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1880.12.31~1959.10.16),美國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陸軍五星上將。他於1901年畢業於維吉尼亞軍事學院,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
1924年夏到1927年春末,在美軍駐天津第15步兵團任主任參謀,學習了漢語。1939年任美國陸軍參謀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幫助總統羅斯福出謀劃策,堅持先攻納粹德國再攻日本帝國,為美國在二戰的勝利作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45年退役。後出任美國國務卿和美國國防部長,以出台馬歇爾計劃聞名,1953年獲諾貝爾和平獎。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63名。
英國首相邱吉爾給馬歇爾寫過這樣一封信;「在這些殫精竭慮的歲月中,我對您英勇精神和宏偉魄力始終懷有飲佩之情;正是您這種精神的魄力, 使得您共渡艱危的戰友們獲得真正的慰藉,而我切望自己能被公認為您的這些戰友之一。」
在馬歇爾將軍的葬儀上,已經卸任的杜魯門說;「他是我們這一時代偉人中的偉人,我衷心地希望,當我跨入另外一個世界,馬歇爾能收留我當他的部下,從而我得以努力報答他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Chester William Nimitz,1885年2月24日—1966年2月20日),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弗雷德里克斯堡,美國海軍名將、十大五星上將之一,二戰時任太平洋戰區的盟軍總司令。
尼米茲早期以研究潛艇為主,而後成為美軍中柴油引擎技術的專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尼米茲擔任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等職務,主導對日作戰。1945年11月,尼米茲出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繼續強調海軍的重要性。戰後,尼米茲擔任海軍作戰部長,一直至1947年退役為止。1947年11月任期屆滿卸任。與波特合著有《海上力量:海軍史》和《太平洋的勝利:海軍的抗日戰爭》。1966年2月20日,尼米茲病逝於美國舊金山。在最後的彌留之際,尼米茲上將要求死後葬禮從簡,並把他埋葬在太平洋岸邊的夏威夷的國家公墓里。因為這位來自深山的海軍上將,希望在公墓里可以朝夕不停地眺望他曾經創造出蓋世偉業的蔚藍色太平洋。
美國為紀念尼米茲,將其去世之後所建造的第一艘、也是當時最先進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以他的名字來命名。此外,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及加州舊金山有以他為名的尼米茲高速公路。
喬治·史密斯·巴頓
巴頓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呈現出鮮明的個人性格特點,粗魯、野蠻是他在戰爭中留給後人的印象,潘興上將甚至把他叫作「美軍中的匪徒」。引起世人不同評論,很多人認為他是「一位統率大軍的天才和最具進攻精神的先鋒官」和「二十世紀的拿破崙」;但也有人認為他「勇猛有餘、智謀不足」、「驕傲自大、華而不實」。軍事學者指出:「作為統帥人物,巴頓將軍的最大特點就是以他。
自己的尚武精神去激勵部下,用他的個性去影響部下在戰場上奮勇向前。」。他作戰勇猛頑強,指揮果斷,富於進攻精神,善於發揮裝甲兵優勢實施快速機動和遠距離奔襲,被部下稱為「血膽老將」。
艾森豪給巴頓下結論說,他有一種「非凡而又殘酷的推動力」。英國亞歷山大元帥評論說:巴頓是一個推進器,隨時準備去冒險,他應該生活在拿破崙戰爭年代——他會成為拿破崙手下一位傑出的元帥。德軍的布盧特里特將軍(擔任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的參謀長)寫道:「我們對巴頓將軍的評價極高,認為他是盟軍中最敢作敢為的『裝甲兵將軍』,一個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創造性和雷厲風行的人。他和我們自己的『裝甲兵將軍』古德里安很相似。大概是由於他最接近於我們對古典軍事統帥的概念,因而他的作戰指揮給我們的印象尤其深刻。他甚至進一步提高了拿破崙的基本教義——兵貴神速。」赫爾曼·巴爾克將軍(指揮德軍G集團軍群,後來在齊格菲防線對付第3集團軍)坦率地總結道:「巴頓將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傑出的戰術天才。我至今仍將曾與他對抗看做是一種莫大的榮幸和難忘的經歷。」
