外套,中午熱的時候脫下來,一旦孩子出汗就要及時擦乾,更換乾爽的衣物。另外,「捂」好兩個部位:後背和腹部,後背汗腺發達,對溫度感知敏感,腹部是脾胃的所在,這兩處受涼都容易讓孩子生病。

3、「躲」在家裡運動少

秋季是感冒、腹瀉等病「流行」的時候,家長不喜歡帶孩子出門,以免接觸太多人,容易感染細菌、病毒,但是,這樣孩子活動環境單一,運動來那個少,不利於免疫系統的建立,孩子更容易變成「溫室里的花朵」,抵抗力弱,稍有風吹草動就生病。

建議:戶外運動必不可少,家長可以選擇傍晚或早上溫度適宜的食物,帶孩子去空曠、人流不密集的地方,散步或者做其它運動,給孩子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能增強身體發育,也有利於身高發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bm_vGwBJleJMoPMnaS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