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如貓這件事,幾千年前就有了

2019-11-25     LicorneUnique

18年的世界盃,東道主俄羅斯派出的預言帝——一隻來自冬宮的貓阿喀琉斯,一上位就俘獲了大批球迷的心。其實吸貓這件事,從幾千年以前就開始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人類的吸貓簡史。

人不如貓這件事,幾千年前就有了

我的貓圍脖

自從4000年以前,埃及人首先馴服了貓,人類就踏上了漫長的吸貓歷程。埃及人用貓裝點壁畫和牆面,在埃及第二王朝時期,更是開始信奉貓神——她叫貝斯特,有著動人的微笑,帶給人類音律、繁榮和愛。

古埃及壁畫上一隻捕食的貓

古埃及的一場有關貓咪的特殊儀式/John Weguelin/1886年

在中世紀,歐洲社會被戰亂、疾病所籠罩,因此貓咪,尤其是黑貓,被看作是女巫和不詳的象徵。但是依舊有勇敢的貓奴把貓畫進畫像里,不過可能是因為時代太黑暗了,那時候的貓畫風清奇,特別非主流。

這張油畫里,右下角一隻貓正充滿警惕的,步步緊逼的想要走入畫面,代表著危險的臨近。

達文西有可能也吸貓,他的這張動物手稿中有很多貓的形象/1513年

女人和貓/1540年/Francesco Bachiaca

中世紀畫風清奇的貓

17世紀是海上貿易的黃金時代,有著強大捕鼠能力的貓咪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它們在商船上保護儲藏的食物不被鼠類侵害,順便安撫水手們寂寞的心。貓咪在人們心中的印象,開始發生變化,藝術家們也對貓咪潛伏突擊的姿態,和活潑好動的性格,發生了濃烈的興趣。

17世紀剛開始的時候貓咪還是個小配角,被認為的懶惰的象徵,畫中的貓一般都是懶洋洋的趴在地上,圖為「聽覺、觸覺和味覺」,貓咪在右下方的角落裡/Jan Brueghel the Elder/1618年

食品櫃中爭搶的貓/Paul de Vos/1630到1640年

撲向食物的貓咪細節圖,那時候藝術家們對貓咪的捕食和動作有著濃厚的興趣

打掃房間的女人/Cornelisde Man/1666年

18世紀的啟蒙運動打開了被禁錮的思想,人們逐漸的認識到,即便是不能拉車犁地,毛茸茸的貓咪也可以讓一天的心情好起來,貓咪正式被當成寵物在歐洲豢養。

Jean-Jacques Bachelier筆下的一隻安哥拉貓

法國洛可可大師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筆下的貴婦人和貓咪

燭光下為貓咪穿衣的少女們/約瑟夫.萊特/約1768年

德國畫家Philippe Mercier筆下人們和貓咪的一次「親密接觸」/1744-1747年

抱著貓咪的少女/Philippe Mercier/約1750年

這時候人和貓的關係有了質的飛躍,貓咪和女人開始聯繫在一起,被賦予了一絲絲誘惑的意味。它們登堂入室,徘徊在洛可可式的閨房中,半眯著眼睛,趴在貴婦人的胸前,像它的主人一樣慵懶嫵媚。

梳洗打扮的年輕女子/Niklas Lafrensen/約1780年

睡著的女人/Jean Francois Colson/1759年

18世紀英國著名肖像畫家托馬斯·庚斯博羅的一張貓咪不同形態的草稿圖/約1770年

隨著衛生和醫療狀況的改善,19世紀養寵物成為一種潮流,這種對「野性」的控制和馴化,極大地滿足了中產階級和貴族們的虛榮心。

有鳥和貓相伴的Neergaard小姐/1890年

一名女士和她的肥貓/1880年

在1919年的電影《真心的蘇西》中的鏡頭

斜倚在床上的美人和她的貓咪/fritz zuber buhler

單身漢派對/Philippe Mercier/1896年

維多利亞時期,倫敦大概有300萬人口,喵星人壯大到30萬隻,忙碌的英國貴族們無暇照顧貓咪,於是「喂貓人」這個職業應運而生,他們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向主人們兜售貓糧,喂養貓咪。

維多利亞時代的喂貓人

大小貓咪都焦急地等著他的到來,有時候它們甚至會跑到距離家裡半個街區甚至更遠的街角跟他碰頭。很多時候,當喂貓人在投喂街道這一頭的貓咪時,住在街道另一頭的貓咪就會飛奔過來,蹭他的腿,嘴裡咪咪叫喚,或是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似乎在央求他快點過去那邊喂它們……