阿諾德
阿諾德(Arnold,Henry Harley ,1886~1950)美國空軍五星上將。畢業於西點軍校、陸軍工業學院和陸軍指揮參謀學校。1911年學習飛行,是美軍最早的幾名飛行員之一。30年代曾擔任航空兵聯隊長、陸軍航空兵團司令。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任負責航空兵事務的陸軍副參謀長。1942年任陸軍航空隊司令。1944年底,被授予陸軍五星上將軍銜。
1946年退役。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致力於提高軍用飛機的生產能力和飛行員的訓練水平,負責陸軍航空兵的編組、訓練和指揮,為建立獨立的空軍奠定了基礎,被譽為「美國現代空軍之父」。同時,作為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英美參謀長聯合委員會成員,參與研究美、英航空兵的作戰使用等重大戰略問題,在組織指揮對軸心國的戰略轟炸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在他推動下,1947年美空軍成為獨立軍種。
1949年成為美國第一位空軍五星上將。他認為空軍是未來戰爭的決定性因素,空中優勢是陸戰或海戰取勝的先決條件,並強調戰略轟炸的作用,主張空軍建設應以戰略空軍為重點。重視科學技術優勢,提出卓越的研究工作是空軍的第一要素。著有《全球使命》等。
阿諾德是美國空軍的創建者。認為空軍將是未來戰爭中的決定性因素;空中優勢是任何陸戰或海戰取勝的先決條件。強調戰略轟炸的作用,主張美空軍應以戰略空軍為核心;重視技術優勢,提出「卓越的研究工作是空軍的第一要素」。自40年代初期起,阿諾德作為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英美聯合參謀部的成員,參與研究大戰中的戰略問題,特別是美、英航空兵的作戰使用(包括使用原子彈轟炸日本的計劃),在對德、意、日進行戰略轟炸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德懷特·艾森豪
德懷特·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別稱艾克,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政治家和軍事家,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丹尼森市,美國第34任總統(1953年-1961年),美國五星上將之一,也是美軍統率最大戰役行動的第一人。
二戰期間,擔任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1944年至1945年里負責計劃和執行監督進攻維希法國和納粹德國的行動。1951年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最高司令。1952年作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參加競選總統獲勝,成為美國第34任總統,1956年再次競選獲勝,蟬聯總統。1969年3月28日在華盛頓因心臟病逝世 。
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28名。
艾森豪是個戎馬半生,戰功卓著的美國總統。現代戰爭需要各方面的知識和人才。要使各方面的作用充分發揮,而不互相摩擦、自我消耗,就要有人從中協調。艾森豪在具體戰役指揮上可能不如巴頓、蒙哥馬利,但在協調各方面關係上極具才能。他以堅定、鎮靜而又平等待人的態度贏得了廣泛的信賴和支持。他還善於發現人才,所以蒙哥馬利、巴頓、范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將,都能為他所用。雖然艾森豪擔任總統時支持度不高,自1980年代到如今,艾森豪的歷史評價逐漸升高,他經常被評選為美國最好的總統前十名。
奧馬.N.布雷德利
奧馬.N.布雷德利(Omar Nelson Bradley)1883年生於美國密蘇里州倫道夫縣克拉克村一貧農家庭,1915年6月西點軍校畢業後到步兵第14團任職。1920年8月回西點軍校任數學教官,後任副教授。1924年春,布雷德利去本寧堡步校深造,結業後到步兵第27團任營長。 WNf 超級大本營軍事。
布雷德利不但善於指揮作戰,而且善於管理部隊。他對士兵關心體貼,也要求下屬軍官這樣做。他反對軍官對士兵簡單粗暴,更不准他們虐待和體罰士兵。在 西西里島登陸戰役結束時,他曾毫不講情面地撤掉了他屬下的美軍第1師師長 艾倫和副師長 羅斯福的職務。這兩個人都是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所賞識的人才,尤其是羅斯福副師長又是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兒子。其原因是他們的部下在其他部隊面前,尤其是在後方部隊面前,耀武揚威,蠻橫無理,公開蔑視士兵,挑起事端;他們自己目無紀律,擅自行動,導致部隊傷亡慘重。布雷德利總是千方百計地減少士兵的傷亡。為此,他主張應充分利用 裝甲兵、炮兵和 空軍。布雷德利五星上將是一位戰略和戰術家,他和同時代的那些美軍名將相比,他更內斂隨和,他作為一位指揮千軍萬馬的高級統帥,卻被人稱為「士兵將軍」,得到部下的普遍的尊敬和愛戴.。WNf 超級大本營軍事。
著有回憶錄《一個軍人的故事》、《將軍百戰歸》。
安德魯·布朗·坎寧安
安德魯·布朗·坎寧安(1883.7.1~1963.6.12),英國海軍自霍雷肖·納爾遜以後至今200年間最偉大的將領,海軍航空兵的倡導者,塔蘭托戰役和馬塔潘角海戰等歷次戰役的勝利者。聖殿騎士、巴斯大十字勳章獲得者、功績勳章獲得者、殊勛金十字勳章獲得者、因德霍普子爵、海軍元帥。愛丁堡大學一位解剖學教授的兒子,生於1883年,他於1893年10歲時加入海軍。1897年進入「大不列顛」號受訓;他結識了詹姆斯.薩默維爾和約翰·托維,他們之間的友誼相伴終生。1915年榮獲殊勛金十字勳章;1919年榮獲彩色殊勛帶殊勛金十字勳章;1920年第二次獲得彩色殊勛帶殊勛金十字勳章;1922年,他被任命為一支驅逐艦分隊的指揮官。1929年,他被調任為新式戰列艦羅德尼號的艦長。在1938年,時任第一海務大臣的羅傑.布菜克豪斯爵士把他作為自己的副手。可是很快他就厭倦了這一職務,要求回到第一線。1939年,他得以取代達德利。龐德成為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的司令。經過幾個月的整頓,地中海艦隊終於煥發了活力,獲得巴斯上級爵士稱號;1939-1942年任地中海艦隊司令;在法國投降後,他成功的說服停泊在亞歷山大港的法國艦隊解除了武裝,從而避免了一場流血衝突。1940年11月,他指揮了偷襲義大利軍港塔蘭托的行動,1941年3月馬塔潘角海戰後榮獲巴斯大十字勳章;1941年5月的克里特島戰役在納粹占絕對優勢的空軍和潛艇的打擊下成功的撤出了70% 的人員。1942年4月他被招回倫敦,邱吉爾想讓他取代約翰·托維,指揮本土艦隊。但是他堅決的拒絕了這一提議。很快他被任命為「火炬」計劃的海軍指揮官,北非盟軍海軍遠征軍總司令,並被授予准男爵爵位;1943年晉升為海軍元帥,並任英國第一海務大臣(The First Sea Lord,不同於海軍大臣);1945年獲聖殿騎士稱號,並進入上院;1946年榮獲功績勳章,並升到子爵爵位,死於1963年。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1887—1976),是英國第21集團軍群司令,以指揮阿拉曼戰役獲勝而著稱於世。被封為「阿拉曼的蒙哥馬利子爵。」
蒙哥馬利1887年11月17日出生在倫敦肯寧頓區聖馬克教區。1908年畢業於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任少尉軍官。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升任旅參謀長和師作戰參謀。1920年1進入坎伯利參謀學院深造,畢業後任第17步兵旅參謀長。此後在英國擔任多種參謀職務。1926年,任坎伯利參謀學院教官。1931年,任中校營長,率部開赴巴勒斯坦。1934年,任奎達參謀學院首席教官,晉升上校。1937年,任朴次茅斯第9步兵旅旅長。1938年10月,任英國第8師師長,晉升為少將。1939年8月,任英國遠征軍第3師師長。
1942年8月,在埃及出任英國第8集團軍司令。任內成功組織指揮阿拉曼戰役「阿拉曼戰役之前,我們是戰無不敗;阿拉曼戰役之後,我們是戰無不勝。」(邱吉爾語)因此役而晉升為上將,獲得巴思騎士勳章。此後,率部參加突尼西亞戰役和西西里戰役。
1944年6月6日,諾曼第登陸作戰開始。蒙哥馬利以第21集團軍群司令的身份兼任盟軍地面部隊司令,具體指揮並協調地面部隊的作戰行動。
1945年3月23日,蒙哥馬利指揮第21集團軍群和美國第9集團軍在空軍和空降兵的協同下開始強渡萊茵河向德國腹地推進的作戰。4月,第21集團軍群和第12集團軍群對魯爾實施合圍,迫使德國B集團軍群32萬餘人投降。5月4日,在呂內堡接受了在荷蘭、弗里蘭斯、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和丹麥境內的全部德軍的投降。
戰後,任英國占領軍總司令兼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英方委員。1946年6月,任帝國總參謀長。1948年9月,任西方聯盟各國總司令委員會主席。1951年4月,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盟軍最高副司令。1958年,蒙哥馬利退出現役。1960年至1961年,兩次訪問中國。
1976年3月25日,在英國倫敦去世。