——《哈珀的年輕人》一書對「喂貓人」的描述

1871年7月,世界上首次大型貓展在倫敦的水晶宮舉行,全世界的貓奴們相聚一堂,秀起了自家的貓。喵星人不再是人類的「裝飾」,而是作為主角正式地走向鎂光燈面前,開啟了全球吸貓新時代。

第一屆貓展參賽的貓咪們

維多利亞時代,沒有貓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這邊歐洲人沉迷吸貓不能自拔,大洋彼岸的中國日本,也有大批貓奴拜倒在主子們毛茸茸的腳下。在中國,「貓」諧音「耄」,具有祈求長壽的吉祥寓意,因此作為題材入畫已久,日本的浮世繪里更是有大量的貓咪。亞洲人筆下的貓咪有時候溫柔靦腆,有時候如同女人一樣嫵媚性感。

這張宋朝靳青的《雙貓圖》,兩隻貓咪憨態可掬

五代南唐·周文矩《仕女圖》,可謂「肥貓傾城兩相歡」

美人和貓咪/月岡芳年/約1888年

抱著貓的商人之女/Mizuno Toshikata (1866–1908)

浮世繪大師歌川國芳筆下被賦予人形的貓

作為全民寵兒,貓咪自然也成為了藝術家們的心頭好,印象派的諸多畫家都把貓作為繪畫對象,比如帶頭大哥馬奈的這幅在當時驚世駭俗的畫作《奧林匹亞》中,右邊就出現了一隻神秘的黑貓。

馬奈的《奧林匹亞》/1863年

畫面右側的黑貓睜大了眼睛,尾巴高高豎起,加上畫中裸露的女人,表情驚訝的黑仆,讓整個畫面充滿了曖昧的暗示。

《奧林匹亞》中那隻神秘且極具暗示性的黑貓,而這幅畫的原名也叫《黑貓》,足見貓在畫中的地位。

印象派巨匠雷諾瓦也是個重度吸貓患者,他筆下的貓咪活潑慵懶,或動或靜,就像他的色彩一樣,是那個安逸愉悅時代的溫柔印證。

抱著貓的孩子/雷諾瓦/1887年

在小女孩兒的懷裡,貓咪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沉睡中的貓/雷諾瓦/1862年

沉睡中的少女和貓咪/雷諾瓦/1880年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巴黎一片燈紅酒綠,人們為新世紀的到來盡情狂歡,畫家泰奧菲爾為一家酒館設計了一張黑貓海報,畫面上的貓一掃之前的溫柔靦腆,它一身黑衣,目光銳利,亦如那時候逐漸走向獨立的女性。

泰奧菲爾·亞歷山大·斯坦倫石版畫《黑貓》,這隻黑貓成為了復古文化的標誌,被大量印刷和複製/1896年

時代不斷進步,20世紀初的女性不甘心於當「家庭天使」,開始尋求更多的人生可能,圖為1903年的《愛麗絲夢遊

在養貓這件事情上,女人們愈發任性起來,這張「我太太的小情人們」中畫了42隻Kate Johnson夫人的貓,2015年,這張巨幅油畫以82.6萬美金的價格拍出/Carl Kahler/1893年

畫面中有威風凜凜的貓咪

還有毛色蓬鬆閃閃發亮的貓咪

在此後無論是咆哮的20年代,還是好萊塢的黃金時代,無數明星、政客、藝術家先後為喵星人盡折腰。從赫本泰勒,到達利邱吉爾,吸貓徹底成為了一個不分國界種族的全球性現象。

赫本

伊莉莎白.泰勒

你好呀,邱吉爾叫住了威爾斯親王艦上的blackie/1941年

我們為什麼喜歡貓?

因為無論環境順逆,

它一直就在那裡

眯著眼睛,伸著懶腰

等著你的擁抱和撫摸

然而陪伴,總是最長情的告白

太平盛世,它為我們的生活加入更多的色彩

蒼茫大海,它驅趕煩躁漂浮的情緒,圖為20世紀40年代芬蘭水手和貓咪在一起遠航

烽火連天,它撫慰飽受摧殘的心靈,圖為一名英國士兵和貓咪/1918年

經過了幾千年的時光洗刷,貓咪的角色定位,從崇拜、唾棄、逗趣,最終才演化成不可或缺的陪伴。當它耍賴地蹭著你的T恤,或者懶洋洋地從樓梯上走下來,都會不經意的讓我們心底柔軟地一顫。它給予我們溫暖和力量,幫助我們對抗疲憊,重拾眷戀,對生活永懷無限希望。

想了解更多藝術八卦?快關注公眾號LicorneUnique!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_7soW4BMH2_cNUgLtr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